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脚古侗寨位于靖州县寨牙乡,总面积50056.5亩,总人口1380人,侗族人口占95%以上。距靖州县城24公里,距桂林、黎平机场3小时车程,包茂高速、356国道和靖洪国防公路从侗寨东部蜿蜒而过,交通便利。岩脚古侗寨发源于宋朝,兴盛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为湘黔和湘桂古驿道交汇处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是一个集历史文化之美、民俗风情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为一体的古村寨。其核心区域由岩脚村4、5、6三个村民小组组成。自2012年10月被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来,经过两年多的保护与发展,岩脚侗寨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获批成为首批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这里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寨内古驿道始建于明朝中叶,为湘桂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保护最为完整的部分。现保存完整的驿道全长约4公里,宽约1.5米,全用青石板铺就而成。驿道穿寨而过,沿山而上,向西而行,直至通道县境内。由于该驿道连接了湘黔和湘桂古驿道,过往商旅较多,岩脚古侗寨因地理位置独特而成为整条驿道上商旅歇脚、物资交易、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驿站,岩脚侗寨逐渐变得繁华兴盛。从驿道边所存记载修路事项的石碑考证,岩脚古侗寨在清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其时寨内人口千余人,旅店、酒肆等业生意兴隆,当地群众亦商亦农,家境富足。
这里是南蛮故地深山中的“女儿国”。岩脚古侗寨由于地处南蛮之地,周边大山莽莽,受外界的影响较小,社会形态保留着浓重地母系社会痕迹,当地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岩脚古侗寨可以说是直接由母系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寨内所存修路石碑均是男女名字同刻,称妻为“同缘人”;每遇修路、建寨等重大事项均由女性倡导、组织,由女性发挥主导作用。现存石碑就记载了当地女首领杨门黄氏两次组织修路的盛况。寨内有全国唯一的土地公和土地婆携手揽肩互拥而坐且土地婆把玩土地公胡须的土地神祠,充分说明了当地女性地们很高,民风很包容,妇唱夫随的传统通过雕刻表现的淋漓尽致。当地还一直保留着每年过四个“姑娘节”的传统。历史以来,当地绝无“男尊女卑”的观念,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妇女掌握着家庭中的经济大权,历史上一直由女性担当族群首领,堪称是一个神奇的“女儿国”。
这里是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岩脚一带侗族居民经过上千年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寨门、风雨桥、鼓楼以及依山而上、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青山溪流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侗族建筑特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侗家人能歌善舞,弹起琵琶,吹起芦笙,跳起哆耶,让人留连忘返。岩脚古侗寨是周边地区唯一会制作侗琵琶的村寨。据考证,岩脚为侗琵琶制作的发源和传承地,周边通道、绥宁等地的侗琵琶大多为该村73岁的传统艺人杨灿全及其徒弟所制。
这里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养生天堂。岩脚古侗寨位于“中国绿心”和被欧美称之为神奇的“绿色三角洲”的核心地带,青山环抱,周边有近10万亩的原始次生林带,自然生态非常优美。该区域已纳入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范围予以保护。林中沟谷幽深,断岩横立,悬幔飞瀑,山洞奇异,生长有金丝楠木、红榉木、香樟、紫薇、银杏等名贵树种和锦鸡、穿山甲、野猪、乌龟等珍稀动物,堪称原始生态胜地。林区负氧离子浓度高达15万个每立方厘米,空气非常清新,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自然造就的养生天堂。
这里是村美民富的和谐侗寨。自获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后,聘请了专业旅游规划设计公司编制了岩脚古侗寨保护与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先后完成了侗寨古驿道的保护性维修、鱼塘改造以及寨门、鼓楼、风雨桥、村级活动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游步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装设了电子显示屏、景区标识系统和夜景灯光系统。多渠道整合土地整理、河道整治、农村危改、环卫整治、改水改电改厕、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完成了侗寨道路硬化、河道改造、卫生整改、民房改造和安全饮水工程,在保护好村寨原貌的基础上改善了人居环境。截止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已超过1600万元,整个侗寨的民族风貌进一步增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从2012年的2750元提升到2014年的5115元。
这里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村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让岩脚侗寨极具发展潜力。目前,岩脚侗寨“古驿站”和“女儿国”形象受到了广泛关注,香港文汇报、湖南日报、新浪网、网易等知名媒体均进行了连续宣传报道,岩脚侗寨的知名度迅速提升。2014年,到岩脚古侗寨旅游人数突破6万人次。随着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岩脚古侗寨旅游的人数将会迅速增长,从而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陈斌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