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阁,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显得有些模糊,很难以说出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音符。
据时年九十五岁高龄的候其林老先生回忆,其实,玉皇阁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阁名,而是靖州古城一个含义丰富的历史文化符号,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宗教阁寺和幽静的观光胜地。
玉皇阁,位于纯福坡,介于鹤山书院和三清殿中间,即今鹤山小学教学楼左侧。相传,玉皇阁原是一座古庙,唐代末年,外来出家道士传入,为传授道家文化,将古庙改建成玉皇阁。历经几个朝代后,年久失修,部分倒废。明·万年四年(1576年),州城道教信奉者筹资对玉皇阁全面整修并扩大,重修后的玉皇阁,成为靖州古城较大的古建阁祠之一,建筑面积一百五十余平方米,阁高六丈有余。阁的四周为青板火砖墙体。阁内大殿中,立有四个五尺围大,独其特色的朱红色木柱,顶天立地,下立四个鼓形青石基岩,上部通过穿斗架构成坚固的歇山形阁顶,红橼翘角,画栋雕樑,建筑精美,雄伟宏丽。树是佛道门的信仰,称之为佛道栋樑,所以殿中四个大木柱,是精心选用香椿、枫树、荷木、桤木四种高大的乔木,按四种树名的谐音,意为“春风和气”,以示道教心灵神明的良好寄托和意愿。
玉皇阁,座北朝南,后有鹤山书院,前有三清殿。正南面开有两扇大门,门上方悬挂匾额“玉皇阁”三个亮墨大字,正大门两侧门柱刻有“登阁远眺州城皆入眼;崇祠求道香烛总归心”的行书字体对联,十分气魄。右边开一侧门,正门只有在每年春秋两季进教时才敝开(即正月初和十月初),平时只开右侧门,由敬香者出入。阁的正前面,用红砂岩板砌成整齐而平阔的三十三级台阶,象征道教信奉的上有三十三重天,下有三十三层地的意境。在周围高大古枫、古樟的簇拥下,从下往上望,玉皇阁十分雄壮。若是天朗气清,登上玉皇阁的台阶,东望五峰,层峦叠翠,西视飞山,白云缭绕,北仰鹤山,古木苍劲。俯州城,饱览无余,顾渠江,碧波粼粼。成为靖州古城一大风景。
玉皇阁,内有二十多尊神像。大殿正座中央,是用三千多斤铜、铁、锡混合铸成的一尊玉皇大帝神像,高达两丈,金光闪闪。玉皇阁,也就以玉皇大帝命为阁名。两侧各立有雷神,一文一武,左右两边立站将“四大天王,四大元帅”等神位,给人供奉。更为独特的是,阁内左右两侧墙边,各置有八个罗汉,每个罗汉胸前铸有一个大字,自右至左排去,十六个大字赫然是“福至心灵,行善协吉;惟我明教,武林之称”。罗汉上边各置匾额,分别为“忠则尽命,孝当竭力;仁慈隐恻,义礼廉沛”。按道语为,尽己之心为忠,善父母能竭其力,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礼、智、信者为五常之上也。这充分表明了慈悲为怀,多行善事,精神以静的论理道德和精神世界。进入阁内,威严肃穆,香烛通明,竟成为古城周边一方道教信士炼丹修行,吐纳运气的圣地,一年四季,香火十分兴旺。
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故,战乱匪患的扰乱,外来道教士的离去,玉皇阁和其它古建文物一样,无人管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1941年,抗日期间,荣军会将玉皇阁前面的三十三级红石砂板岩拆去东门外(现电力公司宿舍处)修建澡堂。1950年春节前后,贺某等三户居民,夜以继日,将阁内历时三百七十四年之久,三千多斤铜、铁、锡混铸的玉皇大帝神像粉身碎骨,偷运往洪江变卖。阁内神像化为灰烬,阁址被居民占用修建住居房。历经五代的玉皇阁销声匿迹。它和古城的井、鹤山书院等一样,成为一个很深的历史烙印,名记在史册上。
我觅迹玉皇阁,不是留恋他的神佑,因为这是世界观的一种个性思维,信者有,不信者无。我却十分赞美玉皇阁内的四个寓意于“春风和气”的四个擎天大柱,它是和谐社会的寓意。也十分赞美它的忠、孝、仁、义的道德观,它是人们永恒的理念。
为此口占二首:
(一)
大势由来阁址摧,玉皇飘杳失神威。
昔时旧处今堪赞,一所校园学子为。
(二)
(嵌春、风、和、气)
春来无处不飞花,风送清香满万家。
和善为人诚可贵,气氛浓郁福音佳。
原作于2003年,并编入《绿色的记忆》一书,后据候老先生生前口述于2012年补充修改。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彭德修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