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探寻福地怀化 邂逅非遗时光】靖州杨梅酒:古法酿造里的“时光味道” 老手艺串起乡村振兴路

靖州融媒10月23日讯(记者 钦苏芬 胡耀文 通讯员 胡钦俊)10月23日,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坳上镇杨梅村亚陆庄园内,陶缸错落排列,酒香弥漫四周。今年,靖州杨梅酒古法酿造技艺入选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获得官方认可。

师徒三人正在把杨梅鲜果和白糖按比例腌制(钦苏芬 摄)

师徒二人正在把腌制好的杨梅装坛发酵(钦苏芬 摄)

在酿酒工坊内,靖州杨梅酒古法酿造技艺传承者吴亚陆正带着徒弟检查经发酵、套缸陈酿后的杨梅酒状态。

“每年杨梅成熟季,我要先从乡亲手里收十万斤左右的杨梅加工果,这是酿酒的第一步,也是帮乡亲们把‘鲜果’变‘现钱’的开始。”吴亚陆说。

师徒三人正在往酒液内加入用米酒浸泡了猪板油、蜂蜜、枸杞、菊花等风味物质提取的原液(钦苏芬 摄)

师徒三人正在检查每一批杨梅酒的发酵状态(钦苏芬 摄)

靖州杨梅酒古法酿造技艺全程遵循古法,新鲜杨梅由人工挑拣后,按比例加糖腌制发酵,按特定比例加入米酒进行“套缸陈酿”,原本单一的果香会慢慢转化为层次丰富的复合香气,酒体也变得更醇厚绵柔。为让酒真正“入味”,还要将酒液转入酒坛,加入用米酒浸泡了猪板油、蜂蜜、枸杞、菊花等风味物质提取的原液,经恒温发酵三个月,最后入半山酒窖埋地陈酿3至5年,静待风味转化。

师徒三人正在把杨梅酒密封埋入地下(钦苏芬 摄)

吴亚陆一家查看地窖山藏的杨梅酒(钦苏芬 摄)

“地下温湿度能去酒青涩,给酒‘定性子’,既没了米酒的生硬,也消了杨梅的酸涩,只留醇和饱满的口感。这是靖州人独有的味觉记忆。”吴亚陆说。

吴亚陆与杨梅酒的缘分始于1997年。那年,母亲带来的一坛家酿杨梅酒,让他记住了家乡的味道。作为食品工艺专业毕业生,吴亚陆将爷爷的古法配方与专业知识结合,创办了首家古法酿酒作坊。“当时就想着,既能把爷爷的手艺传下去,又能帮乡亲们把手上的杨梅变现,这事情值得一辈子去做。”吴亚陆说。

半山酒窖里地窖山藏的杨梅酒(钦苏芬 摄)

师徒二人正在给地窖山藏的杨梅酒开坛(钦苏芬 摄)

地窖山藏的杨梅酒(胡耀文 摄)

吴亚陆正在把开坛的杨梅酒盛出(钦苏芬 摄)

2017年,吴亚陆与妻子丁其英一起重启古法酿造并建起专属酒窖,如今,酒窖里已埋藏近百坛、五万余斤杨梅酒。他还悉心培养出黄信红、莫振安等手艺传承人,让老手艺得以延续。

“跟着师傅不仅能学手艺,更能看到这么传统的技艺能够帮助到乡亲们,觉得特别有意义,想一直把它传下去。”徒弟黄信红说。

莫振安、黄信红正在密封杨梅酒(钦苏芬 摄)

包装好的杨梅酒(钦苏芬 摄)

靖州作为“中国杨梅之乡”,杨梅种植面积超10万亩,投产标准园6.8万亩,年产鲜果4万吨以上,为杨梅酒酿造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基础。目前,吴亚陆的古法杨梅酒通过“线上 + 线下”销往全国,还走出国门,作为特色礼品走进俄罗斯大使馆,并远销南非“一带一路”合作企业。

一审:钟屿右 二审:滕栋 三审:刘杰华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钦苏芬 胡耀文

编辑:邱祖芳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646954/62/1538467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特别推荐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黄忆钢报道集
  • 张艳阳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