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宜州寻歌之旅

  “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估计小时候都看过电影《刘三姐》,对于这首电影里的山歌应该也是耳熟能详、能吟能唱。我正因为如此,一直以为刘三姐就是解放前夕的人物,专门跟地主老财作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女歌师,甚至肯定是贫农,跟万恶的旧社会苦大仇深。今年国庆节与朋友自驾游广西宜州,去过刘三姐故里,才知道刘三姐竟是唐朝中宗时期的历史人物,千年历史烟尘深处的一个民间女歌师竟能如此鲜活地留存在当今世人的记忆里,为人所称道、演绎和纪念,实在大感意外。

  记得若干年前游桂林,曾经观看过张艺谋打造的《印象刘三姐》,除了场面震撼、灯光绚烂、舞美撩人,并没有看懂什么、记住什么,或者学到什么,甚至还误以为刘三姐就是桂林人。走进刘三姐故里才知道,刘三姐出生在广西宜州下枧河畔的流河寨,她传歌在桂林,成神在柳州。在广西人民心目中,刘三姐是歌仙,每年三月三是广西人民法定纪念刘三姐的歌圩节,跟湘黔桂三省接边区域的六月六日飞山庙会祭祀的飞山神杨再思一样,是由民间造神运动诞生的千古人神。

  感受刘三姐故里寻歌之旅,无处不洋溢着浓厚独特的壮族民歌文化氛围。踏上宜州地界伊始,山歌文化这个主题便贯穿旅程始终,一路有听的,有看的,还有互动的,山水文化、山歌文化与壮族服侍文化交相辉映,令人耳目一新。你可以想象那样的情境:琉璃金顶红窗的彩船载着满船数十游客行进在碧波荡漾的下枧河上,头戴织锦花帕、身着壮锦盛装、环佩叮当的壮族姑娘一展甜美歌喉,满船游客咿呀学唱,歌声笑声在山水间婉转回荡,寻歌之旅岂不恰当!

  下枧河流域风光旖旎,景色秀美,下枧河的水碧绿如翡翠,绿得两岸连绵群山的葱郁山林也为之逊色。尤其与众不同的是,数十里下枧河两岸净是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浓密凝翠,或临水照面,或摇曳生姿,最是惹人爱怜。据说这条下枧河荣膺了国家级“最美家乡河”称号,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刘三姐故里流河寨的景观也是深具壮族特色的,可以一饱外地游客的猎奇揽胜之心。壮家人居住的寨子也是突出了木建筑特色的,多以原木建造,比如寨门、歌圩、皆是木柱木楼青瓦,颇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刘三姐故居的屋舍则是土木结合的,木柱的梁架、黄土夯的外墙、小青瓦的屋顶,土坪的院子,小巧精致的农舍,有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寨子里随处可见两人合抱的龙眼树、榕树,树身枝丫挂满了祈福的红绸带,看来壮乡人也是崇敬自然、崇拜树神的,跟湘黔接边苗乡侗寨民风民俗一脉相承,大有渊源。

  这些年也走过不少地方的民族特色村寨,像刘三姐故里流河寨这样留下鲜明印象、深感认同的不多。我的家乡靖州近些年也在花大力气打造苗侗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旅游,总的来说却还是成效不大,投入多、产出少、见效慢。刘三姐故里景区胜出的原因令人深思。

  深以为,一个地方的标注性文化要想凭一面之缘就让人入心入脑,必得营造出无处不在的浓郁地方文化氛围,让人身临其境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之心动和行动。比如,宜州刘三姐故里景区的每一位导游都是歌声赛过百灵鸟的山歌能手,张嘴就能唱得游客陶醉,游客人手一本山歌小册子,跟着导游就能唱得有模有样。事实上,往往身处一个陌生的没有熟人的环境,人的天性便得到释放,放开歌喉唱上一曲山歌,颇觉酣畅淋漓,身心释然。刘三姐故里景区的情景体验设计也是恰如其分的。每一条彩船上都备有刘三姐生活那个年代的男女服饰,男子头戴双翅幞头、身着绣花袍衫,女子身着水袖襦裙,船上岸上男女对山歌,姑娘绣楼上抛绣球,楼下人头攒动、争先恐后接绣球,恍若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为人,不一样的服侍文化、山歌文化体验调动着游客们的参与热情。景区内有歌圩,一场情景山歌表演之后,有壮族本土歌王与游客互动,随便哪位游客任意提出一个关键词,歌王都能即兴编唱出一首山歌来,令人由衷佩服。还有那些精心建造的人文景观,比如,刘三姐的绣楼、阿牛哥的家、莫老爷的宅子、还有对歌的歌圩、爱人相会的吊桥、广场的石雕绣球,无不让人耳目一新。诚然,对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刘三姐故里作为一个AAAA级旅游景区其实也有短项,较为突出的便是住宿、餐饮、购物档次较低、与景区不够匹配,暴露出这个景区似乎还在成熟的过程中,但总的来说宜州政府打造地域特色的刘三姐故里山歌文化之旅算是比较成功的。

  细思量,刘三姐不过是一个乡野村姑,并没有什么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她和她的山歌为什么能够世世代代、千年不衰地鲜活在八桂大地上,鲜活在壮族人民心中。恐怕与她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体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寄托的是劳苦大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代表和维护的是劳苦大众的利益诉求是分不开的。再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刘三姐传唱的那些山歌充满生活智慧,而且通俗活泼、郎朗上口、易学易唱,也是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延续的重要因素。更何况,“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人若是赢得了民心,自然能够为世人长久怀念。

  我的家乡湖南靖州属苗侗民族地区,也有自己的民族音乐艺术,我们的苗族民歌“苗族歌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侗同胞约会有情歌、宴席有酒歌、吃饭有饭歌、喝茶有茶歌、结婚有新娘唱的担水歌等等,内容浩瀚、调式复杂、旋律优美,相比壮族山歌绝对更具艺术性。曾经有不少的音乐家、比如贺绿汀、白诚仁等都深入过靖州苗乡侗寨进行音乐采风,记词记谱,收集整理,誉之为“深山珍宝”“天籁”“民歌一枝花”。为什么没能像广西壮族的山歌那么生命力蓬勃和广为传唱?恐怕原因之一也在于其语言和唱腔都过于深奥、艺术性太强,一般人难以学习传唱,因而限制了它的发展传承。更为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我们身处苗侗地区,对于自己的苗侗民族音乐文化还缺乏壮族人民那样全域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假以时日,我们也有广西宜州那样浓郁的民族歌唱文化氛围,人人都以会唱苗歌侗歌为荣,那么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配上我们的奇山秀水、民族特色村寨、达标的食宿条件、便捷的旅游交通,旅游经济的高潮自然就来临了。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姜雪峰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