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成也茯苓

成也茯苓

文/李寿如

茯苓是靖州县继杨梅、山核桃之后,声名雀起的又一特色农产品。它占居了中国乃至世界茯苓产品的半壁江山,产量和外贸出口量均达到国家总量的百分之七十。靖州县27万人口,近三万人从事茯苓生产、加工、制种、运输和服务销售。年产值达24.5亿元,带动了1.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助力许多贫困家庭子女圆了中专、大学之梦。

“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在靖州”,靖州是”中国茯苓之乡”的美誉实至名归。

茯苓,又名茯神、茯兔、龟苓。是一种寄生于松树根部的菌类,它采山水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性味甘平,药食同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病毒、保肝降酶的神奇功效,广泛用于医疗卫生保健,传统中医对茯苓素有"十方九苓,药膳白银”的雅称。

靖州茯苓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步,从少到多,去粗取精,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1969年靖州的药材加工从业者,将野生茯苓送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提取纯丝菌种,经过近六年反复试验不懈努力,终于1974年由中科院选育发明了代号为“5.78”的茯苓菌种。开创了茯苓使用菌种野外载培的先河。使得茯苓栽种简单易行。

2004年至2009年,靖州人再攀高峰,与湘、黔、桂周边省市食用菌研究所、科技局合作,进行科学创新,发明了第二代“湘靖28”茯苓菌种,并于2013年将菌种搭乘神舟十号宇宙飞船,进行太空育种试验,进一步提高了茯苓菌种的品质,使茯苓的产量和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和探索,靖州茯苓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制种、栽培、加工、运输、服务、销售逐渐形成了链条式和规模化,产量从七十年代的年产不足百吨,提高到现在年产7.8万吨。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市场发育不全,信息销路闭塞,靖州茯苓堆积如山,养在深山人未识,增产不能增收,林农忧心重重。当时流行的顺口溜唱道:”八二年俏,八三年没人要,八四年往河里倒”!

为了打开市场销路,避免物贱伤农,稳定农民种植茯苓的积极性,靖州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奨励措施,顺势而为成立了外贸局,鼓励茯苓外贸出口,官方民间一齐发力,逐步拓宽了市场销路,迎来了茯苓产销两旺。

说起靖州茯苓走出国门销往世界,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他们是靖州茯苓商海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靖州茯苓外销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个是靖县外贸局原局长李启凡,他一九八一年首开纪录,将茯苓销往日本。

另一个是靖县民营企业家、残疾人张煌成,他一九八二年冬季与香港厚诚公司签约,将靖州茯苓大批量销往韓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使得靖州茯苓在国际上名声大噪独占鳌头。

我与李启凡先生一九九一年在珠海有一面之交,他沉默寡言为人低调,不愿多谈当年经营之事。

而被人戏称为茯苓商界一把手的张煌成,性格开朗,说起茯苓如数家珍感慨万千。从他的谈吐中可以感悟到早期靖州茯苓经营开拓者的艰辛、智慧和勇气。

张煌成,靖州县艮山口乡黎明村人,1946年生,16岁时因一次意外事故失去了左手。1982年9月,人残志坚的他从靖州贩运菜牛去香港销售,由于火车运输不畅,报关不易,活牛长时间拥挤滞留在火车车厢中,无法补充饲料和水份,原本膘肥体壮的黄牛变成了瘦牛病牛或死牛。菜牛生意赔了大本,张煌成在香港住廉价的旅店,吃便宜的饭菜。一次在大排档就餐,偶然听到香港老板与大陆代理人交谈,说茯苓货源难找,每公斤加价到10元也收不到货,订单即将到期,外商催货紧急,如果违约将被罚款……。

张煌成听了心中窃喜,想起家乡的茯苓如雨后春笋,正愁销路不畅,且均价只有5元/公斤。他不露声色,也不急于向对方索要名片冾谈生意。而是以乡巴佬多见山坡少见世面的形象,诚实的态度,谦卑的口气向对方请教茯苓是什么东东和模样,说家乡湘西漫山遍野的大松树下,有许多白色的松油和黑色的坨坨,有的象乌龟,有的象兔子,切开里面是白色的,你们要的是哪种?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香港老板听了正中下怀,眼睛一亮,拍着大腿喊道:”鹅(我)够(就)是要雷(你)家乡的黑坨坨哇”,”累(里)面那个白的够(就)是茯苓哇”,”雷(你)有多少我要多少哇”!为了表示诚意和急需,还立马从裤腰带上取出三万港币递给老张作定金。老张佯被大额外币吓倒,推辞不敢接受,说怕万一弄错了或组织不到许多货源,岂不耽误了你们的大事。一递一推几个回合之后,张煌成恭敬不如从命,开具收条递上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给对方,收下了三万港币,双方达成协议,商定茯苓甲片16元/公斤,另加运输费,在香港厚诚公司驻广州代办处交货。数量不限,越快越好。

张煌成回到靖县后,一方面积极筹备货源和资金,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质量就是价格和销路,踌躇满志秣马厉兵准备大干一场。

天道酬勤,商道酬诚。机会总是眷顾勇于拼搏的勤奋之人!1983年11月,安徽省大别山地区岳西县供销社、土产公司、蔬菜公司三个单位的经理各自押运一车五吨重的茯苓前往南方销售,受天气和路况的影响,受阻于雪峰山下,怀化市仅有一家制药厂愿意购买一吨茯苓,出价每公斤两元。而他们的收购价则是每公斤四元。因此一愁莫展,滞留怀化进退不得。

张煌成闻信后赶到怀化,查看货物后,表示愿以他们的成本价全部收购,条件是一星期后付款,候款期间的食宿开支由他承担。对方权衡利弊后无奈之下同意了他的要求。张煌成迅速将三车茯苓运回靖县,连夜组织人员挑选分级包装,从中挑选出8吨甲片星夜运往广州交货。

第七天张煌成携货款如期返回靖州,履约向对方付清了全部货款,还为对方筹集了柑桔、木耳、香菇等土特产品,作为春节年货运回安徽,合作双盈满载而归,双方皆大欢喜。

此单生意,张煌成借鸡生蛋,名利双收。不仅一举扳回了菜牛生意的亏本,而且赢得了安徽客人的信任和好评。首战告捷,一炮走红,在靖州传为美谈。

张煌成凭着精明的头脑,良好的信用,灵敏的市场信息,本着薄利多销,让利与人的宗旨,使他的茯苓经营顺风顺水,左右逢源。1994年广东省外贸局聘请他为兼职业务经理,在深圳市挂牌成立福星源工贸公司,双方约定,营销利潤归他,出口退税归外贸。业务拓展到安徽、四川、贵州、广西、云南、湖北等省市,茯苓年营销量多达千吨。

为了使靖州茯苓做大做强,树立靖州茯苓大市场、主产地的形象,1988年,他以年租金60万元承包了靖州供销大厦十二层全部楼盘作经营场所,而且连包三年。

1991年,他在艮山口乡兴办了茯苓福利加工厂,招收残疾人加工就业,高峰期有200余名员工上班,其中残疾人约占一半。他当年的口号是:一厂带千厂,家家办工厂;人均过十万,户户奔小康!

现在靖州县有茯苓加工户2000余户,每户收入早已超过10万元。

李启凡和张煌成二人非常勤奋好学,善于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和长处。李启凡于八十年代末花高价从外国购进了刨片机,生产茯苓刨片。张煌成则从木工手推刨花受到启发,经过对刨片机攺良加工,一九九二年创新生产出新产品茯苓卷,一经投放国际市场即大受欢迎,而且价格成倍提高。虽然李启凡在后期的房地产交易中,张煌成在亚洲金融风暴搏弈中翻身落马,负债累累遭受重创。但他们作为靖州茯苓外销的开拓者和探路人,表现出的胆魄勇气和艰辛付出,家乡人民不以成败论英雄,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功勳。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身残志逾坚!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2018年张煌成又跃马横刀,带领一家三代披挂上阵,进行二次创业,从事茯苓研发加工,决心再创辉煌,以此报答父老乡亲、各级领导对他的理解支持和厚爱。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靖州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菌种供应基地和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还在全国10余省市建立了152个种植基地,年产鲜茯苓约10万吨。

为了使茯苓产业更上一层楼,靖州县委政府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先后出台了《茯苓、杨梅、山核桃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中国茯苓医药食品科技产业园区规划》,和《靖州县茯苓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招商奖励政策。培育了补天药业、智美茯苓、康源苓业等一批药品深加工企业,开发了茯苓多糖口服液、补天胶囊、茯苓菌核素、茯苓酒、茯苓食品、茯苓面膜等一系列茯苓产品,拥有七个国药准字号茯苓药品和先进的全天候无硫低温仿生干燥技术。力争到2025年建立茯苓市场、加工、科研、种植、菌种五大产业体系,形成紧密协作的生产链和规模化产业群,实现茯苓年总产值100亿元,鲜茯苓产量17万吨。

靖州,今日中国茯苓之乡,未来世界茯苓之都。

万水千山都是情,天降茯神落镡成。

靖州腾飞,成也茯苓!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李寿如

编辑:周悦伊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2021/01/18/890104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