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亭里”到“群里”——在苗族歌鼟的演变进程中品味苗族婚俗的发展变化

  近年来,随着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关于苗族歌鼟的内容内涵、形式方式、曲调腔调,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和苗族同胞进行了广泛探讨和积极推介。我也对苗族歌鼟情有独钟,在不少写相关靖州的文章中,总离不开苗族歌鼟这个话题。这里,不再介绍苗族歌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仅仅从苗族歌鼟的演变进程来探讨一下苗族地区的爱情婚姻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

  “饭养命,歌宽心”是苗族的口头语,也是苗家人的生活照。大家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思想、感情、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曾经的漫漫岁月中,苗族人也只有会唱歌、唱好歌,才能邂逅爱情、成就姻缘。其实,从某个程度上来说,苗族歌鼟的推进史就是苗族人的一部婚俗变迁史。

  长期以来,苗族地区因封闭、偏远、落后,加上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等原因,人们找伴侣往往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基本上靠门当户对的“内销”,是典型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包办婚姻,其中“舅霸姑婚”婚姻制度是最具特色的形式。

  当然,也有一些开明的父母允许孩子自由恋爱,主要通过“坐茶棚”“玩山”“坐夜”“赶歌场”等平台,寻觅意中人、找到另一半。但是,无论是哪种途径,苗族人向来讲诚信、重情意,一旦举行了婚典仪式,步入了婚姻殿堂,夫妻之间就会做到互相关心、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下面,简单介绍几则苗族歌鼟与苗族婚俗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有趣、有味的独特现象:

  1、“坐茶棚”:邂逅“梁祝缘”

  在《锹里地理歌》中有“古一古二吃牯脏,三十三锹开茶棚”之说,这是民族文化中极为罕见的一种生动有趣、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

  所谓“坐茶棚”,是指在农耕时代,锹里地区一带的每个团寨附近,都有一个用木头、木皮搭成的简易棚子(也有的是精致的凉亭),棚内放置若干木凳。每当农历逢“戊日”的那天,苗家姑娘们便穿新戴银在亭里等着外寨的小伙子来对歌。唱起山歌的时候,男女各坐一方,有唱有和,音调起落有致,伴随笑声、掌声连成一片,其乐融融,情景交融。

  很久一段时间,“坐茶棚”是苗族青年男女们社交恋爱的主要方式,也是学唱歌鼟、传承歌鼟,比试口才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更是历练人生、丰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难得过程。通过“坐茶棚”,不仅使青年男女学会了唱歌和编歌,很多人还在这里碰上了心目中的“梁山伯”或“祝英台”。他们在“坐茶棚”中互生好感,逐渐建立感情,互赠信物后,由小伙子禀报长辈,请媒人到姑娘家提亲,从而明媒正娶,琴瑟和鸣。

  “文革”时期,“坐茶棚”被视为旧习俗遭到明文禁止。“茶棚”拆除后,苗族青年便把对歌地点选在了某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古树参天、垂柳依依、百花盛开,在特定的日子里,青年男女相约在特定的地方对歌交流,互诉衷肠。因此,“坐茶棚”就形象地称为“玩山”了。

  苗族人天生是歌手,实在喜欢唱歌,就是不在节庆日,就算没有办喜事、做好事,农闲之余,寨子里一旦有年轻姑娘或小伙前来作客、走亲戚,晚上,全寨的小伙或姑娘就相约去唱歌。如果碰到棋逢对手,玩得尽兴,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开唱。于是,这种形式称为“坐夜”。

  “坐茶棚”“玩山”“坐夜”更多的是为了谈情说爱、交流感情,所以,所唱的歌种多是苗族歌鼟众多曲种中最常见的山歌调。这种曲调属同声二声部重唱,从低往高,悠扬婉转,娓娓动听,极富感染力。

  从内容上看,山歌的歌词基本与表达爱慕有关,又称为“情歌”。比如表达山盟海誓时,会唱:“生也要恋死要恋,莫怕快刀落面前。莫怕快刀面前落,一心跟郎(良)六十年”;比如依依不舍离别时,就唱:“去了去了又转回,梁山难舍祝英台。鲤鱼难舍滩头水,蜜蜂难舍桂花香。”

  可惜,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坐茶棚”“玩山”“坐夜”已销声匿迹、荡然无存,一去不复还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只留下无限的留恋与向往。但是,这最原始、最美好的恋爱方式,毕竟在苗族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最悠久、最灿烂、最深重的足迹,必将载入民族史册、千古铭记。

  2、“赶歌场”:寻觅“天仙配”

  “赶歌场”与“坐茶棚”一样,是苗族青年谈恋爱、找对象的又一个桥梁。如果说“坐茶棚”还处在遮遮掩掩、偷偷摸摸阶段,人们有些顾忌的话,那么“赶歌场”则正大光明、明目张胆,完全放开了。大家可以在这里大大方方、轰轰烈烈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汉族有戏曲传统剧目《天仙配》,感天动地、海枯石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说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的神话故事。这一悲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芸芸众生,被奉为爱情的经典。

  锹里地区的苗族,也有同样动人的美丽爱情,非但不是悲剧,而且是天作之合、天长地久,生生不息、代代相承。这就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赶歌场”。

  在湘黔边界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勤劳朴质的苗侗人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奇特风俗——“赶歌场”。这一习俗经过上千年的传唱和演绎,形成了“四十八寨赶歌场”的传统节日。

  “赶歌场”独一无二,在全国绝无仅有。这一重大节日是以湖南靖州县、贵州天柱县、锦屏县为主的、周边48个团寨的侗族、苗族群众,聚会玩山、唱歌交友、传情恋爱的传统民族歌会。历史上,出名的歌场有20多个,每个歌场一年一节,形成多地区、多民族、多语言、多腔调,月月有歌会、处处有歌声的繁荣景象。

  赶歌场、唱山歌,既是少数民族地方排遣枯燥无味农活的一种自编自唱的娱乐方式,更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形式。很多年轻人就是通过“赶歌场”这个“媒人”结下了终身缘、找到了意中人。

  在众多歌场中,最出名的当属岩湾歌场。相传,在很早以前,大堡子边界上有四对苗族青年男女,某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在岩湾巧遇,他们以歌传情,私定终身,结成佳偶。一个美丽传说,一段美丽邂逅,顿时传遍苗乡侗寨,引起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从此,苗族人民便把农历七月十四日定为歌会节,相沿成习,经久不衰。

  而据文字记载,岩湾歌场确实十分悠久,开场于1918年,已有近百年历史了。那年的七月十四,邻近各寨的人们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他们用优美的山歌祈求神灵的护佑,传达对族人的祝福。活动举行了一整天,人们依然意犹未尽。于是,决定把每年的七月十四日定为各寨聚会的日子。因为每年这个时节正是农闲的日子,天气又明丽晴朗,所以这种习俗便一直沿袭下来了。而山歌的内容也由原来单纯的祭祀和祝福,发展成为一场歌才与智慧的角逐,歌场节会正式形成。

  每当节日到来,湘黔边界苗侗同胞便成群结队而来,人如潮,歌如海,簇拥成上百个“歌堂”。曲调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赞美盘古开天的故事歌,也有歌颂英雄豪杰的叙事歌,但更多的是青年男女倾诉爱慕之意的情歌。

  歌场上,一个个歌手拿出看家本领,用苗语、侗语或汉语把山歌唱得酣畅淋漓、兴致盎然。尤其是素有“天籁之音”之称的苗族歌鼟,时而高亢有力,时而缠绵悱恻,声音洪亮、气势恢宏,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到处歌声此起彼伏、生动活泼,笑声升腾跌宕、欢乐开怀。真是“歌手云集千首少”“放歌没得办法收”,难分高下、热闹非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赶歌场”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拓展,已由“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固定式形成了“以歌聚会、以文促贸”的新景观。

  如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赶歌场”也赶来了好时机。这既是歌会,又是商贾云集的交易会,青年男女在这里不但能够收获爱情,还可以抓住商机发家致富。

  “三十三锹共条礼”“四十八寨开歌场”,不老的苗族歌鼟传唱着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和山乡巨变。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岁月怎样变迁,永远不变的是民族的根、文化的魂。实践证明,“赶歌场”一直都在坚持与时俱进,永葆特色魅力。

  可喜可贺,由于我们不忘根、不忘本、不忘初心,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孜孜追求,现在,“四十八寨赶歌场”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而且,靖州、天柱、锦屏三县还每年“轮流坐庄”举办歌会,定期聚会,进一步挖掘开发、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赶歌场”不仅成为了民歌和文化建设中的一朵奇葩、一大盛事,也一如既往地依然是少数民族地方年轻人邂逅爱情的最美最好的“天仙配”,必将越来越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3、“娘担水”:喜结“连理枝”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苗族男女青年年满十六七岁就主动参与到各种公开的社交活动当中来,他们利用“坐茶棚”“玩山坐夜”“赶歌场”“踩芦笙”等途径,以歌传情,以歌会友,通过对歌显示才气、披露心声、交流思想、畅抒情爱,确定恋爱关系,从而找到了心心相爱的对象,最终现实“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苗族婚俗内容十分丰富,热烈庄重、诙谐幽默,充满浪漫的神秘感,既有很高的欣赏性,又有很强的娱乐感,还有深厚的文化味,可谓别具一格、独具魅力。从相识到结婚,至少要经过相逢相爱、媒人提亲、上门相亲、敬酒认老、定婚认亲、圆媒过礼、讨要八字、择定婚日、协商婚事、举办婚礼等十道程序的礼节,寓意十全十美。

  举办婚礼是整个婚俗中最复杂、最隆重、时间最长、礼仪最多、文化氛围最浓厚的一个环节。男婚女嫁是苗族人的头等大事,不只是由主事一家承担,整个团寨和家族都会来帮忙,要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地持续操办四天四晚(女方姑娘出嫁为一天一晚,男方办酒要三天三晚,代表事事如意之意)。

  在婚礼举办过程中,“新娘担水”是一系列礼仪中最具特色、最有情趣的一项。在男方办酒的第二天,等“过大早、吃客酒”的礼仪一结束,就开始“新娘担水”了!

  为什么一定要在婚礼的第二天派新娘去担水呢?这颇有讲究,一是男方为了打糍粑给新娘带回娘家作为“回礼”酬谢,请新娘担水泡米;二是祝愿夫妻感情鱼水合欢、细水长流;三是以示新娘已开始操持家务,从此在夫家生活了。

  当天,全寨的男女老少和来宾亲朋都会参加“新娘担水”活动。新娘伴娘要选择寨上两个年轻后生男扮女装,陪新娘伴娘前去寨里那口最古老、最清澈的水井担水。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挑着水桶,踏歌而行。“六亲客”(去女方接亲时的6个能说会唱的男子)唱着“茶歌调”,新娘伴娘唱着“担水歌”,一路上,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朗朗歌声,爽爽笑语,萦绕在美丽的村寨间,这一切,可以忘却时光,能够静止岁月。

  歌词多为赞美之词,特别考验歌师的才华和应变能力,在如此大庭广众之下,如果没有胆量和肚才是会怯场和出丑的。比如男的会唱:“娘担水,天欢地喜好年辰。过山引得山欢笑,过水引得水开怀。”;比如女的会唱:“娘担水,一头金来一头银。老的吃了添福寿,少的吃了增文才。”

  当然,除了事先跟老歌师学歌,死记硬背几首有“根等”、有“由来”、有“典故”的“主打歌”外,歌词也没有固定的内容,完全靠自己去领悟和体会,基本是“见子打子”、随机应变、活灵活用。

  “新娘担水”,欢歌笑语。歌声缭绕、欢笑交融,好不热闹、好不开心!尽管水井不远,但一唱一和至少要持续二至三个小时才能礼毕。

  在苗族歌鼟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众多腔调中,“担水歌”一般为女性所唱。演唱时,先由一人“讲歌”,再由两人“和歌”,曲调优美,音韵和谐,娓娓动听。此曲调除在“新娘担水”时唱外,其他社交场合也可以唱和,而“和歌”的人有时达数十人、上百人,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目前,“新娘担水”这个礼节已被编为歌鼟表演剧,多次参加国家、省、市表演,甚至漂洋过海唱到国外,惊艳世界,深受观众喜爱。

  “娘担水”,担的不仅仅是甘甜的井水,唱的也不仅仅是民间风俗和民族文化,这更是苗族同胞幸福美满生活的见证。 愿得一人心,偕老终身缘。善解一生意,白首不相离……从今往后,从两家人成为一家人,爱情就有了归属,生命的结晶也即将绽放,代代延续下去。

  4、“打三朝”:绽放“生命花”

  通过“娘担水”步入婚姻生活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命之花就盛开了,终于“修成正果”。新生命的诞生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大事。这种喜悦,苗家人主要用一种叫做“打三朝”的独特习俗来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在锹里地区的苗乡侗寨,对婴儿的降临非常重视。特别是头男头女,必须要“放客”三天三夜以示庆贺。婴儿出生的第三日,称为“三朝”,庆祝亲友家婴儿出生,称为“打三朝”。这种习俗,我曾在《“三朝酒”里的生命绽放》一文中进行过详细介绍,引得“外人”无比羡慕和向往,这种生命的传承方式满是文化、满是情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以前,姑娘出嫁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女婿家要派人挑着担子、带着礼物到岳父家“报喜”。“报喜”的当晚,岳父母就把三亲六戚召集在一起吃饭,一般不直接告知是生了男孩还是女孩的消息,而是通过对歌的形式来解开谜底。

  比如,来“报喜”的客人常常会唱“文王推车为世界,又得梦熊管田塘”,这里的“梦熊”是指生了男孩;“八月丰收报喜讯,讲义得了金凤凰”,这里的“金凤凰”即为生了女孩。

  在“报喜”后的三至七天内,女方的娘家人在男方选定的吉日,将各路亲戚汇集到家里,把大家带来的礼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产妇准备的营养品,比如鸡鸭、猪脚、禽蛋、糯米等;一类是给刚出生的孩子准备的日用品,比如衣帽、鞋袜、背带、银锁、银项圈、银手镯等。礼物上都用红纸粘贴着,写上“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等祝福语,把这些礼物放进箩筐,一行人浩浩荡荡向女婿家进发。

  主人已备上丰盛的长席(又称龙头宴)等待客人了,称为正席酒。热热闹闹的三天三夜,还有过早酒、礼客酒、亲房酒、大房酒、人情酒、散客酒等,程序多样、礼仪复杂。酒席上,主客各坐一边对歌饮酒,笑语欢歌,其乐融融。

  苗家人每次做好事,都是一次亲情的大聚会,也是一个施展智慧、比拼才能的大舞台。“打三朝”这样的大场面,当然也离不开歌,这种歌称为“三朝歌”。

  三朝歌是在三朝酒喜宴上所唱的歌,内容多为吉祥、赞美的话语,热烈风趣。唱腔随饮之物变化,喝酒时唱“酒歌调”,喝茶时唱“茶歌调”。

  在锹里地区,龙头宴是苗家必不可少的盛宴,先茶后饭,席间歌伴,在有贵客、订婚、结婚、打三朝、吃年饭等场合而设,席前先摆上糖果,把大山茶叶和接骨茶叶放在开水里泡制成茶水待客(接骨茶又名草珊瑚,具有清热解毒、开胃之功效),主客之间品糖果、喝茶水,相饮而歌。应运而生的茶歌,便是人们在这种隆重的场合用于表达喜庆生活、释放欢愉心情的一种方式。

  茶歌调又称歌谣调,是苗民在各类喜事活动中,酒宴正式开席之前,喝茶点或主客对歌前所唱的曲调。这种曲调嘹亮奔放、激越昂扬、富有气势,旋律如同波浪起伏,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声部起落较大,音调似高山流水,仿佛森林松涛之声。

  唱茶歌分讲歌、领歌、和歌,先由歌师讲歌,一人领歌,然后众人和歌。讲歌时,口语性极强,听起来近似说话,实为歌师临时编歌,歌师具有“依声填词”的编歌能力和良好的嗓音;领歌起到定调作用,领歌者要求嗓音好,记忆力强,主要担任高音声部的演唱;和歌时由歌手在一个主音上依靠循环呼吸的方法,唱一个持续低音,高音歌手则带有即兴色彩演唱中、高音,与低音形成和谐的映衬,又称为“帮腔”。

  酒歌是苗族人民宴请客人,在酒席上以歌助兴、以歌会友时所唱的曲调,属男声多声部合唱歌曲。苗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各种群体性交往活动非常普遍,几乎每寨都有歌师。特别是在各类喜庆活动的酒宴上,他们以歌相互祝贺,相互夸赞,表明结交之诚,抒发友爱之意,并带有赛歌性质。主客之间歌来歌往,众主宾齐和,场面热闹,气氛浓厚。演唱时全用真嗓,声音浓厚,情感奔放。和茶歌调一样,酒歌调也分讲歌、领歌、和歌,但比茶歌调更富有气势。

  在“打三朝”时,苗族同胞一般分男的和男的对唱,多采用茶歌或酒歌调;女的和女的、或男的和女的对歌,往往是唱山歌调。但不论是哪一种派对pk形式,每一席酒所唱的歌内容完全不同,除主客之间相互答谢客套外,还要唱盘歌,盘五谷、盘衣裙、盘背带等由来。

  长长的宴席,满满的米酒,动情的歌声,爽朗的笑声,醉了,醉了……苗家“打三朝”,情意浓浓、幸福满满,新的生命在大人们的欢乐开怀中茁壮成长!

  5、“闹歌群”:天涯“共此时”

  苗族地区尽管偏僻落后,物质不丰满、不充裕,但是生活很丰富、很惬意。多少个“坐茶棚”“玩山”“坐夜”“赶歌场”“娘担水”的日子,留下了多少浪漫,多少开心,成为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一道四季常青的风景。

  然而,随着“文革”把茶棚作为“四旧”来破除、把“玩山”当成陋习来整治,学习和传承苗族歌鼟的传统载体越来越狭窄,逐渐消失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锹里地区的年轻人也“孔雀东南飞”,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了。期间,有的女孩子远嫁他乡,有的男孩子找到了外来媳妇,有的结婚生子怕麻烦,“娘担水”和“打三朝”一起办了,有的甚至干脆在城里办几桌酒,省去了婚俗中的许多程序,使得原先与外界长期相对隔绝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社会状态被打破,苗族歌鼟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空间在迅速萎缩、退化。

  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平台和从未体验过“玩山”等活动,年轻苗族同胞对苗族歌鼟不了解,也没兴趣,苗族歌鼟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险。尽管当地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抢救,但收效甚微。

  这一严峻现象,引起了苗族有识之士的揪心之痛,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来传承。比如龙景平——这位曾经舍弃金饭碗,辞职不当干部,一心一意钻研苗族歌鼟的苗家汉子和传承人,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苗族歌鼟传承的难题。他自己出钱在县城附近盖了一栋三层楼的木屋,专门用来传授苗族歌鼟。每到寒暑假和节假日,都免费教授苗族歌鼟。但是,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即使想学也没有时间,效果并不理想。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4年春节,于2013年在广西梧州务工,建立了“靖州宝石加工”QQ群的年轻人龙家芳回家过年,交谈中,他建议:“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最经济、最快捷的现代科技来传播传统文化。”一语点破梦中人,龙景平让龙家芳把“靖州宝石加工”群改成“靖州宝石歌鼟”群,做到业务发展和学习歌鼟两不误、两促进。于是,现代派的“茶棚”就这样开业了!

  在龙景平等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苗族歌鼟爱好者在网上找到了适合自己口味的QQ群,学歌的热情空前高涨。据统计,现在,用以学歌、交流的新“茶棚”已有40多个,注册学唱歌鼟者多达16000多人,其中40岁以下的14000余人,占88%。经考核,500多人达到了歌师、歌手的水平,靖州县苗学会还为他们颁发了歌师或歌手证书。

  新时期,新“茶棚”的新潮、新奇,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传承苗族歌鼟的一条绝佳路径。这是一个永不歇业的“茶座”,是一个永远开放的“歌场”。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春夏秋冬,无论男女或老少,无论熟悉或陌生,无论何时或何地,都可以来“闹群”,在这里听歌、学歌、唱歌,交朋结友、谈情说爱、无比嗨皮。

  新“茶棚”是苗族人民在与时俱进中的智慧结晶,让濒临灭绝的苗族歌鼟,又渐入佳境、重放异彩,让丰富多彩的苗族婚俗,紧跟时代步伐,世代相传、发展进步。无论在长城内外,还是在大江南北,有了新“茶棚”,我们天涯若比邻、感情在身边;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休假,还是工作之余,通过新“茶棚”,我们无拘无束,想唱就唱。同时,这里也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既温暖了游子思乡的心,还让不少青年男女在此碰触爱情火花,找到了美好姻缘。

  苗族文化博大精深。从“坐茶棚”的亭里,到“闹歌群”的群里,无比精彩的苗族歌鼟代代传承,无比丰富的苗族婚俗生生不息。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也许有遗失的遗憾,也许有创新的惊喜,但是只要还能保持这份不变的传统,那份不忘的情怀,就是永久的财富。

  社会不断进步,生活依然继续。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务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握机遇、奋起直追,在继承光荣传统的同时,努力开创苗族发展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吴展团,网名千年飞山,男,苗族,湖南靖州人,怀化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知名时评人,网络意见领袖,多家媒体和单位特约评论员,出版有《网事并不如烟》《榜样的感动》等作品集。)

来源:红网靖州站

作者:吴展团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2017/04/17/743295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