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大熔
在靖州的山水之间,隐匿着一座名叫林源村的传统村落,它像一本被岁月尘封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林源村坐落在靖州国家森林公园山麓,风景秀丽,如诗如画。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村子里,错落有致的古宅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林源古寨始建于明朝中期,是靖州保存较完整的独具西南侗苗少数民族特色规模较大的古团寨。走进古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几百年前。巷道纵横交错,分五纵二横排列,族人分上寨双鼓门、中寨桂花门、下寨狮子门三门族居。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
古寨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两座保存完好的寨门——上寨双鼓门和下寨狮子门。它们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林源村的标志性建筑。据考证,这两座寨门是我国西南侗苗地区少有的、独具特色且规模最大的寨门建筑。上寨双鼓门庄严古朴,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下寨狮子门的石狮子造型独特,鼻子和耳朵似猪,传说它既能镇妖辟邪,又可兴六畜,为古寨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沿着石板路前行,便能看到寨北那棵千年的古银杏树。它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位沧桑的老人,见证了林源村的兴衰变迁。每到秋天,金黄的银杏叶纷纷飘落,宛如一场金色的雨,给古寨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金毯,美不胜收。
古寨中,还有一些古老的遗迹,如清代窨子屋、乾隆五年修路碑以及残存的古围墙等。这些遗迹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顽强地保留着,它们是林源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林源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村道开阔,屋舍整洁,鲜花盛开,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位于村东南角的小石林,被游客们亲切地称为“小桂林”。这里的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像利剑直插云霄,有的像仙女亭亭玉立,还有的像动物栩栩如生。经过简单的造景,这里形成了亭台、池塘和山间小径,充满了意趣。每到双休日,许多城市里的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体验精致的农居生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林源村的故事,总绕不开那两座沉默矗立的寨门。老人们说,双鼓门和狮子门的砖缝里,都嵌着当年先民的智慧与牵挂。
相传明朝中期,林氏族人从江西迁徙而来,在排牙山麓扎下根脉。那时山深林密,野兽出没,更有匪患袭扰,族人便商议修寨门护家园。上寨的双鼓门最先建起,门楼上悬着两面牛皮大鼓,鼓面蒙着当地最坚韧的黄牛皮,鼓身雕着侗锦纹样的云雷纹。若有外敌靠近,守寨人便敲响大鼓,“咚咚”声能穿透三里山路,召集族人拿起刀枪弓弩御敌。有一年深秋,一伙山匪趁夜偷袭,正是双鼓门的鼓声惊醒了沉睡的村寨,男女老少齐上阵,用削尖的竹矛和祖传的苗刀打退了敌人,那面鼓也在激战中被流矢击穿,至今门楼上还留着修补的痕迹。
而下寨的狮子门,藏着更温情的传说。建门时请了外地石匠,可雕到石狮的头部却犯了难——族人既想狮子镇宅,又盼六畜兴旺。一位苗族老阿妈看着自家憨态可掬的小猪,突然提议:“让狮子长个猪鼻子、猪耳朵吧,既能镇邪,又能护着咱们的鸡鸭牛羊。”石匠半信半疑地照做,没想到这“猪面狮身”的石狮竟成了灵物。据说有一年瘟疫蔓延,邻村的牲畜死了大半,林源村却因石狮“庇佑”,牛羊个个膘肥体壮。后来族人便在狮子门旁立了块石碑,刻着“狮护千门,猪兴六畜”,这奇特的石狮也成了西南侗苗建筑里独一份的景致。
寨门守护着古寨,而寨北的千年银杏,则见证着族人的悲欢。清末时,一位在外求学的林氏子弟回乡省亲,恰逢银杏结果,他站在树下对族人说:“这树结果要等三载,做人做事也该像它一样,扎根土地,慢慢来。”后来他投身实业,多次资助家乡修桥铺路,临终前还嘱咐把骨灰撒在银杏树下。如今每到结果季,村民们都会来树下静坐,仿佛还能听见那句“扎根土地,慢慢来”。
在林源村,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如今,林源村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故事,感受它的温暖与宁静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靖州的大地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去品味。
如今的林源村,鼓不再常鸣,石狮也成了游客合影的背景,但老人们仍会在夏夜的星空下,给孩子们讲寨门和古树的故事。那些藏在砖石与年轮里的勇气、智慧与温情,早已成了村落的血脉,在晨雾与炊烟中,静静流淌。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明大熔
编辑:邱祖芳
本文为靖州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646943/97/15259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