当前位置:

靖州客

  文 / 罗朝晖

  一

  偶尔有几家简陋的餐馆,炉灶摆在门口招徕生意。主要的吃食是酸辣米粉,两块钱一大碗,可以吃个饱。

  靖州县城紧邻渠水,沿河的土桥街应当有些年头了。渠江中学门口高悬“靖州黄埔同学会”的牌子。细心的游客当会从靖州这个地名看出端倪。从宋元到明清,靖州一度是湘西“辰、沅、永、靖”四府之一,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怀化南部大片地区,直到民国才降格为县。旧时湘西南一带出入贵州、广西都从靖州经过。其繁荣程度从土桥街许多残破的老宅:比如吴家大院,丁家大院就可以看出来。当然,住在这里的并非都是原来主人的后代。申家大院幽深安静,我问门口的老先生贵姓。半天才听到一声遥远得仿佛来自天外的回音:姓——肖。他的神色沉静得如同神坛上肖邹二姓的牌位。

  石家大院开阔敞亮,从门框上刻的楹联看来,这家祖上似乎做过武官。主人迎我进屋,院里有大火烧过的痕迹。凤仙花就开在废墟上。花丛中掩映着青石镶制的太平缸,清晰的寿字图案看得人心里既喜悦又惆怅。他们的儿子在北京,供职于“中国三大金融报纸之一”。将门出虎子,老两口掩饰不住满心的自豪。

  正对码头的一所楼房,足有十几米高。墙头垂下的藤蔓遮住了半个窗户。岁月磨去了门墙上那些曾经华丽的雕刻。老街坊们都知道,这里从前是贵州会馆,舟来楫往,繁华一时。如今人去楼空,大门紧闭,多年的风雪锈蚀了铁锁。老乡带我从隔壁的乐群小学进去。里面只剩下半边戏台,有个不知哪来的流浪汉常年住在里面。我不无怅然地出来,沿着码头拾级而下。渠水静静的,岸边泊了几只渔船,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思。河下游耸立着一座颜色鲜艳的仿古楼阁。

  靖州的下熙街,拱形的封火门还在,街口的同天宫还在,高大气派的两广会馆还在。可惜这些宅院里面为住家所分据,都已凋敝不堪,老态龙钟了。我是这座小城的匆匆来客。向老人们打探下熙街的前程往事,夕阳余辉不知何时已变为暮霭沉沉。

  二

  靖州自治县二十五万人,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多半。县城不小,城里有风雨桥、飞山庙、武圣庙,不知为什么,总显得有些平淡乏味。

  次日早上,红霞满天,武圣庙里榴花如火,阵阵腰鼓声惊飞了林鸟。刚拿起相机想拍照,就被晨炼的阿婆们阻止了。到飞山庙也是同样的遭遇,着实有点扫兴。飞山庙供奉五代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威远侯杨再思,侗族人将他尊为始祖。他们也许觉得我冒犯了神明,入乡随俗,也罢。

  听说城东南桂香山有座梓潼宫,就去看看吧。下车后穿过一片密密麻麻的坟地,山风一起,鬼气森森,弄得人腿脚发软,好不紧张。只好在山径边的桂香亭歇息片刻。这亭子建得草率,名头却不小,号称“靖州第一亭”。柱上的对联颇耐寻味:

  上下许多人,哪个敢谈不经过悲欢离合;

  往来都是客,大家该坐何必分南北西东。

  寺庙最近整修过,“桂香寺”几个鎏金大字出自电脑制作,连同整洁光鲜的彩绘,新得有些异样。梓潼宫大概是从前较为书面的称呼。进得寺内,香烟袅袅,不一般的静。客堂檐下悬着木雕鳌鱼和大钟。抬首看地藏殿贴的对联: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一位文质彬彬的青年和尚说:“这是过年时一位居士写的,做人要自在,放下,人生才能超脱。”

  他镜片后的那双眼睛澄明如水。

  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谁不曾尝过酸甜苦辣,谁又能超脱凡心俗念?我们始终缺乏智慧,看不透上下来去。所以烦恼多多。佛说,放下,自在,慈悲。他的话醍醐灌顶般洗清了我的心。下山途中,清风徐来。小小一座桂香寺,似乎专等我到来,一时心中释然。

  三

  特意去看林氏先祠。

  乘汽车到甘棠,等了好久再坐上手扶拖拉机。在一个田畴平整的畈里下车,远远看到灰白色的祠堂。步行十多分钟到村口,在小卖部买了香烟,给乘凉的男人散了一圈。祠堂的石砌门墙足有三层楼高,竖题“敕封忠义侯”,左右饰人物、龙凤、鱼兽的泥塑,为湘西一带少见的闽南风格。

  祠堂对面挂着村委会的牌子。我奇怪这个村子为何叫寨姓村,村民们也说不清来由,只知道全村都姓林,是一个祖宗的后代。跑这么远只为看一个祠堂,村人都以为我是来寻根访祖的林家后人。

  而我,只是一个远来的普通游客。慕名而来,想进祠堂里面看看。村民们迟疑了一阵,答应了我的要求,跑去田间找来管钥匙的人。

  古老的祠堂大门“吱呀”一声,为我这个陌生的客人打开。祠堂里面为木结构,一共两进。正中供的神像不是太公,却是一位凤冠霞帔端庄秀美的太婆像,英姿飒爽如同京剧中的穆桂英。这让我大为惊讶,这太婆像是谁?难道是福建人信奉的妈祖?

  陪同的村人说,祖上原是福建莆田的名门望族。林家的上代祖宗兄弟九人,到靖州的这一支属于第六房。开派太公叫林端,南征时战死沙场,皇帝封他为忠义侯。太婆姓蒋,承袭夫职,留守靖州,帮助当地百姓开垦,抚养儿女成人。太婆死后,老百姓感念其恩德,于明洪武年间建“太婆庙”祭祀。到清朝咸丰五年,林家后代把这里做祠堂,依然供太婆为祖宗。门楼上的泥塑“八蛮进贡”,讲的就是太婆的功劳。现在湘黔边境林家后人二十几万,都是太婆的后代。

  我后来查了资料,福建林氏始祖为两晋时的晋安郡王林禄。十六世孙林披迁居莆田,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中进士,官拜太子詹事。他的三个妻子共生子九个,取名为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蔇。后来九人都考上科举,并且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牧或牧守,兄弟九人合在一起,被称为“八闽世泽,九牧家声”,极为荣耀。莆田九牧林家的后代,分衍到东南各地,并远播海外,在林氏各支中影响最为深远。而湘西这一支林家,与妈祖林默娘一样,同出自九牧六房。

  午后的阳光照耀着寨姓村的一派平畴。从村子回甘棠镇,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路上人家都在午睡。经过一所中学,孩子们正在上体育课,操场上都是活蹦乱跳的身影。他们中肯定大多数都姓林,血脉里流淌着一个家族的记忆。

  战乱、商帮、仕宦,种种原因的迁徙,才造就一个个遥远的村庄、城镇。人在遥远的异乡辛苦谋生,生儿育女,造一座祠堂纪念先人,然后异乡就成了故乡。多少年后自己也进祠堂享受香火祀祭。悲欢离合,绵绵延延,无穷无尽,人生在天地间,原本都是客人。

来源:榕树下 首页 -> 短篇频道-> 散文 -> 靖州客

作者:罗朝晖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