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难写,的确如此。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非常困难,倍尝艰辛。为了让孩子们写好各类作文,老师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改进作文教学方式,我认为应该做到“四放”,即:放手,让孩子们展示童趣;放活,让孩子们写出童气;放心,让学生们表达童心;放飞,让孩子们流露童真。
在小学语文的作文学习中,陶行知先生对孩子们的期望是: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因此,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十分注重贴近孩子们的实际,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具体做到了以下“四放”:
一、放手,让孩子们展示童趣
我曾经听到朋友与同事们谈论足球,他们说:“巴西、荷兰、阿根廷等国家的足球之所以普及率非常高、技术遥遥领先,是因为他们开始训练的时候不讲究技术的传授,而是放手让队员们直接去踢球,待他们有了一定的球‘感’后,再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而我们中国的教练特别注意基本功的训练,讲究系统性,结果呢?西方国家是踢的人多看的人少,中国是踢的人少而看的人多。”
“先指导,再作文”是我们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老师的主导地位,而孩子们为了满足老师的要求,赢得老师的好评,便硬生生地编写一番假话或是说一堆套话来哄骗老师和家长。
针对以上现象,在每一次写作文时,我就在课堂上读本班学生写得好的作文,让班上作文基础不好的同学写实话、真话、心里话。有的学生就问我:老师,开头、结尾怎么写?我直截了当地回答:“不要!”有的学生问我:老师,题目是什么?我随口答道“不要!”两个“不要”一下子放开了孩子们的手脚。他们奋笔疾书,不仅写出了自己的实话、真话、心里话,还写出了天真烂漫的情趣。例如:“然而,我的报岁兰不但不报岁——反而报销了!”“‘那你怎么不早说呢?’我反而责怪爸爸道。爸爸说:‘呵,瞧你这个猪八戒,还学会倒打一耙了!’”从那以后,他们不再以作文为难。他们恍然大悟,原来作文就是这么简单,不学也会!
由此,我觉得孩子们能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为孩子们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他们写作的束缚,鼓励孩子们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多让孩子们自主拟题,少一些命题作文。
二、放活,让孩子们写出童气
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的内容:有一位老师要带领孩子们到海边去捡贝壳,回来写作文。出发前,老师拿出一个贝壳,告诉大家:“贝壳是这样的。”结果,孩子们捡回来的贝壳几乎一模一样。可想而知,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也就是“千人一面”了。
虽然说这些孩子们捡回来的是“千人一面”的作文,但毕竟还有所“收获”。而我的一次作文指导则 “失败”了。
春天来了,我带着孩子们走出校园,去飞山新城、新体育场寻找春天、感受春天,其目的也是想让孩子们写一篇文章来赞美春天。出发前,我进行了近一节课的“作前指导”,要求孩子们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春天的美景,作文题目也就定为《感受春天》。然而,事与愿违,孩子们一走到新体育场就如同鸟儿离开了笼子、展翅高飞一般,欢呼雀跃着奔向沙坑和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他们在沙坑里挖地道、做沙雕、筑长城,仰面躺在沙堆上,伸出双手,拥抱蓝天白云;他们荡秋千、坐翘翘板、爬竹杆……玩得不亦乐乎,对春天的感受全抛在脑后。我也只好因势利导,让孩子们尽情地、痛快地玩耍,并激发孩子们展开想像和幻想,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出名堂……回到教室后,每人都写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题目当然不是我规定的《感受春天》了。
三、放心,让学生们表达童心
写作文时,有的孩子发现老师站在他身旁,他就不好意思往下写,非得等到老师走了以后才接着写下去;有的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写的内容,便常常用手、书本、文具盒等物品遮盖起来;有的孩子当听到老师指名要自己把所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时,他的声音就非常小,甚至还听不见……那么,这些行为是不是孩子们不想发表自己的作文呢?据调查,孩子们不愿“公开”自己的习作,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不够自信,认为自己写不好;二是写出了自己不愿公开的“内心话”。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作文中的“亮点”,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用得较好,我们也要大张旗鼓予以表扬。对于第二种情况更要加以鼓励与保护,既要鼓励他们敢于说出内心话,又要让他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说了,就不怕发表。”的精神。
针对以上种种因素,我首先让孩子们放心地作文,没有顾忌、没有压力地作文,让他们敞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真我、写出童心。
如何引导孩子们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童心,让习作成为情感倾诉和交流的温馨的天地呢?首先,我们要密切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留意、熟悉他们的语言,成为孩子们的知音,知道他们有哪些内心话,有哪些真情实感。其次,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起孩子们的共鸣,唤起孩子们的真情,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第三,允许孩子们自由表达,不要过多限制,让作文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的需要。第四,给予正确的导向。如果对孩子们胡编乱造、不切实际的描述大加赞赏,岂不是一种误导吗?我们一定要引导、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文风,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孩子们的生活,从引导孩子们做人开始,做到既作文,又育人。
四、放飞,让孩子们流露童真
孩子们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欲望,他们渴望能发表自己的习作,他们更会珍惜自己每一次发表的机会。为此,我主要通过“内部发表”和“公开发表”两个途径来满足孩子们的“发表”欲望,维持孩子们的写作热情。
内部发表——主要是通过口头发表、习作园地、个人专集等形式搭建发表平台,让孩子们的每一篇习作都有发表的机会,让孩子们的每次习作都有成功的体验。
口头发表——就是让孩子们自己把作文读出来,读给自己听,读给别人听;教师把孩子们的作文读出来,读得很动情、读得很夸张,让孩子们感觉自己的作文原来还值得一读。
习作园地——班级的习作园地就是孩子们的发表园地,是展示孩子们作文才华的舞台,是交流习作的沙龙。有一个孩子作文基础很一般,因为在习作园地里发表了一篇作文,便特地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打电话,说自己的文章“发表”了。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高兴了半天。
个人专集——个人专集是孩子们习作的积累。它记录着自己的酸甜苦辣咸,它记录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忧,记载着自己慢慢成长的点点足迹。
如果说内部发表能推动孩子们习作能力的提高,那么,外部发表则更可以起到催化剂的功效。为此,我经常鼓励、组织孩子们把自己的成功之作投往报刊、杂志社,让孩子们播种美好的希望,获得意外的惊喜。当看到自己的“大作”见之于《靖州教育》、《怀化教育》、《小星星》、《第二课堂》、《小学生导刊》等刊物时;当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时;当获得学校领导、老师的赞扬时;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同学们,无疑都是注入了一支“强心针”,都会令人刮目相看,都会更加激励和鞭策自己。汤橙同学的《我家的“小动物”》在2015年第1期《靖州教育》“师生文苑”栏目上发表后,他格外高兴,写作的兴趣更大、更浓。他先后又在《怀化教育》第2期的“习作采珠”栏目中发表了《一片“小竹林”》;在5月份和6月份的《小学生导刊》“发现作文”栏目上分别发表了《鸡蛋壳的秘密》、《蝉用什么唱歌》;在第7、8期的(小学版)《小星星作文100分》刊物上又发表了《我的“杰作”》等作品;在“中国教育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青少年征文”活动中,汤橙的作品《写给抗日老兵外曾祖父的一封信》荣获小学组一等奖……他还被邀请到中国少年作家班学习。近年来,我辅导孩子们的习作在县、市、省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30余篇,参加各类征文竞赛,获国家、省、市、县奖励40余人次。一人发表作品或获奖,往往能够带动很大一部分同学,形成良性互动、跃跃欲试的浓厚氛围。因此,孩子们都说:“‘四放’让我开心习作!”
作者:孙静(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飞山小学教师)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孙静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