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中国行】怀化学院志愿者:助力靖州非遗传承

靖州融媒7月6日讯(记者 潘黎 通讯员 占娟娟 徐子琪)7月6日,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追光苗侗・艺韵靖州”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联合“大学生暑期进乡村”湖南省文旅志愿服务怀化学院支队,走进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岩脚侗寨,拜访侗族琵琶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勇德,探寻非遗传承新路径。

推开吴勇德家制作间的木门,时光仿佛静止。一把磨得发白的“勺子”工具,是制作共鸣箱的关键。吴勇德介绍,选料需用三十年以上、木纹笔直的杉木,否则琵琶音色不纯。他摊开布满老茧的双手,指尖的木屑与漆渍,是侗琵琶诞生的印记。

为让古老技艺适应现代节奏,吴勇德和搭档杨政林反复改良工具、优化工序。如今,两人分工协作,效率提升,侗琵琶也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学校成了主要客户,一次开班订购40把琵琶是常事。”吴勇德欣慰地说,这不仅是生意,更是传承的希望。在他家,志愿者们还与其探讨琵琶音色和演奏,欲用专业知识助力推广。

侗琵琶、侗族大歌教学现场(占娟娟 摄)

谈及侗族大歌,吴勇德翻开泛黄的歌谱本,上面只有汉字标注的侗语发音,并无曲谱。“‘嘎经’讲古事,‘多噶’重和声,可现在很多人只听个响,不懂意思。”他满是惋惜。志愿者们运用音乐学专业知识,尝试记谱整理,期望打破口传心授局限,让侗族大歌更科学地传承。还计划编排带侗文化元素的演出和舞蹈,让岩脚侗寨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守护非遗的实际行动,让专业所学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他们以“文化赋能与实践创新结合”的文旅志愿服务理念,激活非遗传承内生动力,借助文旅融合让非遗“活起来”,为民族地区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审:潘黎 二审:滕栋 三审:李小芳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记者 潘黎 通讯员 占娟娟 徐子琪

编辑:邱祖芳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646941/90/1510823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特别推荐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黄忆钢报道集
  • 张艳阳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