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厂的红色回响

文/明大熔

秋阳暖照,我们踏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新厂镇的土地,循着红色足迹,在和平村与金星村的山水间,触摸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信仰。

这次,县文联组织作家、摄影家、书画家等各大协会人员,深入开展了一次“重走长征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采风活动。

在和平村,营盘界阻击战旧址陈列馆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等待着我们这群“重走长征路”的追光者。

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日记,都在诉说着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战士们以血肉为盾,在崇山峻岭间筑起防线,那枚嵌在木柱里的弹片,至今仍留着爆炸的焦痕,仿佛仍能听见八十余年前的枪声在山谷间回荡。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十五师的战士们,曾在这里以血肉之躯为盾,在崇山峻岭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的身影,早已与营盘界的山石、林木融为一体,化作了这片土地最厚重的记忆。

走出陈列馆,我们一行几十人循着先辈的足迹,踏上了通往山顶的山路,十余里的山道,汗水湿了衣衫,却让脚下的每一步都更显沉重。当终于攀上山顶,眼前的景象瞬间让所有人失语——那些深浅不一的战壕,仍清晰地嵌在山脊之上,有的地方还能辨出当年掩体的轮廓,仿佛是大地刻下的英雄印记。风从战壕间穿过,带着山间的草木气息,却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当年红一军团十五师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壮烈。

攀至山顶时,眼前的战壕瞬间让时光倒流——深浅不一的沟壑嵌在山脊,风穿过时,仿佛还带着当年的呐喊。山脚下,稻田叠翠、民居错落,孩童的笑声随风飘荡,这便是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的“和平”。此刻才真正懂得,“重走长征路”的意义,不仅是踏上先辈走过的路,更是在亲历中触摸历史的温度,让那份初心与勇气,在心底深深扎根。

风拂过山坡上的各种花草,花瓣轻颤。原来,有些感动从不会被时光冲淡,就像这山顶的战壕,就像我们脚下的山路,会一直提醒着我们:今日的岁月静好,是无数先烈用热血与生命铺就的荣光。

秋光漫过靖州新厂镇的田野,金星村就卧在这片温润的土地上。山坡上,红军纪念坊静静矗立,青灰色的石坊上,“英雄不朽”四个大字被岁月磨得愈发清晰——这里,正是1934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为突破敌军围堵、保障主力前进而打响新厂战役的核心区域,石坊便是为铭记这场关键战斗而建。

沿着村路往里走,不远处便是斗篷坡遗址。1934年9月18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第二师一部在此设伏,山坡上如今仍能看到几处隐约的土坎,那是当年红军战士快速构筑的掩体工事。风拂过茂盛的草木,沙沙作响,恍惚间像是能听见当年的枪声:红军依托斗篷坡的地形优势,从山巅俯冲而下,与尾追的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击溃敌人,为红军主力西进扫清了障碍。

行至山坡另一侧,红军新厂战役英雄纪念碑便映入眼帘。洁白的碑身直插云霄,顶端的红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座上不仅镌刻着战役经过,更记录着数百名在此牺牲的红军战士名录。我们站在碑前深深鞠躬——正是这场历时数小时的新厂战役,不仅打破了敌军“围剿”的企图,更让红军在长征初期获得了重要的战略主动权,而这些英雄,便是胜利背后最坚实的基石。

漫步在金星村的街巷里,墙上的红军壁画生动再现着当年的场景:有的是战士们在斗篷坡布阵的画面,有的是村民帮红军运送弹药的场景。“当年仗打得紧,乡亲们就趁着夜色往山上送粮、抬伤员,和红军一条心!”村民说起往事,眼里满是崇敬。如今,新厂战役的精神早已融入金星村的血脉,纪念坊的石纹、斗篷坡的草木、纪念碑的红星,共同拼凑出一段鲜活的红色记忆。

夕阳西下,余晖给整个金星村镀上温暖的光晕。这里的每一处地标,都是新厂战役的见证;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英雄的热血。它们像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着金星村的过往,也提醒着我们: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从未走远。

新镇的村落间,无论是和平村山顶的战壕,还是金星村的纪念坊与纪念碑,都在诉说着同一段记忆。那些刻在大地上的痕迹,那些藏在风里的故事,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当夕阳为山川镀上金光,我们知道,此次“重走长征路”,不仅是对先烈的追念,更是一场与初心的对话——红色的印记从未褪色,英雄的精神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明大熔

编辑:邱祖芳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646954/66/1537178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特别推荐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黄忆钢报道集
  • 张艳阳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