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边徼之地有书香——婉约静美的四乡河畔印象记

  文/ 吴启林

  微雨初春,风景迷人,聆听花儿嬗开的声音;慕名跟随文友前往四乡所寻游美景。点点细雨,缕缕阳光,使我的心绪轻轻飞扬;迎面吹来丝丝微风,朝雾轻披重重远山,让人有海天一色的感觉;雨丝、轻雾、阳光,给我们连绵的遐想…….

  四乡所属湖南靖州县新厂镇,是锹里地区的一个自然村落,史系管辖平茶、藕团、横江桥、新厂四乡之所,现属炮团村管辖,有3个村民小组,113户500多人,是苗侗汉同胞集居的团寨。古寨始于五代,兴于明清。石砌老街、木制古屋、古石寨墙、穆逸古碑穿越绵绵岁月,呈现出一道古典风景。

  这是一个遗世而独立的历史村落,对很多朋友比较陌生,这里浓郁文化,也不为外人所知。不过听说这里花香四溢、溶洞奇珍、人文景观,如数家珍,也许足以让你探巡一辈子、品读一辈子。  

 

  走近这个古朴宁静、秀丽凝重的古村落,感觉花香来袭,春风十里,随风摇溢的油菜花席卷如潮,透过花海,行人穿梭,村落宛若镶嵌于花海的一叶扁舟。田园山水、花曼流淌,胜似一幅美丽画卷,映入我们的眼底。金色的油菜花簇拥着古寨,显得格外宁静,清澈的四乡河横贯村前,静静流淌;河岸边、古寨旁不时探出或几树或几支艳丽的桃花,与远山近水、村落人家交相辉映, 一派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景象。

  心若在时梦亦在,人临静处心飞扬。看到这梦幻般的图画,我们不禁生起一种感觉——

  这里的景色,或许不是最美的,这里却给人最美的记忆。

  因为这里的花静静的绽放,这里的水静静的流淌,这里的人静静的生息,这里的魅力,不与惊艳相争,坚守静美从容。

  “四乡河流经寨前,寨子后面是山,联通姚家,可到将军脚印岩,寨子前面是斗篷坡,山上有古人类遗址和红军纪念塔景区,天然溶洞和它遥相对接。这里的荸荠、硒米小有名气,没有污染,没有高楼,空气新鲜,绿叶阡陌,浑然天成。是一个值得发觉和开发的风水宝地。我们欢迎各位”这是当地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不过,根据我们了解的信息和所见所闻,觉得如是介绍真实不虚。

  “先看看油菜花,再看其它的吧?”村会计胡开文在一边补充。他带着我们感受万亩金色的田园美景。这是该镇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以四乡所为中心含炮团、金星、新厂、姚家在内的连片休闲旅游基地。这里花海为媒,歌声传情,蔬果品味、溶洞探奇、红色旅游,着力将基地,打造成魅力五溪的“重要接链”、湖湘边陲的“古韵生态”名片。

  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景色优美,文化浓郁,规划到位,理念前卫,也许能释放生态文化魅力,四乡河流域的文明,泽润山川的这一天,或许能早日到来?“午后风日晴妍,独自躺在山间,松下做了一梦,梦中拼命数钱。”这些梦境权且作为一种期许吧!

  我们沿寨观景,感觉古寨悄悄,流水潺潺。花灿灿而远扬,风飘飘而透香。漫步在阡陌之上,徜徉于金花之间。极目远望,花海如潮。看远山如黛,流水含情;听清风呓语,心绪息宁。始信当年苏子心境。品水流乡韵,俨然清秀诗歌。不远处,偶尔传来幼儿逐胡蝶的声音。赏古寨春色,品田野清风,宛若处子,柔美娴静,仿佛一番瑶池仙境。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唐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真是绝妙,诗中意境于此情景浑然天成,使人折节惊叹,极目难忘返。

  沿寨转遍,一种岁月变幻的感觉难以释怀。曾经绵延的石街,如今只剩下千余米,横贯东西;宽窄不一的木屋静静地矗立在古道两旁,闲适的老人、妇女在屋边休憩,几声狗叫的声音,将寂静的村落惊醒。纵目探看,不难发现村落周围零星点缀的桃花在含笑,花开次第,英红缤纷,宛若仙境。沉静的古屋,或前或后、或园里或荒野与明净河畔竞相争逐角,微微露出些许梨花。远看梨花,雪色花稠;近瞧梨花,花疏如棉,与画无异,清淡恬雅。目睹几簇静开的雪样梨花,眼掠些许轻绽的红色桃花,平添古寨的从容静美,给人难绝的情愫和无限的遐想……桃红粉殷开无主,梨花绽白映桃红,虽无十里桃花约,总有一片碧玉心。景若美时心应在,心若不在梦亦遥。

  如果你站在古寨高处,目视周边,一定会觉得古寨就是花海托起的一片岛屿,前面环绕的河流如同玉带飘抚;金色花儿席卷原野,粉红桃花点缀枝头,轻柔梨花雪映古屋,远山、流水、蓝天灵性难抑,呼吸的节奏不禁放缓。微雨轻,草色新,水声静, 点缀了这一春色,诱客心思缠绵。“昨日进山去,今日扛花回。一路都在想,回城送与谁?”“小村寂寂深静,狗吠一声两声。但见花开花落,偶尔吹过微风。”……历代文人墨客对乡野春韵的感悟斑斓可见,也许通应今人的心情。一览村寨,尽是怡人景况。上仰高天之青蓝,下看低石之古道,远摄拱山之翡翠,袅袅炊烟,山水田园,胜似水墨丹青;花拥河绕,屋陈人娴,如同诗歌画卷。此情此景,让人有穿越时空感觉。一种自由自在的惬意在心灵深处涌动,让人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放松。这种惬意和放松,竟然也有一种恍然隔世的感觉。套用古词最是恰当:如到四乡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一曲清歌无误顾,绕梁馀韵归何处?别笑笔者乱改古词,许是这四乡河畔的绝色给人欲述还休所致吧! 

  美景、花韵、嫩叶、空气,如诗如画,如梦如烟。

  游弋于清澈透底的四乡河畔,行走在古寨石道的街头巷尾;看她的木制古屋,看它的雕花门窗,看它的古色古香,折服于她的静谧神韵。曾经的繁华,虽然不在,她的静美却穿越悠长的岁月而来。她的古迹,她是现代人寻找宁静的心灵憩园,让人在千年韶光的底蕴中,抛却尘世烦扰,重拾安详与静谧。  

 

  在这里,每一个视角,都是一道风景。一块引人注目的石碑已经字迹模糊,经琢磨推敲,是同治十二年贵州提刑按察司石碑,记载当时维修四乡所的功德政事。这块官立石碑默屹于街外的清风野草,映衬出村落的宁静。沉静于原野的残垣石碑,古色厚重的久远风貌。地方志的简约记载,长者们的陆续讲述,牵引我们的心灵穿越时空,去解读她独特的文化。

  辉煌曾被风吹去,美景只待雁归来。这个不深藏于湘、黔交界处的历史村落,在历经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她曾经有过耀眼的辉煌,并以自身的定力,保持着绰约而罕见的静美。淡然面对变迁,期待靓丽世间。尽管一切都在变化,曾经的繁华化作一缕轻烟,并不妨碍对她的发掘、研究。人们身处浮躁喧嚣时境,寻找心灵憩园、回归自然宁静,亲近和感悟她的静美,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此中意义,毋须赘述。让我们转换视角,聚焦她的历史风物和人文景观,或许更引人关注。  

 

  这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村寨,位于靖州第二大河流四乡河上游。历史上系贵州黎平府辖区。上个世纪50年代,被划归湖南靖州管辖。它的名字被载入官方典籍,它的中心区域含炮团、潘团、鱼花边、板团、羊古垴、桥西、清水塘、金星、姚家、穆家、善理。这一中心区域地势开阔,土壤肥沃,水系发达,阳光充足,宜果宜农,盛产水稻、荸荠、甘蔗、柑橘、百合、禾花鱼,素有“靖州粮仓”之称,俚语称“四乡熟,靖州足”。这个苗、侗、汉同胞交错集聚的历史村落。寨内居民有胡、吴、苏、穆、凌五大姓,是明代时期从江西迁徙而来。现时的村落穿越历史,守护着一种生态、一份恬静,充满闲适和淡定。一条古街分里、外两街,当地人叫“里头街”、“外头街”。沿着古线路镶嵌的古石隐约可见,窨子屋、四合院以及苗侗风格的木质建筑陈列村落,古屋古石上精致的雕刻让人叹为观止,“龙凤呈祥” 、“飞鹊报喜”、“ 鸳鸯戏水”“ 莲花浮云”、“ 花草献瑞”形态众多、惟妙惟肖。村寨古建筑雕梁画栋,雕饰华美,寓意深刻,既有苗侗干栏式传统建筑风格,又有汉族四合院亭台阁特点。

  据《靖州乡土志》和《黎平府志》记载,前清时期,四乡所又名“千家所”,当时居民愈千户,人口6000余,她在长达500余年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所辖区域经济发达、商贸兴旺、文化繁荣。关圣庙、城隍庙、五通庙、夫子庙,书香私塾、戏台楼阁应有尽有,石砌的城墙环卫村寨,寨开东、南、西、北四门,商铺店庄星罗棋布,一寨长街定期赶集,河畔两岸交易纷繁,车水龙马,商贾云集,人声鼎沸,散集之余,尽复安逸。盛况如斯,繁华诱人,简直一幅清明上河图。可惜历史的盛况无法复制,当时的景物消失于浩渺的历史烟海。戏楼、关圣庙、城隍庙等大批文物古迹,在混乱无理无序的“文革”中毁灭殆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这既是笔者的深深惋惜,也是四乡河流域的人们为他们先祖创造的辉煌和文明的湮灭而叹息……

  在这种叹息中,有几许无奈,也有几许期待,无人可知。叩问苍天,苍天遥远,默而不答,询问历史,历史无语,或许只有静静的四乡河可以见证!可以肯定的是四乡河畔的人民,在历史上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其区域行政中心的政治资源,将湘黔交界的这块不毛之地快的速推向文明,对中国西南民族荒蛮地区的稳定与文明的推进,发挥过不可替代、不容抹灭的作用。

  明清时期,它的经济、文化发展,显赫卓著,实现苗侗汉民族大融合,苗侗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相互借鉴,形成汉、苗、侗兼容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伦理,生活习俗,我们可以称之为“四乡河文化”。四乡河流域在这一时期兴建的寨门、戏楼、凉亭、家祠、窨子屋、四合院、干栏屋、亭台阁、青石街、私塾院、雕饰画、五通庙、夫子庙、关圣庙、城隍庙、青云寺交相辉映,无不折射出浓郁的“田园风光”和“ 耕读乡风”。这些沉浸在历史记忆中和发生过的文化现象、见证古迹亦或消匿于历史的尘土,但仍然可以从唤醒的记忆中得到求证。每年六月六在姚家举办的苗家“四乡歌会”,来自四乡河流域的33寨都要选派精彩节目,上万名苗侗同胞竞相参加歌会,足见四乡文化影响深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者,仁也,水者,智也。或许因为身处偏僻地区的权力中心,多元文化的融合,自我元素的张力,并兼依山而住,傍水而居,使这里的先民极具山的仁勇、水的智慧,创造出灿烂的四乡河歌场文化。它大体分为历史歌、路子歌、劝善歌、礼佛歌、拜忏歌、丧葬歌、酒令歌、婚礼歌、出嫁歌、祝愿歌、三朝歌、礼仪歌、地理歌十三类,歌曲与习俗联系密切,几乎涵盖了四乡河流域苗侗汉民族的全部生活空间和细节,歌声叙事说理,表情达意,教化育人,洋溢婉转,娓娓动听。光绪《靖州乡土志》有云:“歌肇鸿古,曲变竹枝,咏风土,陈古绩,声焯约,流漫,旷达”,以此可以推论四乡河文化的无穷魅力。每逢婚丧嫁娶建房造物、红白喜事、亲朋聚会、交友恋爱都有不同内容的歌词,曲调大体一致。其中,吃酒时唱酒歌,又叫“酒令”、出嫁时唱“哭歌”、丧葬前夜唱“葬歌”、招待亲友唱“敬酒歌”、喜事喝酒唱“祝愿歌”、恋爱交友唱“山歌”又叫“情歌”或叫“玩路子”。唱歌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历史、故事、心愿、情感,可谓包罗万象、感天动地,俚语精妙,文韵四射。据《靖州志》记载:1956年11月27日,四乡山歌参加省农村文艺观摩会演,获省演出奖和二等演员奖。这是彰显四乡文化魅力的一个佐证。譬如恋爱时唱的“三篼桃树一样高,中间那篼结仙桃,要吃仙桃自己摘,莫等桃尽发牢骚。”,娶亲求女方开门时唱的“大千世界,朗朗乾坤,今日到此,为何关门?”如此等等,诙谐戏谑之中,不乏趣意文明,文词用语,雅俗兼容。

  孩提时代常听长辈吟唱《地理歌》,觉得很有意思,至今断断续续记得零星几句,我们不妨重温和体验其中的韵味。“xx年间飞山寨,xx年间靖州城……一景好个转头湾,弯弯转转粽粑山,粽粑山山内一口井,六月太阳嗮不干,二井好个观音岩,好个观音坐莲台,观音坐在莲台山,收攀栏杆放水来,三井好个竹狸坡,弯弯转转乱岩多,乱岩坎上有个碗,富的少来穷的多,四景有个垻阳坪,两边铺子闹层层,有钱的人大平伙,无钱的人赶路程,五景好个冲芳坳,一条大路两边分,左边分把洋溪去,右边分把靖州城。老虎下山是虫孔,粟米下山是桂村……藕团是个大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前面好块岩板坪,后面好个玩灯场,嫁在南团难过日,好田当了贵州粮。”这只是四乡文化的部分成例而已。整部地理歌词介绍靖州村落的地理名称、方向、位置、界限,读来朗朗上口。身穿对襟衣,头带毛帕,见出嫁新娘时口称“打买”,诸如此类体现四乡文化习俗、特征的事例不一而足,不胜枚举,有待专家、学者田野调查、体验和深度挖掘,亟须社会重度保护传承。 

  历史在不断的演绎,世事在不停的变幻。光阴流转,月悠悠。多民族的民俗文化积淀成现代文明,四乡河流域的民族同胞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经过长期积淀,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而且在历史上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厚的人文环境,强劲的政治优势,为周边地区构筑了民俗接链。兴建赶歌场、开启歌场文化源头。歌场文化辐射湘黔周边48寨,促进“锹里”从荒蛮走向文明。《锹里地理歌》中记载,“古一古二吃钴脏,三十三锹开茶房”,古一古二是历史称谓,是“里”为单位设置,大致含现时的铺口、横江桥一带,吃“钴脏”是指苗族最为隆重的祭祖仪式——椎牛祭祖。盛行吃“钴脏”古一古二里,寨市里以及四乡所中心区域的村落,因其地处政治中心、文化厚重,已经变成熟苗,除一些特殊习俗、底蕴文化保留传统外,已经汉化。语言也演变为靖州方言——“酸话”,但是一些烙印深刻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基因仍然存在。正是四乡古寨及其中心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隆盛,加上中国历史人口迁规律:北方——南方。靖州历史人口迁徙也受这一规律的影响,四乡河流域人口变化亦如此,促进了四乡河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为歌场文化开辟发展开辟空间。四乡歌场文化借此发力,以中心区域为发力点和经纬线,向南北推进。向南,发展戏剧文化。民族特色的戏剧文化在靖州南区得到发展;向北,传播歌乐文化,开辟北区偏僻锹里苗寨的歌场文化;推动了上、中、下三锹地区48寨歌场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湘黔交界的苗族村寨的文明进程。因此,地方志和民间有“先开平茶四乡所,后开靖州花鼓楼。”“古一古二吃钴脏,三十三锹开茶房。”的记载和传唱。由此可见,源于四乡所古寨的歌场文化是锹里地区与湘黔48寨赶歌场、起源歌的历史地位不容质疑的,既有地方记载的史料为证,也有不少的苗侗民族认同。如今四乡河流域的中心村寨,也许已经淡化、或者模糊、甚至遗忘这段历史和这种定位。民族传统、民族特色、民族习俗、民族文化保持完好的地交、冲嫩、江边、地祥、地笋、凤冲、菜地、地庙等等锹里苗寨同胞,依然能从民族歌声和历史记忆中得到印证、得到认可,乃至通道的大高坪、锅冲,贵州黎平的乌沙、乌勒、卑嗟,锦屏的岑悟、九佑、美蒙、高表等地的苗民得到肯定的答案。 一个地方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族群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根脉。

  岁月沧桑,繁华易逝。曾经的辉煌挥手远去,留住历史的记忆,留住厚重的乡愁,成了一个新的课题。四乡文化构筑的民俗接链,值得我们思考。因为她这一链条深刻地凝聚和联系着湘黔周边10县48寨的民族感情。她影响、辐射、源接的地交和锹里苗寨,歌场文化繁衍出延绵不断的文化习俗。春节(初一至初四)到花园盘问茶歌节,正月十五来自48寨的赛歌节,二月初二吃甜粑对歌节,三月初三赛甜粑唱歌日,四月八的姑娘节,五月五吃角粑鼟歌节,六月六五米炸粉桐油包粑亮歌节,七月半(初十至十四) 整夜的“分离”节,八月十五的会歌节,九月九的登山赛歌节,十月戌日歌庆节,十一月的篝火歌舞节,十二月芦笙节.....月月有节气,节节是歌日。这一奇特的文化习俗和接链,无不得益于歌场文化的源头、起源歌——四乡河文化这一民俗文化之根。根若在,枝叶华。虽然根须区域文化土壤的结构、环境、迹象或变化、或弱化或塌陷而有待修复、培植,她派生的幼林,枝叶、花果诠释出她的生命与价值。她符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道家思想和追求。她的历史贡献和滋养出的文明应该被我们记住,因为在大千世界和星光宇宙看来,荣也非荣,辱亦非辱,重要的是懂得感恩,留住乡愁。

  铅华洗尽,史海沉钩,总引后人欲诉还休……水韵清静、人杰地灵的古寨四乡所崇文尚武,耕读乡风,释儒隆盛,人才辈出。大德高僧、文士名家,星耀山川。我们查阅胡氏家谱,仅仅清代200余年,胡氏家族出进士、举人、贡生、廪生及军伍千总以上达200多人,依照常理推论,四乡河流域的人才难以算清,准确数字或许天知道吧?在这南方不毛之野,一个历代王朝视为边缴之地,一家一姓出现如此众多的人才,堪称历史奇迹,可谓人才荟萃,碧野生辉。  

 

  我们正想厘清人才奇迹出现的原因,胡开文向陈述了一个发生在四乡所胡家的故事,听完之后,觉得不虚此行。清朝时期,此地胡氏是第一大家族。人丁兴旺,财产权势,威名显赫,州县无人能及。有一胡氏父子同科考取进士功名,光宗耀祖。家族、地方引以为荣。乡绅欲赠匾庆贺,匾字内容,难倒文人名士,因为父子同科进士已是奇迹,从来未遇,既要文雅,又要切题,众多文人名士苦思冥想没有合意的题词,寨市里有姓吴的秀才在一旁哂笑:名非名,士非士,名士不会题匾字,众名士羞怒诘问:名士不会,难道先生你会?秀才拿起笔,挥笔写上:乔子峥嵘。众人叹服,遂送此匾到进士家贺喜,传为奇谈。随着胡氏父子学业精进、功业日盛,进士妻子被敕封夫人,家势益显。有一天,胡家办寿宴,亲友乡党官绅到场贺喜,胡府外门贴上红纸对联以示显耀,上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寿宴未散,仆人在外面大喊:老爷,不好啦,快来看!进士父子和宾客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一个乞丐用笔将对联改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荣耀意思全变,成了诅咒和羞辱。老爷一声令下:叫训他。众人激怒暴打乞丐,乞丐暴毙。消息传出,湘黔桂三省上千乞丐云集胡家,并到官府告状,因乞丐过错在先,众人施暴,无法判定致丐死亡的主要凶手,成为迷案。官府判胡家为乞丐办丧事、安葬入土,丧事费用及其千余乞丐食宿均由胡家承担。三省乞丐在胡家食宿闹事,旷时日久,耗费资财无数。胡家至此衰败。这个流传民间的故事,全国发行的《故事会》曾刊载,只是版本有些区别,发生的地点、名称没有交代清楚而已。作为探究者应该考虑和尊重故事人物的后人名誉权,因而不注其名,当属人性良知的必要。笔者幼年听过这个故事,其中,真实人物竟然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不知做何感想?这个故事或有虚传,或有夸张。理性地讲,它是民间轶事而已,应了那句网络语言:“别信哥,哥只是个传说”。不过,当时四乡河流域人才挤挤,耕读蔚然成风,文化盛极一时,开启靖州文脉风气,助推佛教文化发展,功不可没,值得深度思考。当时出现了一大批以胡学望、胡奉蘅为代表的儒家名流,愿如、达真、普觉、癖风、大错等大德高僧和尚相继在青云山、龙井庵、莲花山、白云山、中华山等地开刹结坛布经。胡学望,字小牙,号磻溪,举人,系清康熙时期贵州黎平平屯所人(今靖州新厂四乡所),官至黄州府教授,居乡间时与大错、如愿等高僧相交甚密,谈诗论禅。著有《青云八景》等遗世。其子胡奉衡,字平玉,同系康熙朝举人,博学多才,善草书,惟素崇佛,课士有声,官至湖北黄州府教授。有“当道巨公争相引重”之行声,名流乐与投纻订交。有清代(非明代)文坛“八大山人”之称的王安节、洪肪思等名流为挚友,与青云寺交密,他的许多碑文遗墨留存湘黔边界,他撰书《青云山愿如和尚塔碑记》一文,被收录在《黎平府志》,著有《藏拙窝诗诸集》。胡氏的释儒文风示范引领,青云寺诸多高僧佛业广布,这一区域崇佛尚文,民安业旺,经济文化,繁荣日臻。自康乾至道光100余年,被视为荒野蛮洞、边徼之地的四乡河流域,真正实现民心归于王化,天下太平。同时,佛教文化一时兴盛。四乡所辖区北部的青云寺,开刹于清顺治四年四月(1648年),系愿如禅师率僧徒草创。胡氏家族世代敬佛尊法,达真等历代大德高僧及其弟子分赴江南各地,结庐开剎,弘扬佛法,敦化民风,推动了靖州,乃至江南佛教文化的发展。众多的寺庙与青云寺一脉相传。譬如远在江西的南泉山、天庆山、嵩云山等十余处寺庙出自青云寺宗脉,近在洪江的嵩云寺源于青云寺弘法,尚存的碑文记载“青云传脉,继续嵩兴”。《黎平府志》载云:去东城九十里,时住高僧。佛家有云“天下三十六仙山,青云位列其中,名不逊于无岳,且待时日耳”。青云声誉,文化奇观,世所罕见。笔者从胡学旺的描写《青云八景》8首诗作中录其一,以供观瞻:“秀峰冠南山,丝袅扪萝径。清蔚各有时,竟然作石凳。夕阴自左入,清江由右潆。下方灿漁火,上界动清磐。灌木迎朱霞,扶窗快一家。漫然自愉悦,此景堪持赠。” 其诗作(《秀峰夕照》)可见文学造诣非同凡响。《黔记》云:大错高僧,俗名钱邦芑,字开少,丹徒人,官至都察院,明忘后,剃发鸡足山为僧,法号大错。往来于寨市里、四乡所,常住青云寺讲经布道,与胡学旺父子、愿如和尚交游至深,唱和诗作谈禅,唱和中写就《百梅诗》诗集。民间知《百梅诗》一事,但能记忆“百梅诗”的少之又少。笔者索籍探章寻得此僧梅诗一首:“山坞重重飞霰匀,短离茅屋绝嚣尘。老枝曾傲连朝雪,嫩蕊葱偷隔岁春。桂萼含香称伺使,梨花传粉是陪臣。东风摇落休惆怅,硕果青青有子仁”。读罢诗作,不禁拍案叫绝。或许他们的作品是这个历史村落曾经文明的缩影,她的文化奇葩,足可光彩照人、闪耀历史天空。

  当然,古寨传奇远不仅此,历史文化熠熠生辉。“藏在闺中人未识,千呼万唤始出来”。或许她正在无言中等待知音的赏识,展示她的魅力。有学者在金星溶洞群发现的宋代道教堂遗迹,是折射四乡区域文化、经济、宗教历史发展的史证,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溶洞有600多平方米,众多的钟乳石,呈莲花状,佛像形……姿态各异。有的钟乳石上摆放着神像,一些牌位整齐的摆放在钟乳石上。主尊肩宽腰细,衣纹下垂,成阶梯状,佛衣盖着脚,趺坐莲台。据当地人讲,这里有20多个溶洞,有2个大洞,没有人下去过,溶洞贯穿相连,不知道洞内到底有多大。溶洞门口,立着一座小小的黄黑色的东西,据说这是狮子,洞内神像,大约40至50樽。栩栩如生的神像,不仅反映当时雕刻艺术的精湛,也印证四乡河流域文化的多元、灿烂。 

 

  奇特的人文景观,让人意欲难息。迎面吹来的缕缕清风,拧动我们的心思,再度穿越沧桑,去倾听历史的述说。一部四乡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灿烂,辉映荒野,亦不乏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据《靖州志》载云:中洞里(今新厂)苗民姚民敖于乾道三年(1167)、淳熙三年(1176)两次“聚众起义”,反抗朝廷苛政,提出“民不服役,田不输赋”的口号。传说当时四乡河流域的乡民纷纷响应,源于起义口号顺应民心,武艺超群额的首领姚民敖被推举为将军。为起义做准备,他经常在姚家一块大石头上练武,练就了一身过人本领,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被四乡寨民称为“将军脚印岩”。起义扩大到湘黔交界州县,震动朝野,后被朝廷派兵剿灭。淳熙三年(1176),《通鉴》略记:“靖州猺反, 遣兵铺之”。即指中洞里(四乡所)苗民姚民敖起义。猺,系古时汉族对“苗民”称谓。起义虽然失败,但抗争压迫的精神和“将军脚印岩”的故事却在四乡古寨口口相传。当年的将军庙、将军桥、将军石遗址或依稀可见、或归于尘土。承袭至今的“六月六”歌会,也许就是追忆他们心中将军的这种深深情结罢?据地方志记载,自元、明、清以来,靖州发生吴天宝、吴光旦、吴勉等农民起义十余次,四乡所区域不少民族同胞加入义军,虽都归于失败,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向往安宁美好生活的精神生生不息。时光流至1934年,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红六军团在四乡所中心区域,同敌军发生战斗,史称“新厂战役”。是年8月,红六军团9000余人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下,出广西,转湖南,袭占通道县城,经晒口、杆子溪、杨家冲等地向靖县新厂前进。敌军尾追扑向新厂。9月19日,红军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新厂战役,共毙敌200余人,俘敌3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从容进入贵州。红军得到四乡民众倾力支持,提供给养,救护伤员等义举流传至今。斗篷坡的“红军纪念碑”掩映在翡翠林中,与古人类遗址近静相伴。设在寨路屯罗氏宗祠的红军指挥所旧址以及所四乡所区域的营寨、善理、姚家等地战壕,依然是当年惊心动魄一幕的见证。  

 

  “天地亘古如是,人间一时闲愁。百般纠结放下,大江浩荡东流。”。幸运的是“战役遗址”已列入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州县委、县政府即将在指挥所旧址建立陈列室,“战役遗址”纳入红色传统教育基地,这一举措,深受四乡河区域群众的广泛认可。民众和专家认为“通道转兵”历史地位不可忽视,尤其以付出红军和民众的生命为代价而取得全胜的“新厂战役”,国家应予肯定和宣传,以唤醒历史记忆,维系红色根脉,激励无数后人,并以文化旅游为助力作引擎,将这沉默的历史村落和静美的四乡河流域,推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诠释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

  这是我们不应漠视不能忘却的记忆,也是我们华夏民族走向文明的一道风景。

  文化之盛,有赖传承;传承之道,有赖铭记。触摸历史的记忆,感悟曾经的风景。不是有置身事外情结的人应有之份。名山利海、滚滚红尘,本已看淡,渴望的只是一份安宁。不想与人纷争。人生无奈,依窗独坐,对月凝神。一个人不惊不喜不悲。远离争论、不议人生。向温暖靠近,问候自己。用自己的平静、理解和宽容,制作心灵鸡汤,用文字的温度、风骨和能量,构筑生命的高度。籍此寄翼我生活、工作过的新厂,拥有美好的明天,这也许是写就“触摸记忆、感悟风景”一文的原始动力吧?

  “放下”和“ 舍得”是大智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讲的是一种觉悟和心境。有几人可以做到?或许只在宁静中寻找平衡,在独处自我反思后,向着远方继续前行,期待这个遗世古寨与四乡河畔的人民,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滋润下,释放魅力,续写文明。

来源:红网靖州站

作者:吴启林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2017/04/14/743299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