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苗寨风情格外美 民政“老兵”步流连

  ——民政局退休干部党建活动纪实

  “十月有个小阳春”。初五这天,阳光灿烂,暖意融融。上午九时,民政局退休干部全体党员,按年初党建工作计划安排,驱车前往三锹地笋苗寨学习参观。当车行至离三锹乡政府约五公里的地方时,见到公路右边耸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醒目的七个大字:“地笋苗寨欢迎您”。车按箭头指示即向右拐,沿着溪边分岔公路缓缓驶进团寨。

  地笋很美。周围是山,中间是块盆地。西北角酷似竹笋的山顶上,一座鼓楼高耸入云。盆地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个团寨。一条通过修整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南向北潺潺流去。风雨桥横跨东西,将两个团寨紧紧相连。桥西有座刚建不久的六角亭,亭中的圆桌和六条单人圆凳全用树蔸锯成。整个亭子显得古朴、别致、高雅和大方。

  苗寨的人很热情。时为三锹付乡长的小耿早在左边寨子路口负责接待。他,个子魁梧,浓眉大眼。虽是典型的山里汉子,由于读过大学,见过世面,接人待物既显得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又有着苗族青年的朴实和豪爽。首先,他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地笋的基本情况。接着,带领我们参观所有景点。最先看的是鼓楼。一行人沿着石板路向西北方走去。上鼓楼的石阶入口处左边立有四块高高大大的石碑。碑上刻有“传承民族文化,唱响苗族歌声”等标题和撰文。往上石级右边摆着一块重约万斤形如渔船的巨石。

    再往上是鼓楼。鼓楼第一层横梁正中搁有一块大匾,匾中的“地笋苗寨鼓楼”六颗行楷大字乃中国书画大家覃明德所书。字体:颜筋柳骨;运笔:苍劲有力。鼓楼分上下两层:上面有十二层仿楼,下面是三层实楼。实楼第二层是:“地笋苗寨产品展示厅”。板壁依次排列若干镜框。框内嵌有“苗族歌鼟在央视民歌中国演出”、“台湾中天电视台到地笋采风”、“美国客人到地笋苗寨”、“苗族歌鼟参赛第六届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以及“雕蜜饯”、“打糍粑”、“苗女梳妆”、“苗家龙头宴”、“苗家腌鱼、腌肉”、“苗家祭祖”、“苗家油茶”、“对山歌”、“蒸黑米饭”等实照。楼中还设有“农家书屋”、“荣誉室”。大家凝神静气看完一个个照片后,一边啧啧称赞一边慢慢登上第三楼。三楼属下面楼的最高层。临窗环视: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层层的梯田,排排的吊脚楼,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令人陶醉,心旷神怡。

    下楼转身沿小径进入团寨。小径由一块块大小不一的青石岩板铺成。整个路面平平展展,光滑如镜。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冬暖夏凉,安全舒适。檐口一律翻新,并涂上了一层粉白色颜料。寨子中央有一水塘,塘中建有一亭阁。通向亭阁是座两边设有栏杆的木桥。亭、桥倒影塘水中,犹如宫、虹落池心。退回再往南向上走是块平平展展的空地,入口处是个简易的木栏杆大门。门口排列六位身着民族服饰的美丽姑娘。当中两人站在大门正中,一个手拿盛酒的牛角,一个提着酒坛笑呤呤地给客人们一一敬酒(叫拦路酒)。空坪的西面和北面是屋,东面临墈是座长长的风雨桥(楼)。楼中连摆6张长方桌,桌的两面都是二人凳。此楼两用,一供游人用餐,二供客人观看演出。不难看出,苗族人的好客是别出心裁的。待我们一一座定后,姑娘们端来了一碗碗热气腾腾地油茶。此茶名叫“浪油茶”。即,喝时不同筷子或汤匙,办法是边浪边喝,味美可口,香气扑鼻。

  少许,观看节目。节目主持人仍是小耿。节目有:“苗家歌鼟”、“情定织锦”、“歌鼟三音歌”、“行歌坐月”、“欢天喜地龙头宴”。苗族姑娘的轻盈舞姿,苗族小伙演奏的阵阵芦笙,加上现代音乐伴奏,场面异常闹热,赢来了客人们连连喝采。尤其是小耿与一名苗族姑娘表演的“情定织锦”,那种初恋情人情意绵绵的表情和优美动听的男女二重唱,更使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观后,赴龙头宴。地点:场坪旁的风雨桥(楼)。楼南靠墙正中悬挂着一个水牛头骷髅,头骨缠有一块红绸布,绸布两侧均挂芦笙。下面并排两张用树蔸雕成的龙椅(据说那是专供头人坐的)。坐的位子由副乡长安排,我与黄元早同志被安排在龙椅上,暂时享受享受头人待遇。其他人分客前主后依次坐定。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既有体现苗族风味的腌鱼,干笋子和潦酸菜;又有当今盛行的麻辣鸭和醇香的粉蒸、五花、红烧肉;还有照顾老人口味清淡、柔软的红薯、南瓜和菜苔。苗族人好客是有名的。头三杯酒主客要一饮而尽,接着是主人和客人互相敬酒。再后来,是六位姑娘一起边唱“祝酒歌”边一一敬酒。这些姑娘满面春风,喜笑颜开由不得你不喝。整个龙头宴显得热闹非凡,洋溢着民族团结的友好气氛。

  席后返回。副乡长与演员以及苗寨的父老乡亲们站在村口向我们频频招手:“欢迎民政老干部再来!”民政“老兵们”也连连挥手致意:“欢迎地笋苗寨的客人到民政来做客!”那种依依难舍激动人心的场面感人肺腑,难以忘怀。

  路上,民政“老兵”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地笋仍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寨子陈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目标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进了湘西边远山区侗乡苗寨。地笋人民紧跟形势,抓住机遇,结合实际,猛促发展,短短十几年,基础设施,团寨建设,人民生活,苗族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尤其是反映苗族人民现代物质,精神生活的文艺节目以其特有的品牌挤进了央视,跨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中外游客的青睐。不简单啊,实在不简单!”

  老局长黄元早同志早年曾在三秋工作过,并且还担任过该乡党委书记。回到家后浮想联翩激情满怀赋诗一首——

  回首地笋

  调离三秋三十年, 改革变化万万千;

  今朝再临苗歌地, 地笋旧貌换新颜;

  人民生活大提高, 鼓楼修起入云天;

  阿哥阿妹把舞跳, 龙头盛宴乐无边。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石宪贵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