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帮扶对象”的儿子成绩下降,孙秀连下班后没顾着回家,直接赶到了刘维美家。 刘杰华 摄
47岁的刘维美一个女人要抚养两个子女,问及今后的生活,她面露愁容。 刘杰华 摄
“结下了这个缘分,我会一如既往地管你们家的事!”孙秀连一句话, 刘维美又转忧为喜。 刘杰华 摄
在孙秀连的帮扶下,杨保付家一个不落地享受到了农村危房维修改造等政策性帮扶措施。 刘杰华 摄“孙老师对我们比亲人还要亲!”刘维美带着儿女将写有“情如父母”的锦旗送到了学校。 吴霞 摄
靖州新闻网·红网靖州站12月27日讯(怀化日报记者 苏知花 分站记者 刘杰华 通讯员 吴霞)“妈妈,孙伯伯对我们家真好,比我们家亲戚还要好!”每次送走“城里亲戚”,贫困户刘维美的儿子都忍不住向妈妈发感叹,这一次也不例外。
“是啊!所以你要攒劲把学习搞好,才对得起孙伯伯嘞!”
这对母子所说的“比亲戚还好的孙伯伯”,就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党员教师孙秀连。12月24日,听说“帮扶对象”刘维美读初一的儿子杨春林成绩下降,孙秀连下班后没顾着回家,直接赶到了刘维美家。
“你把心思集中在学习上,生活费、资料费的事你不用担心,我来想办法。”“我们家暂时还穷,不要和别人比吃穿,而是比谁学习成绩拿第一!”从教经验丰富的孙秀连一眼就看穿了孩子的心思,温暖的话语象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
说起与刘维美一家的攀穷亲往事,孙秀连历历在目。
2016年4月,随着“结对帮扶”工作的开展,孙秀连成为了渠阳镇铺口五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保付家的帮扶联系人,从此,他和这个贫困家庭“结了亲”。
第一次走访,踏进杨保付家,孙秀连差点没惊掉下巴:这是一幢老旧的木屋,四排三间的格局,正中一间敞亮宽大的叫堂屋。在靖州农村,堂屋是家庭的门脸,设神龛、装香炉、敬天敬地敬祖宗的地方,必须干净整洁,可杨保付家的堂屋里却关着一群小鸭子,湿漉漉、臭烘烘……然而,孙秀连还来不及掩鼻,就发现脏兮兮的地上还躺着个中年男子,口吐白沫、不断抽搐……一个脸上有明显瘀伤的女子吃力地想将男子扶起,但却不能够,只得死死握住男子的手……
癫痫!发病的男子就是杨保付,他从小就得了这个病,当地称“羊癫疯”,认为不祥,家人也以此为辱,讳疾忌医,病情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完全丧失了劳动力。
一个务农为生的家庭,只有妻子刘维美一个女劳动力,不光要照顾一个病人,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家庭的困难可想而知,脱贫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孙秀连却把这当作考验自己的机会。一次次走访慰问,一次次调查研究,孙秀连为自己的这个“家”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 ——治病救人、读书兴家。
他说服杨保付,带着他走进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靖州院区,看医生、问专家。“坚持服用新型抗癫痫药物,80%的癫痫患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部分患者2到5年后可治愈。”医生的话,让杨保付心生欢喜,积极配合治疗。
在孙秀连的帮扶下,杨保付家一个不落地享受到了农村危房维修改造、义务教育生活补助、职业中学“雨露计划”、“中职助学金”、“扶贫特惠保”、“政府代购医保”等一系列政策性帮扶措施;孙秀连又动用自己的人脉,帮助刘维美在县城某工地找到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并帮助其女儿录取到怀化市职业技术学院上学;更让人欣喜的是,药物的治疗效果很明显,杨保付的发病间隔越来越长。
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这个曾经愁云密布家里渐渐有了欢声笑语……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2018年10 月 21 日,好久没有犯病的杨保付进城里去找工地务工的妻子,却突然失踪了。刘维美六神无主,深夜里拨通了孙秀连的电话。
孙秀连二话没说,披衣起床,开着自己的私家车满城寻找,全城发布寻人信息。一连几天,调监控、打电话,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被他发动了,一有线索就抛下手中事情去核实,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杨保付的消息。
直到28日,刘维美得到警方通知,杨保付在寻妻途中突发癫痫,摔下渠江大河已不幸遇难。
刘维美顿时陷入绝望:打捞、殡仪、火化、治丧,样样都要花钱,而之前为给丈夫看病吃药和给女儿交学费,家里已一贫如洗。
看着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孙秀连默默地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 3000 元捐给了刘维美,杨保付得以安葬。
“孙老师对我们比亲人还要亲,我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11月16日,靖州一中会议室内暖意浓浓,刘维美带着儿女将一面写有“情如父母”的锦旗送到了孙秀连手中,感谢孙老师让她们一家能顺利度过“寒冬”。
现如今,47岁的刘维美一个女人要抚养两个子女,问及今后的生活,她面露愁容。
“结下了这个缘分,我会一如既往地管你们家的事!”孙秀连一句话, 刘维美又转忧为喜,脸上竟露出淡淡地羞怯。
“孙老师是个大好人,有他贵人相助,你们家会好起来的!”邻居卢丁秀看到孙秀连又到刘维美家里来走访,也热情地过来打招呼。
【记者手记】
不把扶贫当任务,而把帮扶当善事;不把贫困户当工作对象,而把贫困户当亲戚。用真情联系贫困户,用真心打动贫困户,用真干帮助贫困户,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贫困户实现真脱贫。
孙秀连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一做就停不下来。他想贫困户所想、急贫困户所急,一步步拉近了与贫困户的距离,慢慢走进了贫困户的心里,成了贫困户的知心人、暖心人、“比亲人还要亲”的家里人。
问他动力在哪里,他说:“如果我说‘为人民服务’,或许有点矫情,但我真的无法回避那一双双渴盼的眼睛,老百姓的锦旗里头有着沉甸甸的情义在。能获得尊重和理解,我们备受鼓舞、万分感激;得不到体谅和尊敬,我们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是每一个基层扶贫干部的使命!”
作者:苏知花 刘杰华 吴霞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