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融媒9月22日讯(记者 许梦娟 胡耀文)9月21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地笋苗寨歌声悠扬,这座藏于青山间的苗族古村落以国家级非遗苗族歌鼟为引,解锁“歌声里的旅行地图”,让游客在赏古村、观生态中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地笋苗寨航拍图(陈俊名 摄)
苗族歌鼟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唱苗族歌鼟担水歌调(胡耀文 摄)
“山歌制定口边唱,琵琶制定手中弹……” 踏入苗寨,鼓楼传来清脆的苗族歌鼟担水歌调。这座全木结构的苗族标志性建筑,是村民传唱歌鼟的“固定舞台”。
作为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由苗族同胞模仿鸟鸣、流水、林涛等自然“和声”演变而来,涵盖茶歌调、酒歌调、山歌调等,堪称靖州苗文化“活化石”。
苗族歌鼟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唱苗族歌鼟担水歌调(胡耀文 摄)
鼓楼内,苗族歌鼟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珍花正忙着筹备民族文化活动,一边示范演唱动作与发音,一边为村民整理头饰。“这首歌是歌鼟开场曲,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提醒我们要常弹琵琶、常唱山歌,鱼鸟草木都能编成歌。” 潘珍花介绍。
循着歌鼟逛苗寨,苗族织锦这门“指尖非遗”同样吸睛。苗家阿妹端坐木织机前,双手穿梭五彩丝线,“咔嗒” 声中,花鸟、万字纹等寓意吉祥的锦缎缓缓成形。
苗家阿妹欢唱歌鼟巧织锦(许梦娟 摄)
为让游客深度体验,县文化旅游和广电体育局结合村歌旋律,设计了“非遗 + 生态” 体验路线。
“第一站到鼓楼听苗族歌鼟,看传承人展示多声部演唱技巧,第二站逛古村石板路,打卡百年吊脚楼和古井,感受‘一步一景皆古意’,第三站体验非遗技艺,跟着阿妹学苗族织锦,再喝上一碗苗家油茶,最后登上玉笋尖观景台,将全寨的青瓦木楼尽收眼底,才算把地笋苗寨的‘歌里风情、画里美景’都装进心里。” 县文化旅游和广电体育局一级主任科员、党总支书记丁思干详细介绍路线亮点。
如今,地笋苗寨以歌为媒,让古村故事、非遗温度、山水诗意触手可及。未来,靖州还将继续挖掘更多 “宝藏村落”,让更多人在歌声里遇见苗侗风情。
“这个地方山清水秀,风光也好、风景也好,空气相当好!” 游客曾交建感慨道。
一审:钟屿右 二审:滕栋 三审:刘杰华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许梦娟 胡耀文
编辑:邱祖芳
本文为靖州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646943/68/1530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