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融媒10月17日讯(记者 刘杰华 蒲湘萍)10月17日,2025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在“中国茯苓之乡”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开幕。开幕式上,由靖州茯苓专业协会牵头主导起草的《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推荐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规程》)获权威推介。该标准于今年7月通过技术审查,为全国茯苓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石。
《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封面(蒲湘萍 摄)
《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内页(蒲湘萍 摄)
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中心(胡耀文 摄)
茯苓菌种包(胡耀文 摄)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李丁推介《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胡耀文 摄)
长期以来,国内茯苓菌种生产面临品种混杂、质量不一的问题。《规程》首次构建了从菌种选育、生产到质量检测的全链条技术规范,从源头保障菌种安全,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权威技术依据。
“《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的发布意义重大。它不仅明确了茯苓菌种的种子来源,统一了菌种生产的配方与操作程序,更为提升、稳定菌种质量及茯苓的产量与品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将有效推动全国茯苓产业实现高质量均衡发展。”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表示。
作为全国茯苓产业核心基地,靖州依托标准优势巩固领先地位。数据显示,该县年销茯苓菌种4600万包,占全国总量80%以上;鲜、干茯苓年交易量分别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二,形成“十方九苓,七出靖州”格局。其自主选育的“湘靖28”菌种曾搭载神舟十号完成太空诱变,其适应性覆盖亚洲并延伸非洲多国,实现了“中国技术,全球共享”。目前,该菌种年订单超4600万包,未来将借力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扩大市场,助推全产业链产值迈向百亿规模。
此次国标落地是靖州构建“地方特色+国家规范+国际认可”的三级标准矩阵关键一环。此前,“靖州茯苓”已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于2024年主导发布《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逐步形成“万草之源归茯苓,茯苓之首归靖州”行业共识。
在本届大会上,这些成果通过专题展区集中展示,标准起草核心团队现场解读规程内容,与全国专家及企业代表共商标准引领下的产业升级路径,为“中国茯苓之乡”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章。
“下一步,我们应致力于将这一核心标准的效能辐射至全产业链,加快布局和研制涵盖种植、加工、仓储、饮片及食品开发等环节的配套标准,推动形成覆盖全产业链、协同增效的标准集群。通过构建完整先进的产业标准体系,巩固靖州在菌种领域的核心优势,引领茯苓产业在质量、品牌和效益上实现整体跃升。”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李丁表示。
一审:李清 二审:滕栋 三审:李小芳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刘杰华 蒲湘萍
编辑:邱祖芳
本文为靖州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646954/51/1536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