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雪峰
大林是国家公布的第四批传统村落之一,是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位于靖州县境东部,属寨牙乡的一个苗族为主的行政村,距县城约35公里,东与邵阳市绥宁县乐安乡黄佳水村交界,南与通道溪口镇罗城村接壤,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078人。
初闻大林村名,我的脑海里非常自然地浮现出了白乐天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无限春光都悄悄藏到大林来了吗?
其实大林村跟桃花没什么关系,倒是跟竹大有渊源。大林村,村如其名,多林木古树,尤其村寨周边茂林修竹碧绿似海,簇拥掩映着户户木筑青瓦灰檐翘角的农家木楼,一派秀美乡村田园风光。
起初,大林村让我心生向往,是因为听说大林有一座“知青小屋”。虽然我的出生与知青下放的岁月隔着一个年代,但是我对知青充满着情感相通的认知和崇拜。在我的知识体系里,知青是一个纯洁、美好,甚至高尚的字眼。当我听说,寨牙乡大林村有一座知青小屋的时候,我便燃起了向往的激情。
我以为,靖州人民对于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靖州城乡留下的青春岁月和汗水智慧,也是认同和铭记的。
不然,靖州政府不会在县城异溪与渠江交汇的江渚上精心打造一座有竹筒水车、木屋、凉亭、壁画、古树等原生态、乡土味的知青纪念园,据说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景观。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先后有数千名长沙、洪江等地的知识青年意气风发地来到边地靖州农村,同苗侗各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为靖州农村的发展挥洒汗水、奉献智慧,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他们给边城靖州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传播了知识与文明,奉献了青春与热血,跟靖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返城,他们带着农村生活积累的勤劳、朴实、诚信、善良等诸多人生财富,阔步走向崭新的人生征途,他们大多事业有成,不少成名成家,却始终时刻关注着靖州的发展变化,牵挂着靖州的父老乡亲,为靖州的发展献计出力。弹指一挥间,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知识青年如今都已经年过花甲,进入人生暮年,但他们情怀依旧、魂萦梦绕着那段与田野乡村农家结缘的青春岁月。勤劳善良、热情淳朴的靖州人民给他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和友情。那也是一段让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靖州农村人一生都不能抹掉的人生记忆和生命历史。
机缘巧合,我也一直保持着与一位知青的君子之交。他是当年下放到我们村里的长沙知青,年纪跟我的父亲相仿,据说他的父亲是当时省里的老领导,但是他为人很谦虚,下
放到我们那个偏远的小山村,很肯吃苦,积极努力适应农村的劳动生活。父亲和他很投缘,两个年轻人脾性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知青返城后,他招工到株洲汽车齿轮厂工作,父亲也结婚成家。他保持着与我父亲的书信往来,关注着村里的人事,经常攒下粮票寄来接济父亲结婚后拖家带口的困窘生活。
认识他是在我成年之后的事了。一九九零年,我和一个同学一起去株洲汽车齿轮厂实习,在他家里吃住了一个月,跟住在自己家里一样轻松自在。他带着一种深情跟我一起回忆在靖州的那段艰苦又充实、兴奋又迷惘、简单又快乐的知青岁月。他当年下放时只是中学毕业生,返城工作后一直坚持业余进修学习,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成为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前些年,他多次来靖州开展招生工作,多次到乡下看望下放时的乡亲(当年的同辈人多数已经作古了),目睹靖州的发展进步,感慨时代的伟大、人生的风云变幻。通过与他的交往相处,知青给我留下的认知是生活作风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工作作风的认真负责、执着上进,人生态度的沉稳淡定、宠辱不惊,接人待物的包容谦让、真诚友善。
“上山下乡”凝聚的是一代人的青春,谁人不怀念自己的青春岁月呢!那些青春的情感、人生的梦想,苦辣酸甜的滋味足够品咂一生呀!听说大林知青小屋是当年下放寨牙大林的七八位长沙知青居住过的屋子,至今保存完好,屋内陈
设依旧,前些年得到以麦庆泉先生为首的当年下放大林的长沙知青的鼎力支持,进一步美化修葺和完善设施,已成一处火爆的知青文化景观,先后已有数十批全国各地知青来这里参观旅游、体验住宿、激情重温乡村知青生活。网络上关于大林知青小屋的帖子、图片层出不穷。古老的樟树掩映着款款石阶上文化气息浓郁的知青小屋,青瓦单檐的院门上悬挂的黄底黑字的“知青小屋”牌匾是当年的大林知青、如今省内著名的书法家陈先生亲笔手书,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大家的气息,无形中提升了知青小屋的文化品位。我与大林知青小屋神交已久。那古樟竹林掩映的知青小屋院落,那仿佛扑面而来的不可遏制的怀旧的青春情怀,日夜在我的心田里潜滋暗长。听说,靖州政府打算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打造大林知青文化景观群,包括知青广场,知青湖,知情风雨桥,知青客栈等,这实在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必然有其绵长的生命力。
后来终于得偿心愿,我作为市、县政协委员,跟随靖州县政协组织的“美丽乡村”建设视察调研小组去到大林村。彼时,大林村刚获批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也是政协委员的大林村支书小谢意气风发地站在马田苗寨路口的一长溜规划效果图展板前,给我们介绍大林正在酝酿和规划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诸如亭台楼榭,水电通讯设施,交通环境等,让领导不住颔首点头,各位政协委员听得由衷赞赏,充满期待。
不过,在我看来,大林村已经足够美丽了。尤其晴空下团寨周边那郁郁葱葱的翠竹摇曳成无边的绿海,实在是风情万种、美不胜收。“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我大约了解一些居住风水学方面的知识,古老的村寨周边栽竹不是随意所为,而是有寓意和讲究的。不仅是因为竹叶碧绿青翠,竹子清幽秀丽、清新脱俗、赏心悦目,竹笋乃是美味山珍;而且在中国历史悠久的风水学里,竹是吉祥的风水园林植物,竹有节,寓意节节高升,又有竹报平安的美好意蕴。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竹笔直、挺拔、翠绿,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象征着高洁、虚心、坚贞等品格,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推崇。可见,大林村是一个有风度和内涵的地方。
那一次去大林村,驻足马田苗寨,让我感觉怦然心动、印象深刻的是寨子中间那两方曲曲折折的清澈池塘。大约寨子里吊脚楼挤挤挨挨,栋栋相连,村人引泉蓄池,起初不光是为了洗物浣衣,更有为了防备火灾之需,在我看来却是妙手偶得成就了马田苗寨一道婉约的风景。男人是山,女人是水。水赋予万物生命与灵气,因为这两泓清泉的池塘,大林马田苗寨在我的心里多了一重江南水乡的韵味,显得格外的柔美。池塘边是古老长青的松柏洒下一地浓荫,映衬着古老的马田寨门。寨子里的老人介绍说,马田寨门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马田寨门为十二柱单檐单开间,
两边是廊凳,四周栅栏通敞,兼具凉亭门楼之美,尤其寨门前一道护城河似的窄窄水渠,精致又典雅。汩汩流淌的池塘、水渠、古柏、老寨门、吊脚楼构成马田苗寨与众不同的美丽风光。
靖州山地盛产山核桃、油茶籽,农村团寨几乎寨寨有座古老的榨油坊,后来机械加工代替了人工榨油,榨油坊淡出了农村人的生活,逐渐荒废颓败。令人惊喜的是大林马田苗寨居然硕果仅存地完好保存下了一座二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榨油坊。榨油坊是一座四排三间木结构、顶上盖小青瓦、没有板壁、四面通敞的凉亭式屋架。榨油坊由巨大的石碾、碾槽和整木的榨油床、长捶,烘焙核桃、茶籽的土灶台等构成。物以稀为贵,大林人据此每年腊月举办民俗节会活动,诸如榨茶油、杀年猪、打糍粑、百家宴、苗侗歌舞表演等,吸引了众多的远近游客慕名前往参观体验,成为大林的一大乡村特色民俗体验游景观。
在我童年的村庄里,也曾有一座古老的榨油坊,每年秋冬农闲时节,榨油坊榨油的日子,是大人小孩都开心的日子。晴朗的天气里,附近团寨的村民们排着队挑着油茶籽、山核桃到榨油坊榨油。人们推着古老的青石碾盘在碾槽转动,把晒干烘干的山核桃、油茶籽碾碎,再上蒸笼蒸,待蒸熟后用竹蔑稻草扎成一个个蒲团大小的圆饼,整齐地码进由一根巨大整木凿成的榨油床里,用长短、厚薄不均的木楔打入油床缝里进行压榨。寨子里的壮汉小伙们光着膀子分两排站立在
梁上悬下的圆木长捶两旁,先是用力向后推,当圆木升到最高点时,再使劲向前推。圆木如同猛虎下山,依据强大的惯性力,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嘭咚”一声,准确无误地击打在榨槽一端的木楔上。随着高亢的号子声,长圆木槌在榨油坊的空中作有节奏的往复运动,发出“嘭咚……嘭咚……”的闷响。榨槽内的核桃或茶籽饼在不断增加的木楔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发出“咋、咋”的声响,不一会,榨槽下面就流出清亮亮的香油来。榨油坊开榨的日子里,寨子里氤氲着浓郁醉人的香气,一种澹然的丰足洋溢在人们的脸上。榨油是一项很耗体力的劳动,只有体魄健壮的青年或中年男子们才能胜任这项体力活。榨油坊那些忙碌着的、裸露着古铜色臂膀、身手矫健的男人们在那样的时刻是最阳刚健硕,最具男人味的。他们就像开屏的孔雀吸引着女人们爱慕的目光。可惜,我那童年的榨油坊已经早已坍塌废弃,荒草湮没,无迹可寻,那样动人的充满蓬勃生命力量的劳作场景,我是再也没有看到。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一次,我去到大林村领略了马田苗寨秀美和厚重兼备的别样风情,却与“知青小屋”失之交臂,只能期待下一次的邂逅。
“蘅若首春华,梧楸当夏翳。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光阴似箭,转眼又是秋去冬来,若能邀三五好友去往知青小屋,于瑞雪纷飞之时,鼓瑟吹笙,饮酒眺赏,围炉夜话,必为人生一大快事。
来源:红网靖州站
作者:姜雪峰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靖州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2016/12/12/743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