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庙外景。 张涛 摄
文/ 李沛燕
婆婆庙静卧在靖州县坳上镇新华村的稻田中,河流从其北面流过。庙前有郁郁葱葱的几棵水杉木,“婆婆庙”三个大字依然赫然写在庙门上。大门上有“滇黔平暴皇封侯爵”、“诚意敬神三叩首,文明孝顺一家亲”的对联。三重大门后进入院内,大殿前两个像老虎的神兽分列左右,大殿外的柱子上有“入寺庙敬神灵实意诚,在家庭奉父母酬恩悦色”的对联,中间正殿供奉着婆婆老爷夫妇二人的神像。在儿时的记忆中,婆婆庙总是热闹非凡,赶庙会时人头攒动,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小零食,甚至还有戏班子唱大戏。当然印象深刻的还是几十位老人齐坐在那唱佛歌,我们则虔诚的跪拜祈求婆婆老爷福佑我们。
庙内景。 张涛 摄
婆婆庙的信仰属于民间英雄崇拜,儿时就有关于婆婆老爷的各种版本的神话传说。但神话基本围绕着赞扬婆婆老爷心地善良、和睦乡邻,救苦救难而展开。传说归传说,但婆婆老爷究竟为何人,为什么后人要给她建庙?为了一探究竟笔者找到相关碑文。碑文记载:“我境婆婆庙原碑流芳李王靖神妣氏熊庆夫人吾楚滇松滋县人,诞自元朝至正十年庚寅岁九月初五日,荣膺武并统御滇黔南蛮暴乱率服皇封怀远候靖王……婆婆庙芳名者熊庆夫人天缘夫妇敬夫如宾爱民如子,以此美德赞矣。”从碑文得知,历史上确实存在婆婆老爷这个人,即元朝李王靖熊庆夫人。婆婆老爷的美好德行,不仅在本寨受到推崇,对周边的村寨也颇有影响,于是群众建庙纪念,并且逐渐成为附近村寨的商贸与文化中心。东林村李氏族谱有这样的记载:“四寨在‘婆婆庙’建立一市场,称为“婆婆庙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开场,场期为三、八,民国二十六年(1937)改期为五、十。”
“婆婆老爷”。 张涛 摄
不管是民间神话的传说,还是族谱碑文记载都说明这婆婆确有其人,而且是当时的乡贤型人物。"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婆婆老爷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乡贤,但对她的纪念是对德高望重的先人追思,对先人行善服务乡邻的奉献精神的推崇,也对后人起到模范作用。乡民赋予婆婆老爷因厚德善行得道升仙的神话,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规劝乡民注重家庭和睦,孝养父母。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不会把自己的福祸寄完全希望于神灵,如今庙里没有了往昔的热闹,但我们应该记住婆婆庙留给后人的一份乡贤文化。
院内的戏台。张涛 摄
思古怀远,现代社会也同样需要新的乡贤,参与到共建美好乡村的行动中来——看得见山望得水,更要记得住那抹浓浓的乡愁。现在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以前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村熟人社会,紧密的亲情关系网,慢慢被现代化大潮冲破。“96311部队”留守村中,候鸟式的年轻父母在春节期间短暂地回到家中,与父母子女的关系淡漠。青壮年大量外出,村内的文化建设者和参与者主体缺位。回到乡村过年,年味变淡,看电视、打牌、放烟花成为村内主要的娱乐项目。狮舞、龙舞、踩高跷、小孩子串门拜年等项目都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乡村很多地方逐渐变成了文化沙漠地带,随之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攀比、急功近利、极端自私、养老问题突出。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乡村自己积极参与其中,这就需要乡贤带动。
红布飘飘说明人气旺盛。 张涛 摄
“以武打天下,以文治天下”,文治对当下和平年代尤重要。中国广袤的乡村,政府的行政触角不一定能深入每个毛细血孔。而作为乡村道德教化的活标本、乡土文明的守望者的乡贤而言,他们在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湖南岳阳县的张谷英村就是一个因人而得名的村,乡贤在保持村内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谷英村村内绿树垂柳,溪水潺潺,鹤发垂髫,人们安居乐业。
“仓廪实而知礼节”,知礼节需要需要经济基础。乡贤同样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在中央浩浩荡荡的扶贫大策为乡村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乡村良好的人文环境会有利促进中央政策落地,乡风文明的需要村民的主动参与,需要乡贤的带头示范。希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更多的婆婆老爷出现,更多的张谷英村出现。
来源:红网靖州站
作者:李沛燕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靖州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2017/02/22/7433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