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哭丧”,在生离死别中传承孝道文化

  上个星期三傍晚,接到老家堂兄的电话,说房族一婶婶去世了。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悲痛立即涌上心头,心里空洞洞的。多么善良的老太太呀,怎么说没就没了?好在婶婶已经80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也算是高寿了。面对死亡,谁都绕不过去的,无论是多好的人!我强压伤痛,只有在心底默默祈祷她一路走好。

  家里交代,日子选得急,第二天就齐客,第三天就上山,要我们回去帮忙。这种情况是必须回去的,本来寨子里人就少,加上外出务工的人逐渐增多,每到有人家做好事、办丧事,大家都是忧心忡忡。而且在老家至今还流存着“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红白喜事,族人团聚”的习俗。家人死后,整个家族的人要团聚在一起,共同操办丧事,以表达对逝者的悲伤和尊重。我们这些常年出门在外的人,如果不回去,会被村里人说闲话,尤其是亲戚要埋怨、指责的。

  尽管毫无准备,我和妻子还是立即出发了,这时候才真正理解了那句“急着回去奔丧”话的含义。一方面为了最后送一程婶婶,她的一生是那样的凄苦,以前对我们又是那样好;一方面也该力所能及的做点事,为家里减轻一些负担。心急如焚,急急忙忙,当我们驱车赶到老家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

  瓜熟了蒂自然要落,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与许多地方一样,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这一带的丧葬也成为了一种风俗,是一种传统文化,其过程包括送终、沐尸入殓、停柩、超度亡灵、出殡、下葬等程序。而作为锹里地区我的老家南山,丧葬习俗是苗族社会保持得比较完整的古俗之一,虽在历史的长河中久经冲洗,却仍然保持着其原始古朴、充满神秘色彩的仪式。

  苗族认为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生命转生为另一种生命——在这个世界死亡,到另一个世界生存。他们相信凡体都有灵魂,灵魂是不灭的,可以脱离躯壳存在。生而死,死而生,交替轮回,循环无穷,生命因此成为永恒。

  正是基于这一独特的认识,才有了苗家人将丧事当作喜事来办的习俗。老家办丧事时,常常会在堂屋正大门上方挂出写着“当大事”的一张白纸,而且还有“白喜”之说。所以,办丧事的那几天,大家悲伤归悲伤,但往往还是说说笑笑的。

  多年来,我曾经历过不少丧葬活动,这些习俗大同小异。而在老家的丧葬习俗中,有一个环节是许多地方所没有的,那就是“哭丧”。每次从老家奔丧回来,其它的场面基本淡忘了,但是亲人们那撕心裂肺哭泣的情景,一直历历在目,很长一段时间怎么也不能忘记。

  哭丧历史悠久,出自周礼,是儒家礼仪之一,也是中国丧葬习俗的一大特色,以哭的形式寄托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纪念长辈的生平事迹。如今,这种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城市里,已经销声匿迹了。然而,在淳朴善良、重情重义的苗族地区,依然保存着哭丧的传统文化,寄托哀思,传承孝道。

  一个生命从人世间逝去,哭是亲人表达悲痛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哭丧是丧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老家的哭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哭,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整个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可以说,这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一种良好展现。

  哭丧是长辈离开人世,亲人们对逝者表达悲伤、思念之情,忏悔自己的不孝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其具体的程式和特点。

  从哭丧的人来看,有主角和附和者之分。主角是主要的哭丧人,是丧葬中大声哭唱的人,相当于合唱中的领唱者;附和者是跟着主角一起哭丧的人,他们在哭丧中只是附和着主角的哭唱声,几乎没有发出哭的声音。这样既能使主角的哭唱声听起来清楚、明晰,又能增加哭唱气氛的悲伤哀婉。主角一般是女的,主要是逝者的儿媳妇、女儿、妻子或胞姐妹中的一人;附和者有男、有女,但不是参加丧葬的所有人,一般是逝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孙子、孙女、孙媳、重孙、兄弟姐妹及其配偶、侄儿、侄女等。有时还有团寨里的一些晚辈和逝者的生前好友。

  在锹里地区,哭丧的人多是女子,有妻哭夫,娘哭儿,女儿、媳妇哭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姐妹哭哥弟、叔伯等,小辈哭长辈较多。她们的哀哭有绝对发自内心哀痛的,我曾见过哭丧场景就有人哭得悲痛欲绝,寻死觅活,昏倒在地。也有礼节性的哭,有人蒙着手帕干诉歌词,看不出悲伤。总之,不管怎样,女客参加丧礼都要哭丧,用哭丧来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

  从哭丧的时间来看,主要在接客、移柩、送葬时。长辈离开人世,家人自然会伤感而哭,严格地说,这种哭算不得哭丧。哭丧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逝者的遗体在家里停放了一定的时间后,将要安葬前,人们把装有逝者遗体的棺木或装有骨灰的盒子从家中搬到家外最近的道路上置放好,叫做“移柩”。这时,原来跪在灵前的孝子、孝媳、孝女及孙子们等,也跟着棺木从家中哭着走到道路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棺木或骨灰盒前跪着。一般跪的顺序是大儿子、儿媳及孙子;二儿子、儿媳及孙子;女儿、女婿及外孙;亲侄儿、侄儿媳、侄女及其他亲戚朋友。

  哭丧的高潮在棺材抬起来就要“上山”之际。这时候,是生离死别之际了,以后就阴阳相隔,再难见面。按照顺序跪列的所有孝子,均面向棺木或骨灰盒的正前方,整齐地跪成长长的队伍,恭恭敬敬地双膝着地,双手拿着焚烧的香,虔诚悲哀地低着头,面对着棺木伤心地大哭或哽咽。

  哭丧中的“哭”,是扯开嗓门、拖着长腔长调的哭唱,往往边诉边哭。主角哭的声音大,唱腔悲哀,呼天抢地,哭唱声震天动地,无不让人动容,潸然泪下。旁边有劝哭的,有时劝哭者也会被感染而跟着哭起来。

  今天的哭丧,场景非常悲伤和感人。婶婶是个苦命人,33岁那年,叔叔不幸英年早逝,她一人坚持把5个孩子拉扯长大成人,足足守寡48年呀,吃尽了人间的苦。那天早上,她走过屋檐下的水沟准备去抱一捆柴烧,不成想,一个踉跄,就再也起不来了。每念于此,我们就悲痛万分。家族中的大姐尤为哭得伤心,也很会哭,历数母亲的苦难,奚落自己的不孝,更是引起在场所有人陪着落泪。哀乐声声,哭声阵阵,此景此情,此时此刻,我再也忍不住抹眼泪。

  触景生情的哭,发自肺腑的哭,也能引起不会哭的人的共鸣,他们呜呜哭泣,更引起参加丧葬的人以及过路的人伤感,营造了悲伤氛围。

  哭丧时,场景悲伤惨淡,有一种陪伴死者上黄泉路的凄戚悲壮。如果哭丧中无哭唱声,会被外人认为家族无人或家族不讲孝道礼节,从而使家族失去面子;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指指点点,大逆不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哭丧被视作衡量子女是否孝敬逝者的标准之一。

  从哭丧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哭诉出逝者生前养老扶幼的艰辛过程,创建家业的不易历程,以及亲人的悲痛和思念之情。也就是把逝者生前受过的苦难和对生者的好,以及对逝者的悲伤哭唱出来。例如,“我的娘呀!您辛辛苦苦怀我十个月,擦屎把尿将我养大,您吃尽千般苦,我未报半点恩,正想为您尽孝,谁知您闭眼了!”;“我的娘呀!您为儿女受尽苦难,送我们上学堂;我的娘呀!您为我们建新房,没得吃上几顿好饭;我的娘呀!您给我们买新衣裳,自己却没有一件新衣裳......”

  有些地方把哭丧分成三类:一是“散哭”;二是“套头”;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报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送葬时要唱“亭子经”,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还要唱“灵台经”,等等。

  哭丧毫不造作地表达了人们最真的情感,无论是爱还是恨,都能调动人们的情绪,渲染悲伤气氛,是对死者极大的尊重。长辈离去,族人团聚大家在哭丧中追忆逝者一生的艰 辛历程,既是对死者寄托哀思,也是对生者进行教育。

  只是时至今日,哭丧的习俗在锹里地区没有以前那么浓郁、真挚了,40岁以下的人已经基本不会“哭”。老年人逝世以后,也许偶尔还有一点哭声,但是哭丧的人很少,没有人附和了,兴趣逐渐减弱、丧失。甚至有的人家干脆买来哭歌碟反复播放,代替了实哭,悲痛的气氛逐渐淡了。

  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雇人哭灵”的现象。为了求得孝的美名,一些孝子贤孙们花钱雇请人替死者哭丧,使得职业性的“哭丧人”登堂入室,而且收入不菲。如果哭丧仪式只是为了使丧葬场面隆重,做戏给人看,尽管哭丧的场面或许更悲伤,可是哭丧的主角是为钱而哭,不是真情实意的表达,俨然成为了一种演戏。这样的哭丧失去了传统意义,也没有教育意义,这种热热闹闹摆阔气的做法不值得提倡。这样的哭丧不要也罢!

  丧葬习俗是表达孝道最全面的体现,孝家、孝子、孝堂、孝歌、孝帕、孝灵等含“孝”的词汇成为丧葬的主题。亲人去世、孝眷悲痛,生死相隔、生离死别,用哭声来与逝者对话,表达哀悼之情,哭丧就是最朴实的真情流露。希望这种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来源:红网靖州站

作者:吴展团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2017/08/24/743125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