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边徼古寨启人文

  文/ 陆湘之

  2016年,靖州苗学会组织几名学者在靖州三锹乡的苗寨作田野调查时,在皂里寨意外发现了一通颇有文史价值的古碑。该碑的发现,彻底颠覆了长期以来锹里地区文化教育始于清代中后期的说法,而将接受汉文化教育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二百余年,碑文为研究锹里苗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佐证。

  这通立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古碑,原立于皂里苗寨水口关山道旁。“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碑被挪作他用,深埋于地底,直到2016年春,被寨中村民发现后,将碑重新移放到寨口公路旁,古碑得以重见天日。

  碑文节录如下:

  学堂桥亭碑记

  盖闻毓秀钟灵者,天地为之。正赖山川而为之。……定龙脉,配风水,作人才,育后秀,岂不赖有人作于期间哉?然而一代之兴,必有一时之振作,此地方之所以隆盛者,正在于兹也!如门首之桥梁□,训童之家塾,尤为所系重焉。且桥创自前人,总属往来之要……至于学馆,而更有关焉!时当盛际,文风日开,所当另立讲堂,则训导有方,人文迭出,则一举两得者,诚有念于斯耳!桥、学馆历百年而将老,则振兴之所不容已耳。兹有□善,上体先世之心,下念儿孙之志……龙胜必钟灵秀之奇,家塾更新,而育后有资,人才。定起英豪之美。今将二竝捐赀在载是焉!以为万年根兴之一助矣!

  锦邑廪庠膳生员陈朝模儒珍氏题立书

  (捐资名单略)

  乾隆贰拾柒年岁次癸未小阳月上干之吉合寨众立

  碑文简明扼要记载了皂里苗寨杨姓、刘姓、吴姓苗民们修桥筑亭、建学堂之事实。文字虽简短,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除了修桥建亭、培护地方风水、方便行人出入之利等信息外,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莫过于兴汉学、出人才这件事了。

  包括皂里在内的锹里的苗寨,偏居于崇山竣岭之中,群山阻隔,教化难达,且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文化落后,苗民们政治地位一直低下。为了改变生活环境,求得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和尊严,苗民们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发展生产、识文断字、求取功名,才是根本的出路。为此,苗民们前赴后继、沤心沥血作出了不懈的奋斗和努力。

  皂里苗寨与贵州省锦屏县境毗邻,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贵州联系较为紧密,受其影响也较多。明天顺元年(1457年)设铜鼓卫学。由于经制府州、县和卫所管辖的部分苗族地区、官学及书院的初步兴起,少数苗族子弟也开始接受儒学教育。

  明代中期后,木商经济在渠江、清水江流域日益兴旺起来,木商经济成为苗寨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山林文书、土地文契、木业经营等成了苗民生活生产中所不可回避和必须面对的现实,为了生存和发展,学习汉文化成为锹里各苗寨的紧迫任务,于是,苗民们节衣缩食,将子弟中的俊秀者送出去求学,或者集资延聘塾师教训蒙童,总之,接受汉学教育,成为了一种时尚和生活的必需。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接受教育者毕竟是凤毛麟角,总在极少数。更由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不允许生苗区的苗生参加科举考试,读书求取功名之愿望被无情的拒之于门外,直到清康熙四十三年,朝廷才解除此禁。

  康熙四十三年,贵州巡抚于准以《苗民久入版图请开上进之途》为题上疏朝廷,疏中称:“苗民久入版图,苗族宜沾教化,请开上进之途,以宏文教,以变苗俗”。于准建议朝廷“选苗民之俊秀者,使之入学肄业,一体科举,一体廪贡”。康熙四十四年(1706)朝廷议准:“苗民以民籍应试,各地设立义学,允许苗民子弟入学”。此令一开,有基础、有条件者立即行动起来,兴办私塾,延聘塾师,教训蒙童。经过数十年不懈坚持和努力,边徼苗寨渐次有了朗朗书声,并出现了一批取得秀才身份的功名者。就在这通古碑捐资名单中,一个小小的三四十户人家的皂里苗寨,取得生员功名者就有杨仲召、杨仲元、杨正昌、杨正品、杨仲德、杨再朝等六人。真可谓成绩辉煌,人才济济。

  读可荣身,耕可致富,耕读之风一直在皂里薪火相传,绵绵不绝,在此后的数百年间,皂里人一直秉持着耕读的传统,因此皂里也就成为锹里诸寨中书香气、人文气息最深厚村寨之一。

来源:红网靖州站

作者:陆湘之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2017/03/27/743332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