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场里,指的是现一中范围那一块,实际上就是原来的杨家巷。它东邻渠水,南挨罗家巷,西傍土桥街至水酿塘的青石板道,北到马场口(老计生委办公楼)。这一带旧时种植的梨子树最密集,品种最多,口感最好,不仅在靖州、洪江首屈一指,而且誉满三湘,沿江而下还驰名省外。
杨家巷的梨子有“勺把青”、“鸭蛋青”、“长把青”、“糖福青”、“短把青”、“大个青”、“桐油青”、“早合梨”、“香水梨”、“沙糖梨”、“斋把梨”、“鹅蛋梨”等20几个品种。这些梨子成熟分早、中、晚三种类型。早的农历六月可以尝鲜,迟的十一月才下树。多数品种在8-9月成熟。从体形和重量上看,最小的算“沙糖梨”(16两老秤1—2两);最大的数“大个青”,每个重约1—2斤。论口感,最甜数“糖福青”,吃在口里甜如蜜;最香数“香水梨”,闻起有股“芳香”气。虽然这些梨子的优势各有千秋,但论甜、香、脆综合水平还是首推“鸭蛋青”和“长把青”。除此外,还有一种功能特别的梨,叫“药梨”(鹅蛋青)。这种梨外形象鹅蛋,但比鹅蛋大得多,表皮呈棕黄色。为了提高该梨药用价值,通常留到来年春季才下树(采摘)。加工办法:将梨洗净切成两半或四块(小的用整个),放入漂菜坛里(酸坛子)加上盖子浸泡1—2年后,用长筷子夹出,吃在口里酸甜嫩脆感觉特好,可算水果极品。不仅如此,吃了这种梨,不管腹泻多重,药到病除,立竿见影,尤其治疗小孩腹泻痢疾效果更佳。旧时医药落后,老百姓常常采用这种“土”办法治疗急慢性肠道炎,既省钱、省事,又疗效好。
有趣的是,梨子也分“公”与“母”。“公”的个大,体长,皮粗,味淡,大多“屁股”上有“毛”(干花蕊)。相对而言,“母”的个小,体圆,水多,味甜,“屁股”深陷处光滑。有经验的杨家巷人想吃梨子时,无需挑选,一拿就准。
产量最高要数王玉莲家的三蔸“梨子王”。品名“斋把梨”。墙外两蔸需3人合围。墙内那蔸要4人合抱。三蔸树均高十余丈,树冠铺开面积足有亩多宽,近看外形像大伞,远观其貌似磨菇。按树的年轮计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此树被锯断,有人曾仔细数过年轮),三蔸树的年龄至少400年(明朝末年)。表面看来,这三蔸“斋把梨”树早已步入垂寞之年,实则产量高得惊人。小年每蔸树产梨6千斤以上,大年则是万多斤。为庆丰收,每年秋收季节,树的主人要择吉日办十几桌酒饭招待前来祝贺的商贾和地方上知名人士。一阵鞭炮后,客人们笑嘻嘻地给“梨子王”披红挂彩,然后分宾主依次座下,举酒碰杯,开怀畅饮,那种欢乐场面,与操办红喜无异。
昔日(从明朝至解放初)杨家巷的梨子由于口碑好,名气大,自然吸引不少外地新老客商前来采购。每年农历七月初开始,就有不少洪江货船停泊在杨家码头。这些船只将数百万斤梨子一载一载运往洪江。然后通过洪江(人称“小南京”)这个远近闻名的物质集散地,仍以水路过沅水漂洞庭销往长江流域各大城市。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石宪贵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