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脱贫攻坚 造血在先

  靖州新闻网•红网靖州站(通讯员 梁华 明洙) 山是弯的,“水”是弯的,岩石也是弯的。靖州县大堡子镇岩湾村地处湘黔交界,2015年上半年,县派第一书记黄爱华考察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较好。于是与村支两委达成共识,按照“党支部+合作社+扶贫资金+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利用岩湾的山和水资源,通过能人带动、资金促动、贫困户参与的模式,相继组建了两家筑牢脱贫“后防线”的合作社即红心猕猴桃和音乐跑山鸡等合作社。同时完成208亩红心猕猴桃基地建设,年出笼0.6万音乐跑山鸡生产。2016年岩湾村集体收入达到4.6万元,28户贫困户收入超出贫困线。

  像岩湾村一样,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闯出致富的贫困村在靖州还真不少。省级贫困村藕团乡老里村地处高山之巅,密林溪水之畔,交通不便,群众苦于找不到脱贫致富的门路,今年,新当选的村领导班子看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家家户户掌握的种养技术,萌生了利用高山小气候的优势,通过农民合作社的带动,发展高山红辣椒、黑毛土猪和高山冷水鱼及生态米。2017年,该村塘保苗寨仅高山冷水鱼一项可帮贫困户实现23万元的收入,让12户脱贫户享受到了产业“造血”带来的“快乐”。

  龙开安是藕团乡高营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为治疗脑瘫双胞胎女儿,家里欠了20万元外债,生活一度陷入绝境。如今,经过“造血”式产业帮扶,一家名叫“安安家庭农场”的新型经营实体在一家人的努力下运转了起来,农场按照生态循环种养模式,通过米酒生产、土猪,土鸡(鸭)及无公害果蔬种植,去年实现纯收入12万元。

  在靖州像这样通过“造血”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故事比比皆是。

  "群众想要富,产业来带路;脱贫想要稳,产业是根本"。近年来,靖州县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工作来抓。结合贫困村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因素和产业发展以及集体经济现状,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具体举措。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资金投入配套政策,发挥产业发展的典型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着力形成"县有主导产业、乡(镇)有示范基地、村有示范点"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2016年以来,全县整合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农业等部门涉农资金4亿多元,策划落实特色产业项目366个,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720多个,与2.8万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来源:红网靖州站

作者:梁华 明洙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2017/08/29/743120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