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大熔
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乡野之间,三和村像一块被时光细细打磨的璞玉,既留存着岁月的温润,又焕发着新生的光彩。它的名字里藏着最朴素的期盼——“三和”,是刘家院村、泥湾村、马王坪村三村合并时,村民们对“和睦、和谐、和美”的共同向往;而那些散落在村中的“八景”,则像一串珍珠,串联起三个村落的过往与今朝。
走进三和村,最先感受到的是“融”的气息。曾经分属刘家院、泥湾、马王坪的屋舍、田埂、老井,如今在规划中连成了一片温暖的家园。老一辈人还记得合并之初,三个村的村民带着各自的乡音、习俗,在田埂上相遇时总有些生涩:刘家院的人爱哼侗歌,泥湾的人善编竹器,马王坪的人懂种稻谷,彼此的手艺隔着田埂望得见却少交流。而现在,村口的文化广场上,刘家院的文艺队能和泥湾的竹编展示同台亮相,马王坪的种稻技巧早已成了全村人的教材。那些曾经划分地界的老槐树,如今成了孩子们追逐嬉戏的歇凉的地方,树干上模糊的刻痕里,藏着“一家亲”的新故事。
三和村的美,藏在“八景”的晨昏里。老人们会指着村口的巨石告诉你,那是“雄狮献瑞”——一块天然岩石形如蹲狮,眼窝深邃,仿佛仍在守护着曾经三个村落的安宁。村西的“一柱擎天”最是奇崛,独立的石柱拔地而起,据说从前刘家院的人常来此祈福,如今成了三村人公认的“平安柱”。春日里,“梅岭天路”是最动人的景致,这条连接原泥湾村与马王坪村的山路,两侧杨梅树连成了片,花开时暗香浮动,花瓣落在石阶上,像给三个村落铺了条香雪小径。
“八景”里,藏着自然的馈赠,更藏着融合的暖意。“碧海银淮”指的是连片的竹林与稻田,从前分属三村的竹林、稻田如今连成了画,风吹过,竹叶沙沙与稻浪翻滚合奏,分不清哪片竹属于泥湾,哪亩稻来自马王坪。“飞蝠朝圣”的岩壁下,曾是三村人共避风雨的山洞,如今修了观景步道,岩壁上的天然蝙蝠纹路被护起来,成了孩子们听“团结故事”的课堂。“地涌金莲”的池塘边,刘家院的老人教全村人种莲,夏日里荷花映着笑脸,莲子熟了,三村人一起采摘分享;“飞山云海”在清晨的山巅,站在这里能望见三个村落的老屋新舍,云雾漫过屋顶时,仿佛把过去与现在轻轻拥在一起。而“神龙稻源”的田垄间,马王坪的老稻农带着年轻人育种,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像在诉说三村人共种“幸福粮”的故事。
变迁中的三和村,既有老手艺的坚守,也有新活力的生长。曾经三个村的老匠人聚在非遗工坊,刘家院的侗锦、泥湾的竹编、马王坪的稻作农具,在这里成了“三和文化”的符号;村东的生态农场里,无人机掠过“神龙稻源”的田垄,快递转运中心、电商直播间里,村民们捧着“碧海银淮”的竹笋、“地涌金莲”的莲子,把八景里长出的好物销往远方。孩子们在新建的学校里读书,窗外就是“雄狮献瑞”的巨石;老人们坐在“梅岭天路”的亭子里,看着三个村落的屋舍连成排,脸上的皱纹里盛满笑意。
如今的三和村,早已不是三个村落的简单相加。那些曾经的边界被温情消融,那些散落的景致被时光串联,“三和”的初心在变迁中愈发清晰。它就像一本翻开的书,每一页都写着刘家院、泥湾、马王坪的相遇与相守,每一笔都画着“八景”里的传统与新生,在靖州的土地上,静静讲述着一个关于融合与和美的故事。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明大熔
编辑:邱祖芳
本文为靖州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646943/59/1528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