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融媒10月20日讯(记者 许梦娟 胡耀文)10月16日,参加2025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科研院校及企业、协会代表等走进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参观考察靖州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
靖州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国药种业技术员赵培淞向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科研院校及企业、协会代表介绍菌种培育生产流程(许梦娟 摄)
在靖州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有着11年茯苓制种经验的技术员赵培淞手持菌包,向大家介绍菌种培育智能化生产流程。菌种装袋前经两次搅拌确保营养均衡,由传送带输送至速烘装袋机,设备会精准控制每个菌包的长度和压力,实现菌种标准统一。
工人使用数控装袋机制作茯苓菌种(许梦娟 摄)
工人使用数控装袋机制作茯苓菌种(许梦娟 摄)
“过去用木制接种箱,有一定隔绝环境作用,如今洁净车间达到百级无菌水平,是极高标准的无菌生产环节。”谈及产业新旧变化,赵培淞指着运转的智能温控设备感慨道,智能装袋机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以前20个工人一天产1万包菌包,现在10个工人即可完成,人力成本节约一半。
工人把装袋好的菌种推进高压灭菌柜(许梦娟 摄)
工人在百级洁净车间进行茯苓菌种接种(许梦娟 摄)
“这是目前国内最规范的菌种厂,从拌料、接种到培养,尤其是灭菌环节,要求比大多数厂家更严格,照此趋势,靖州茯苓产业会越来越好。”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副会长黄鹤给出高度评价。
作为“中国茯苓之乡”,靖州茯苓年销菌种4600万包,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鲜、干茯苓年交易量分别达10万吨、6.2万吨,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形成了“十方九苓,七出靖州”的市场格局。
靖州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国药种业航拍(胡耀文 摄)
如今,2025年9月建成投产的现代化制种中心,正让茯苓产业焕发新活力。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组建茯苓菌种专家工作站,促进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靖州茯苓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将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研发优势,深度合作,对已有的茯苓菌种进行提纯复壮,开发新的茯苓菌种;依托我们这个绿色的智能制造工厂,引进茯苓菌种的液体接种工艺,提升产能效能;将探索定制化茯苓菌种生产工艺,根据不同主产区生产定制化茯苓菌种,提升茯苓产量。”靖州九苓经投公司副总经理吴炎锟表示。
从“土法育种”到“科技制种”,从“零散种植”到“集群发展”,靖州茯苓产业的升级更体现在标准制定上。2023年,靖州茯苓专业协会牵头联合23家单位,历经两年主导起草《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推荐性国家标准,明确14个生产环节规范。《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已于2025年10月5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靖州茯苓菌种生产迈入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
“标准为种植户提供了可参照的规范化生产流程,能降低因菌种质量问题导致的减产风险,提升产量和品质以增加收益。”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表示,短期虽需投入少量成本学习标准、调整设备,但长期来看,标准化生产可减少资源浪费,助力控制整体生产成本。
一审:李清 二审:滕栋 三审:刘杰华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许梦娟 胡耀文
编辑:邱祖芳
本文为靖州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646954/64/15366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