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园苗寨门楼
大园苗寨古巷
大园神秘木锁
大园苗寨古排水沟
诸葛亮古井
大园古苗寨位于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境内,距县城约20公里。村寨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372户,1420人,系杨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村寨内保存的古建筑有土地庙、三公同心路、窨子屋、杨光裕墓、铜鼓石巷道、单拱券石桥、水井、寨门、鼓楼等。2014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31日,中国花苗网负责人陆顺祖组织网站采编人员,并邀请湖南省苗学会副会长吴述明、靖州苗学会会长杨桂兰及通道县的苗族县级领导潘启斌、杨家敏等共20人,赴大园苗寨进行采风和学习考察。笔者经过与大园苗寨一天的亲密接触,感受颇多:这里历史辉煌、文化厚重、保护得力……。
历史辉煌
与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一般苗族村寨子不同,大园苗寨更像一座古代县城或者土司城,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湘西南各县县城的面积也就几平方公里吧。它坐南朝北,倚山而建,傍水而筑,稻田宽广,视野开阔;后靠绵延青龙山,山川廓缪,苍松翠柏,盎然生机。大园苗寨,由14组建筑和构筑物组合而成,目前有保存完整的民居古建筑近100栋,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这些宋代至清朝时期的苗族建筑组群实体充分展现出我国传统民间建筑的特点和民俗民风,是难觅的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鲜活的乡土特色建设年谱。
我寻思,如果不是一个实力雄厚的旺族,是很难在这个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站稳脚跟的。果真如此,据《杨氏族谱》记载,大园杨氏一族系唐龙虎大将军、威远侯杨再思嫡派玄孙金紫光禄大夫杨光裕之后裔。《绥宁县志》载:“绥宁,古荒服也,唐时称徽州,羁縻不已。”《宋史?诸蛮传》亦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指的就是唐懿宗14年杨再思守沅州(今芷江),创建五溪十峒,众尊其为十峒长吏。绥宁也由此被封建王朝列为“苗疆要区”。惫于征战的杨光裕在康熙年间迁居此地,以山为骨、水为脉,繁衍子孙,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古老神奇、独具特色的苗族民居建筑群。
文化厚重
虽然杨光裕在康熙年间才迁居此地,但大园苗寨始建于宋,明朝达到鼎盛,清朝臻于至善。因此,文化底蕴极为深厚。
相传:大园三国时为吴、蜀的交界地带,诸葛亮曾率领40万大军住大园。留下了与诸葛亮有关的如诸葛城、养马坡、学堂冲、诸葛井等众多遗址。
古苗寨建筑独特,有元、明、清及近代窨子屋300多栋,尤其是“福”、“禄”、“寿”、“禧”四栋窨子屋,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学者研究苗侗民族建筑的重要实物。更有“四知堂”、“木锁”、“寿联”“同心路”等映射出苗寨的沧桑、古朴和神秘。
四知堂。相传杨氏远祖杨震在东汉做过司徒、刺史、太尉,为官清正廉洁,曾经拒绝自己的学生王密夜送10斤黄金。王密认为深夜送黄金无人知道,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绝了。从此,杨氏后裔就用“四知堂”来纪念其清正廉洁,而且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挂“四知堂”灯笼。后人有诗赞曰:“儒宗道德世间稀,暮夜遗金畏四知。不朽声名传史册,于今千古仰关西”。
木锁。木锁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从有了木房,就有了木门、木锁。古人做木锁的是为了“治容诲淫,慢藏诲盗”,其意思是为了教导、劝说、阻挡打扮得很妖媚的人不要闯进屋去,防止苟且之人做淫色通奸之事;保护收藏好屋内金银财宝等珍贵的东西,防止心术不正的人闯进屋去干偷盗之事。大园古苗寨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木门,门上都上了古木锁。木锁工艺在大园传承了相当长的历史,而且制作也更加复杂,由一心木锁发展到二心木锁、三心木锁。
寿联。该寿联是清嘉庆年间,寨内一杨姓老孺人的亲戚朋友恭贺其70大寿而作,全部用上等香木雕刻而成,镶嵌在厅堂两边,共有10幅,如“一片冰心方玉洁,千般苦节凝水清”、“瑶池洞口日纪千年,莱彩堂中秀扬五色”、“寿同南岳魏大人,徳岳荆州陶太母”、“萱花吐秀寿齐千秋,愗宿流辉年臻七十”、“遍地彩云连紫极,堂开东阁引青扬”等,虽历经寨内8代人近300年的时间,但色泽仍然金黄,字体主要以行书为主,不仅遒劲有力,入木三分,而且如流云行水,绵绵不绝,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同心路。大园苗寨开山鼻祖杨光裕生有三个儿子昌质、昌禹、昌协,长大后,没有迁居其他的地方,都住在大园。但三兄弟毕竟都要成家立业,就将大园分为三个片区,东片属老大昌质,中片属老二昌禹,西片属老三昌协。同时,为表示兄弟同心,就在古苗寨大门口,用小块的青色石子铺了三行长约100米的路,代表三兄弟虽然分家,但仍然是兄弟同心,分家不分心。
古苗寨还是著名的影视拍摄基地。20世纪90年代,很多部影视剧在大园拍摄,如《那山·那人·那狗》、《秋收起义》、《战火童心》等多部影片,其中有的影片获得国际大奖,影视巨星刘烨、陈好就是从大园古苗寨的巷道走向全国,走红全国,苗寨也随影视闻名全国。湖南卫视热播剧《爸爸去哪儿》于2015年8月在这里录制完毕,将9月11日晚黄金时间在湖南卫视播出,届时大园苗寨更加闻名。
保护得力
大园苗寨的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而原始,内容丰富多彩,令我们参观采风组成员称奇和叹服。笔者细细了解体会,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园苗寨建寨设计科学。大园特有的窨子屋,有御火之用。极盛之时,寨子里有窨子屋200多座,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20多座,最新的也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了。整体看上去,房屋之间既有封火墙相隔,又有铜鼓石鼓道相连,相互独立又血脉相连,其设计堪称精妙。封火墙上一般刻有房屋的建筑年代,其内则是木质的吊脚楼。高墙四角微微翘起,装饰有鳌头,既威武又不失灵动。每座窨子屋实际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即使是失火也不会殃及整个村寨。另外寨子四周和中间都建有很多水塘,也有防火作用。
二是审时度势,改土归流。因民族歧视,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排苗屠苗事件。大园杨姓先祖杨光裕厌倦无休止的战乱生活,向往安宁,于是带领子孙学习中原文化,使大园苗寨演化为“熟苗”。这一做法,使得大园苗寨生存状况大为改观,开始从战乱走向繁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为了生存,大园杨姓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苗族身份,直至新中国成立,民族平等政策开始实施,大园杨姓的苗族身份才得以正大光明地恢复。
三是村民与政府合力保护。据悉,大园苗寨目前有30户,150余人,仍然居住在二至八百年的古窨子屋里,他们对老屋关爱有加,从来没有人为损毁和违规改建、扩建现象,村民们对古建筑,如土地庙、三公同心路、窨子屋、杨光裕墓、铜鼓石巷道、古代水井、寨门、鼓楼等自觉爱护,悉心照料。近年来,县民政、住建部门投入巨额资金对150余栋古窨子屋进行保护性维修。2008年7月,绥宁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被列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经过有关专家评审,大园村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2014年,被国家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点启示
与大园苗寨比较,与绥宁县比较,我县对传统村寨、对古苗寨的保护工作可以谓举步维艰,加强保护已刻不容缓!
虽然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已高度重视,也采取很多保护措施。但村民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古建筑的意识谈薄,不论是锹里山上“生苗”区,还是山下“熟苗”区,迁旧新建,毁旧造新,修建瓷砖房的现象非常严重。如平茶镇某村正在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但有一村民外地打工回来,在苗寨里修建三层楼的瓷砖房,村支两委曾多次制止无效,目前正在违规修建。旅游学大师魏小安教授尖锐指出:“修建一栋瓷砖房毁一个传统村寨,修建几栋瓷砖房毁一个民俗旅游景区”。为此,笔者建议县人大尽快制订出台《靖州县传统村寨保护条例》,并督促各级各部门严格执行,以促进我县传统村寨的保护。(龙家贵供稿)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龙家贵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