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雪峰
岁末年初之际,文友家贵邀约去塘湖村拜访一位一辈子痴心栽种杨梅、跟杨梅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古稀老人龙通喜。虽说年终琐事较多,但我闻之欣然前往,上车才知道同行的还有县苗学会的杨会长和本县摄影家本亮。
塘湖村不远,就在靖州城北工业园附近,过去属飞山管委会,现在属渠阳镇。按照打听到的路线,我们驱车沿着城北加油站左边的一条水泥便道前进,一路上了一段缓坡,经过了两处废弃的矿场和几间灰墙红瓦的乡间农舍,已经感觉是冬天的山野气息了,道路两边的旱地芦苇花灰白一片,在冷风里摇曳出一片萧瑟、清凉。透过车窗望去,雄伟的飞山就在眼前,连平旷的山顶上的红墙琉璃瓦、金碧辉煌的飞山禅寺和宝鼎上的电视差转塔都看得清清楚楚了。不远处已经是一团一团深绿葱翠点缀的杨梅山了,我们将要造访的主人应该不远了。果然就见到了一个中等身材、面色红润、精神抖擞,一身青色朴素衣裤、戴顶鸭舌帽的老人站在路边迎候着我们。文友家贵说,那就是龙通喜老人。原来龙通喜的杨梅林就在飞山脚下。
龙通喜是靖州县平察镇江边村人,正宗的锹里苗民,因而是以正宗的锹里习俗待客。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左右,走进梅林间龙通喜老人简朴而整洁的小屋,他的老伴正在低矮的灶台前张罗着等我们一道吃中饭,挂满腊肉的火塘上摆着小桌,满桌的酒菜碗筷已经摆好,而我们都是从家里吃过中饭才出发的,但老人坚持要我们无论如何吃一点,哪怕只吃点菜,喝杯酒。老两口热情地介绍说,菜都是自己种的,鸡鸭也是自己养的,酒也是自酿的“土茅台”。我们一行,除了我,其余都是正宗锹里苗族人,主客又用苗语交流了一番,实在盛情难却,于是大家围着火塘坐下,一边喝酒一边听龙通喜老人聊起他的“杨梅栽培经”。两杯酒下肚,龙通喜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龙通喜老人是江边村第一个成片种植杨梅树的人,人称“江边杨梅之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劳模、造林大户林跃首次将浙江乌梅品种引进了平察镇,乡镇政府给每个村分下一千棵乌梅树苗,鼓励村民开发山地、植树造林、发展林果经济,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三块钱一棵的优质杨梅树苗堆在村部,无人问津。也难怪大家认为,苗山到处都是野生的杨梅树,果实酸酸的,不是什么稀罕物,栽杨梅树能有什么钱赚?只有原本就对植树造林情有独钟的龙通喜敢于尝试,大胆买下一百棵杨梅树苗,栽在了自家两亩多的山坡上,其余树苗则全部干枯浪费了。龙通喜两口子精心侍弄管理着两亩杨梅山,松土、施家肥、剪枝,象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第四年夏天,杨梅树就挂果,结杨梅了。
“那结出的杨梅又小个又酸得很,没有人敢尝,”龙通喜的老伴插话说,“寨子里的人都在笑话他。我也想,我那几年喂猪积下的猪粪都白填在杨梅树脚了,趁早砍去算了。”
“我不同意砍树,不放弃,继续用心管理杨梅山,继续施家肥,一年又一年,挂果第三年,杨梅品质就好得很了。”龙通喜老人自豪地说,“那时我的杨梅就行销了,每次担到平察金矿去卖,都被矿上的职工们哄抢一空,后来连隔山相邻的贵州人都慕名来买我的杨梅了,我那两亩多杨梅山每年差不多纯收入近三万元……”
龙通喜老人接着介绍说,江边的苗胞们见他栽种杨梅发了财,都开始跟着他栽杨梅树,龙通喜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大家,于是江边村家家户户都种杨梅树。龙通喜自己也扩大规模,从最初的两亩多发展到后来的三十多亩,家里能栽树的坡地,都被他栽上了杨梅树。杨梅产业成了江边村的支柱产业,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江边村已经有杨梅林两千余亩。江边乌梅已经成了继靖州木洞杨梅之后的又一个地域杨梅品牌。
龙通喜老人有三个儿子,依靠家里的几十亩杨梅林,一个个儿子都娶了漂亮媳妇成了家,小日子红红火火,如今大孙女都二十岁了。二零零七年,龙通喜老人将自家的三十多亩杨梅林作为财产分给了三个儿子管理,自己和老伴又另辟蹊径,辗转来到飞山塘湖村承包了三十余亩山地重新开始营造杨梅林。如今杨梅又早已成林挂果,每亩纯收入有一万多元。龙通喜老人的的侄儿一家、以及侄儿的岳父一家也跟着他来到飞山塘湖租山造杨梅林。龙通喜老人介绍说,在他的带动下,江边村目前已经有一多半的村民效仿他在城附近的飞山、铺口、艮山口等地租赁山地营造杨梅林了。因为江边村地处深山,气温低气候迟,杨梅成熟比城附近晚近半个月,村民正好可以两边兼顾,多挣不少钱。根据老人的介绍,我在心里盘算了一下:如今靖州十万亩杨梅林,十成约有一成该归功江边村的苗胞了。
为什么要选择县城附近租山种植杨梅呢?老人说,城附近乡镇的人都不喜欢山上体力劳动,空闲的坡地多;城附近交通顺畅,杨梅采摘运输都方便;最主要的是小孩子可以跟着父母就近在城里上学,村民们花几个月时间管理采摘了杨梅,还可以在城里打工挣钱,陪小孩子读书呀!龙通喜老人说,当初为了找到这一块适合杨梅生长的坡地,他前后花了十几天时间在飞山、艮山口、铺口等地上山踏勘,才选定了这一片山地,扎下了根。
读史可知,飞山脚下自古乃五溪十峒子民繁衍生息之地,是苗侗各族先民的栖息家园。冥冥之中有神佑,龙通喜老人循着祖先迁徙的足迹又辗转回到了老家飞山脚下。
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游园一般惬意地参观了他的杨梅林。这片杨梅山确实是个好地方,依偎在飞山脚下,得飞山神庇佑,土地肥沃,坡势低缓,离城不远,交通便捷,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龙通喜老人对杨梅的栽培管理技术让我佩服(虽然我只是一个外行人),杨梅山环境优雅如风景林,每一棵杨梅树堪称一处植物景观,树形像五指呈球形伸开的手掌,中间空阔敞阳,光照充足,树冠丰满如盖且低矮易于采摘,枝干健硕,枝繁叶茂。一棵棵树形优美的杨梅树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整齐有序地散落在平缓的山坡上,树与树的枝叶在空中轻触如拱,从中间一路走过去,恍惚走进了葱绿的时光隧道。这真的是我迄今所见到过的最漂亮的杨梅林,就像一个家境殷实、有教养的人家的孩子,和一个家境贫寒、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的人家的孩子,二者在气质修养和容貌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徜徉在龙通喜老人的杨梅林里,坡地干净整洁无杂草,浅浅的排水沟蜿蜒通往地势低处的露天蓄水池,晴天可浇树、雨天可防涝,梅林间散落着一些新鲜的刚修剪下的枝叶,老人说等晴日就要将枝叶收集拢来烧掉,以免滋生细菌,影响杨梅树的健康。每个细微处都可以感受到老人对杨梅树花费的心事和精力,以及老人对杨梅树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大约也不输于龙通喜和老伴老两口一辈子不离不弃、恩爱相伴的深情。
龙通喜老人和他的老伴在杨梅林中住着简朴的小屋,养了几只小狗,种着青青的菜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我看来实在是神仙生活,好生让人羡慕。“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春华秋实,老两口只需要陪着他们的杨梅树开花结果,周而复始就可以了。
游完杨梅山归来,龙通喜的老伴见我们只是浅酌了一两杯米酒,没有吃她家的饭,又坚持要泡油茶给我们吃,油茶倒是我喜爱的,只是又开吃有点不好意思。杨会长说:“我们苗家人好客是发自内心的,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开心!”便又爽快地坐下来喝油茶,彩色的荫米、切得薄薄的糍粑,浇上大叶茶和糊米等熬成的浓汤,好香好好吃。“好吃就多吃一碗,”龙通喜的老伴一脸和善,笑出一朵菊花,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你们到我这是看得起我们。”都说一个女人的福气从牙齿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这话看来不假!龙通喜的老伴虽已年近古稀,一口整齐的牙齿闪着光泽,眉眼之间依稀可以看出年轻时也是个俊俏的苗家姑娘。“我老头子这一辈子就喜欢栽杨梅,我就跟着他跟杨梅树打了一辈子交道。”龙通喜的老伴这样对我们说,“老头子每天早起喝上两碗油茶就进杨梅林劳作,剪枝、嫁接、施肥、浇水、开沟、蓄水,杨梅熟了就组织人手采摘,把几个崽也喊来帮忙,一年四季都是在杨梅林里转悠。”
有一瞬间,我竟然觉得能够成为这片杨梅山上的一棵杨梅树大约也是幸福的,有像龙通喜这样痴心的梅农精心伺候管理,有雨露滋润、有阳光照耀,白天观世间万象、夜晚与满天星辰对话,春开一树星星繁花,夏结累累浆果,生命几多丰满几多充实。人生一世不过是草木一秋,果树一春秋却抵人世一生,今年收成不好,还可明年重头来过,人生却是没有机会重来呀!
来源:红网靖州站
作者:姜雪峰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靖州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2017/01/19/743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