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神秘的地芒

文/明大熔

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太阳坪乡的西北部,神秘地流传着一座如诗如画的村落——地芒村,它宛如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光泽。

地芒村,属于河谷山麓型村落,其选址精妙绝伦,完美地契合了“傍山面水”“附阴抱阳”的传统风水理念。村后,是连绵起伏、似巨龙蜿蜒的群山,仿若坚实的脊梁,为村庄撑起一片安稳的天空;村前,是九曲回肠、潺潺流淌的溪流,溪水清澈,倒映着天光云影,如灵动的眼眸,赋予村庄无尽的灵气。民居沿着溪河的山脚错落有致地分布,布局仿若天成,恰到好处地留出大片田园,“前有放马坪,后有管马山”,这般景致,勾勒出一幅山岭层叠、溪水环绕、绿野纵横的田园风光图,宁静、古朴且悠远,仿若世外桃源般,让人忘返流连。

踏入村庄,山地纵横,山间谷地却土壤肥沃,滋养着万物生长,是大自然馈赠的天然粮仓。这里高山峻岭连绵不绝,地势两侧高、中部低,山脉大多呈南北走向,海拔在250 - 500米之间,仿若大地的褶皱,书写着岁月的故事。地芒村有一座保存久远的历史建筑——黄家家祠静静矗立,它承载着黄氏家族的荣耀与记忆,传说黄氏祖宗葬于他乡,旗蟒埋于此地,谐音“寄蟒”,后演化为“地芒”,为村庄之名添上一抹神秘色彩。

地芒村东邻土溪八龙村,南接古村村,西连会同县的广坪镇石家村、地灵乡苏家村,北靠会同县连山乡连山村,仿若与周边村落携手,共绘山河锦绣。全村辖23个自然团寨,2024年共有2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达23.08平方公里,总人口2688人,规模宏大,是全乡当之无愧的最大建制村。距乡政府15公里。由于有一层神奇的面纱,地芒村被湖南省列为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

回溯历史,地芒村形成于北宋末年,宋朝黄龟年公奉命征南到靖州,长子秀龙定居于此,此后岁月悠悠,繁衍至今。村落在民国时期已经形成,民国35年(1946)属甘棠区,1950年属北区,1952年属二区,1955年更名为甘棠区,1956年由地芒初级社转高级社,1958年属甘棠公社地芒大队,1961年属太阳坪公社地芒大队,1958年设甘棠公社吉利寨大队,1961年属太阳坪公社吉利寨大队,1984年属太阳坪乡地芒村。1961年设太阳坪公社竹寨大队,1984年属太阳坪乡竹寨村。1992年10月地芒村划分为地芒村和吉利寨村两个村委会。2016年,并村改革,原地芒村、吉利寨村、竹寨村3村合并为新的大地芒村。

民国时期,村庄历经行政变革,直至 2016年,原地芒村、吉利寨村、竹寨村三村合并为新的地芒村,仿若百川归海,汇聚成如今的磅礴气象。

村内主要姓氏为黄姓,占全村人口的 85%以上,还有胡姓、杨姓、亢姓、李姓、刘姓等,少数民族人口达1800余人,不同姓氏、民族在此交融共生,编织出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村内地势较低处居民集中,仿若抱团取暖;竹寨片地势较高,村民住居分散,恰似繁星点点散落山间,各有一番景致。

地芒村的居民点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有着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芒团居民点,因安葬有兴国侯的蟒袍而得名,位于四、五组,土地面积虽仅0.02平方千米,却承载着 56户220人的烟火日常,岁月悠悠,故事绵长;大山嵊居民点,因居于最高山嵊,以“大”为名,七、八组的53户174人在此与高山为伴,看云卷云舒;寨上居民点,作为地芒村最上面的团寨,六组的26户156人守护着这方高地,仿若守护着村庄的瞭望台;店上居民点,民国时作为通往贵州要道上的店铺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变迁,如今竹寨二组的 6户35人,依旧延续着往昔的记忆;丁莫湾居民点,宋朝年间丁姓聚居溪湾,岁月流转,名字依旧,一组的6户35人伴着这方山水,书写平凡人生。还有龟团、焦冲、亢家、犁头、桥头、青寨山、上里湾、塘宽头、桃湾、亭子冲脚、桐油坪、下边团、竹寨芒团、竹寨湾等居民点,它们或因地形得名,或因姓氏溯源,或因物产而兴,房屋多为传统干栏式木房,杉木构建,四排三间二层,前后偏厦错落,少数砖房点缀其间,仿苏式或广式风格,别具韵味。居民们敬奉宗祖和神农,原始宗教观念仿若袅袅青烟,萦绕在日常生活之中,让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传统的气息。

经济发展的浪潮在地芒村翻涌前行,奏响一曲激昂奋进的乐章。新中国成立前,村民守着土地,以种粮为生,质朴而艰辛;20世纪60年代大食堂的喧嚣、1958年地芒村采育班培育苗木的忙碌,都是时代的印记。70年代,1000亩木材园艺场兴起,年产值5000余元,开启了产业发展的新征程;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拂过,养猪专业户、茯苓种植户如春笋涌现。2024 年,全村100余户投身商海,700余人奔赴广东、浙江、黑龙江等地务工,劳务收入高达 1200多万元。境内特色农产品丰富,杨梅2800亩、柑橘500亩、金秋梨 500 亩、板栗林 500亩,漫山遍野果木飘香;杉木林 10000余亩、楠竹林 1500余亩、速生丰产林 3000余亩,郁郁葱葱,是大地的绿色宝藏。每年杨梅成熟季,村民们忙碌于山坡,那一颗颗饱满的杨梅,是大自然的馈赠,带来超百万元经济效益,最多一户收入达 20000多元,最少也有 5000余元,喜悦在山间弥漫。2017 年,地芒村温氏生猪养殖小区建成,“公司 + 养殖小区 + 村集体经济 + 贫困户”模式落地生根,总投资 330万元,年出栏生猪 4400头,贫困户入股分红,希望之光在地芒村熠熠生辉。

基础设施建设为地芒村的腾飞插上双翼。70年代4条排水渠、20座山塘初现,仿若新生的希望;80年代4条林区公路蜿蜒进山,拓展着发展的边界,1991年,100平米办公楼拔地而起,承载着村庄的管理与梦想;2001年,灾民新村建成,受灾群众开启新生活;2011年起,8条 10000余米团寨道路硬化畅通,村民脚步更加轻快。2015年,270多户用上自来水,砖混结构楼房渐起,安装路灯30余盏,沿河路硬化1500余米,村庄仿若被点亮;90年代起,自来水工程逐步推进,道路硬化不断延伸;2000年以后,更多惠民工程落地,修复水毁工程、兴建公路,2007年 5公里水泥公路通车,2010年通村水泥公路贯穿全村,2015年多条对外连接公路修通,2020年 7月公交车正式开通,地芒村与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仿若融入时代发展的快车道。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让地芒村充满活力。80年代仅有的 2台韶峰牌电视机,开启了村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90年代,自行车、洗衣机等走进寻常百姓家。2024年,家用电器入户率 90%,电话入户率85%,农用车、摩托车、货车、小车穿梭村道。村级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村卫生院一应俱全,10000余册图书静候读者,卫生室解决看病难题,新农合、新农保参合率高,为村民健康、生活保驾护航。传统村落保存完整,房屋聚居密集,环境卫生整洁,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频繁,春节、三八、七一等节日,篮球赛、拔河比赛、广场舞比赛、文艺汇演、春节联欢晚会轮番上演,3支农民铜管乐队、文艺表演队活力四射,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2017年,村级服务平台及文化服务中心动工修建,总投资 111.94万元,仿若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力。

地芒村注重人才培养,先后涌现出大学生 100余人,外出参加工作 80余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10余人,知识的力量在地芒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然而,岁月并非总是一帆风顺。1987年 6月团寨火灾,烧毁房屋 100余栋、粮食 30余万斤、财产 500余件,仿若一场噩梦;1996年、2001年洪水、山洪灾害多次侵袭,冲毁房屋、桥梁,损毁稻田、道路,夺走生命,但地芒村人从未屈服,一次次在废墟中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地芒村境内,自然风光奇崛秀丽。㘭上,鸟瞰如㘭,竹寨七组的这片山地长1.5千米、宽1千米、海拔800米,仿若大地的雕塑;八岔湾,八个岔湾交织,坐落村部屋背,长2千米、宽0.5千米、海拔500米,仿若迷宫般神秘;长嵊界,长岭通天,坐落竹寨二三组,此处长0.8千米、宽0.2千米、海拔600米,仿若巨龙蜿蜒;灯马,谷口似灯笼、山冲如马,竹寨六组的这片天地,长1.5千米、宽0.02千米、海拔700米,仿若梦幻之境;桃子冲,桃树满谷,竹寨二三组,长千米、宽0.02千米、海拔600米,仿若世外桃源;对门山,杨家团寨对面,吉利寨四组的它长 1.5千米、宽 0.3千米、海拔 200米,仿若忠诚的卫士;甲湾,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一组的这片良田长 0.5千米、宽 0.3 千米、海拔 300米,仿若大地的馈赠;井冲,水源丰富,位于竹寨一组,此处长 3千米、宽 0.03千米、海拔 1000米,仿若清泉的故乡;老王冲,王氏祖坟所在,坐落竹寨五六组。这里长 2千米、宽 0.02千米、海拔 800米,仿若历史的守望者;梨子界,山形似梨,长 2.5千米、宽 0.5千米、海拔 1000米,仿若自然的艺术品;两头湾,连接两村,长 2千米、宽 0.06千米、海拔 500米,仿若友谊的纽带;牛鼻洞,山水如牛鼻喷水,长 3 千米、宽 1千米、海拔 800米,仿若神奇的幻境;蛇脚嵊,山脚下端如蛇头,长 1千米、宽 0.2千米、海拔320米,仿若神秘的图腾;丫菜,地形似“丫”,长 1千米、宽 0.5千米、海拔 800米,仿若大地的符号。

地芒村古桥众多,横跨岁月的河流。清光绪年间的地芒桥,州治北六十里,仿若历史的见证者;店上桥,连接公路与店上,民国二年修建,人行桥长 35米、宽 4米、高 6米,最大跨度 30 米,最大载重量 5吨,承载着往来行人的脚步;花桥,民国二年因桃花得名,虽历经洪水冲毁与重建,2005年重生后位于六组,人行桥长 20米、宽 4米、高 6米,最大载重量 2吨,仿若花开花落间的坚守;吉利寨桥,1973 年建于吉利寨境内,公路桥长 10米、宽 4.5米、高 3米,最大跨度 8米,最大载重量 5吨,助力交通发展;接龙桥,寄托接起两岸龙脉的祈愿,竹寨五、六、七组的公路桥,长 40米、宽 4米、高 7米,最大载重量 10吨,仿若连接希望的纽带;青山寨桥,元朝始建,1987年重建,七、八、九组的公路桥,长 20米、宽 4米、高 16米,最大跨度 18米,最大载重量 5吨,仿若岁月的丰碑。

寺观庙宇,为地芒村增添了一抹神秘的宗教色彩。清光绪年间的防新庵,仿若隐世的高僧,静守岁月;明朝年间黄氏人修建的黄氏家祠,占地面积约 660平方米,纪念着先祖,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安堂庙,三百多年历史,源于庵堂,吉利寨一组,它占地面积 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80平方米、主体高度为 8米、主体层数为 2层,仿若聆听着信徒的祈愿。

地芒村,用它的山水、人文、历史与发展,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画卷。它是时光沉淀的瑰宝,吸引着每一个探寻者的脚步,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静静诉说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故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地芒人的希望与梦想。

来源:靖州融媒

作者:明大熔

编辑:李帮旭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646941/62/1516024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特别推荐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黄忆钢报道集
  • 张艳阳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