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靖州文峰塔:传承千年的故事

文/明大熔

渠水悠悠,自西南而来,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城畔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也倒映着岸边那座青砖黛瓦的古塔。塔身为六角形,层层飞檐如鸟翼轻展,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咚作响,那声音里,藏着靖州人代代相传的文脉记忆——这便是文峰塔,一座与“学子上榜”的故事缠绕了千年的塔。

传说文峰塔的始建,与南宋大儒魏了翁在靖州创办鹤山书院息息相关。当年魏了翁被贬至此,见此地山清水秀却文风初开,便在鹤山结庐讲学,将中原理学的火种播撒在苗乡侗寨。为勉励学子潜心向学,他提议在渠水之畔建一座塔,“塔势凌云,文脉自兴”,文峰塔由此而立。塔成之日,魏了翁亲手在塔下栽下一株桂花树,寄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日桂枝折取,当在此塔下报喜”。

从此,文峰塔便成了靖州学子的精神坐标。清晨,常有背着书包的学童绕塔而行,指尖轻触冰凉的青砖,仿佛能从砖石的纹路里读出古人的箴言;黄昏,落日为塔身镀上一层金辉,苦读归来的书生会在塔下驻足,望着塔尖刺破云霞,心中便多了几分“会当凌绝顶”的壮志。老人们说,文峰塔是有灵性的,若学子心诚志坚,塔檐的铜铃便会为他奏响“上榜曲”。

明清时期,靖州文风日盛,文峰塔下的“上榜故事”更是传得绘声绘色。有位家住渠水岸边的侗族少年,家境贫寒却嗜书如命,每日砍柴归来,必到塔下借月光读书。夏夜蚊虫叮咬,他便将双脚泡在渠水里驱蚊;冬日寒风刺骨,他就裹着单薄的棉袄围着塔檐踱步取暖。三年苦读,他赴京赶考,临行前在塔下的桂花树下埋下一卷诗稿。放榜之日,捷报传到靖州,少年高中进士,乡亲们簇拥着来到文峰塔下,竟发现当年埋下诗稿的地方,钻出了一株新的桂树苗,众人都说,这是文峰塔显灵,为靖州添了新的文运。

岁月流转,文峰塔历经风雨侵蚀,几度修缮,却始终屹立在渠水之畔。塔内的石碑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历代上榜学子的名字,有的名字已被风雨磨平,有的却在后人的抚摸下愈发清晰。那些名字背后,是挑灯夜读的身影,是父母期盼的目光,是苗乡侗寨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执着信仰。

如今的文峰塔,早已不是孤立的古迹,它被辟为文苑,塔下建起了宽敞的读书廊,廊柱上刻着魏了翁的劝学名言,也贴着当代学子的励志便签。春日里,塔下的桂花树抽出新绿,常有孩童在廊下诵读诗文,稚嫩的声音与铜铃的轻响交织,顺着渠水飘向远方;秋日桂香满园时,靖州人会在这里举办“金榜题名”庆典,考上大学的学子带着鲜花来到塔下,向学弟学妹们分享求学故事,就像当年的进士向乡亲们报喜一般。

铜铃依旧在风中轻唱,渠水依旧在塔下流淌。文峰塔沉默地矗立着,它见过寒窗苦读的艰辛,也见过金榜题名的喜悦;它听过古人的吟诵,也听过今人的欢笑。那些关于“学子上榜”的故事,并未随着岁月褪色,反而如同塔下的桂树,在代代靖州人的守护与传承中,愈发枝繁叶茂。

这座塔,早已超越了建筑的意义,它是靖州文脉的灯塔,是学子心中的信仰,更是一座城市对知识与希望的永恒守望.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明大熔

编辑:李帮旭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646954/58/1535171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特别推荐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黄忆钢报道集
  • 张艳阳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