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大熔
在湘桂黔边界的山水之间,有一座小城,它被飞山的巍峨与渠水的温柔所环抱,承载着悠悠千年的厚重历史,它,就是靖州。而在靖州的故事里,鹤山宛如一颗明珠,散发着独有的光芒,诉说着那些关于传奇、传承与自然的动人篇章。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飞山的峰巅,千年古刹飞山宫的铜铃,便在微风中悠悠作响,那清脆的声音,仿佛是历史的使者,唤醒了这座小城的每一寸土地。飞山,这座享有“楚南第一峰”美誉的名山,不仅是靖州地理上的显著标识,更是靖州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图腾。
唐末乱世,诚州刺史杨再思以飞山为据点,保境安民,开创了“十万屯军”的太平盛景,他推行仁政,教导民众耕种、传授技艺,让苗侗各族百姓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繁衍生息。直至今日,每逢飞山庙会,万千民众沿着蜿蜒的石阶虔诚而上,齐聚飞山庙中焚香祭拜,那袅袅升腾的香火,便是靖州人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
沿着渠水缓缓东行,鹤山静立,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白鹤,栖息于天地之间。山腰处,虽“鹤山书院”仅存残垣断壁,但岁月的风中,似乎仍回荡着南宋大儒魏了翁当年激昂的讲学声。
魏了翁,这位南宋的理学大家,命运却多有波折。庆元五年,他进京赶考,一路上心怀天下,也目睹了世间的诸多不平。在连云山,他救下了欲轻生的老妪,听闻阮霸天的恶行后,他巧用智慧,利用阮霸天迷信的弱点,以摸骨算命为契机,让其挪坟,最终惩治了恶人,为老妪报了仇。这一经历,只是他人生中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一个小插曲,却足以彰显他的足智多谋与正直善良。
后来,他被贬至靖州,可这并未让他消沉。在这片偏远的土地上,他看到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于是创办鹤山书院,开坛讲学。他以非凡的毅力与担当,将中原文化的火种,悉心播撒在苗乡侗寨的每一寸土地。他亲手栽种的古柏,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雨洗礼,枝干已然虬曲如龙,却依旧傲然挺立。这棵古柏,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望者,静静见证着靖州文脉的代代传承,从未间断。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鹤山上,恍惚之间,仍能听见当年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山谷间悠扬回荡。
鹤山的四季,藏着靖州最动人的生态诗篇。春日里,渠水两岸的垂柳抽出新绿,与山间的杜鹃交相辉映,清晨的薄雾漫过山脚,如轻纱般缠绕着错落的侗寨吊脚楼,偶有苗家姑娘的歌声从竹林深处传来,惊起几只白鹭掠过水面,漾开一圈圈涟漪。盛夏时分,鹤山脚下的荷塘铺满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荷花在烈日下静静绽放,傍晚的凉风带着渠水的湿润,吹散了白日的燥热,也送来侗家鼓楼边晒谷场上的稻香。秋日登高,可见飞山层林尽染,橙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山脚下的油茶林里,村民们背着竹篓采收茶果,欢声笑语在山谷间此起彼伏。冬日的鹤山褪去喧嚣,古柏在寒风中更显苍劲,渠水结起薄薄的晨雾,待阳光升起,雾霭散去,可见对岸的侗寨炊烟袅袅,与飞山宫的香火交融成一幅宁静的画卷。
在鹤山周边的苗乡侗寨,民俗的烟火气从未断绝。正月里,侗家的芦笙会在鼓楼前热闹开场,身着盛装的侗家儿女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银饰在阳光下闪烁出细碎的光芒;三月三的歌圩上,苗侗青年以歌传情,清脆的歌声在渠水两岸久久回荡,古老的歌谣里藏着祖辈流传的故事。最令人难忘的是中秋前后的“尝新节”,村民们带着新收的稻谷、玉米来到飞山脚下,摆上自家酿的米酒和腌鱼,祭拜天地与祖先,孩童们围着篝火追逐嬉戏,老人则坐在古柏下,用苍老的声音讲述着杨再思护境、魏了翁讲学的往事,让千年的记忆在欢声笑语中代代相传。
岁月悠悠,飞山依旧巍峨,渠水依旧流淌,鹤山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回响。魏了翁的传奇、民俗的传承、生态的奇观,都成为了这座小城独特的记忆。靖州,这座被历史眷顾的小城,正带着鹤山的千年回响,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明大熔
编辑:邱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