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雨新春二月访燎原

  文/ 姜雪峰

  以前,我只知道甘棠镇是靖州县城渠阳镇之外人口最多的镇,二零一六年甘棠镇居然有寨姓、燎原两个村入选了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单,实在让我刮目相看。有意去研究了一下,竟然发现甘棠镇的“甘棠”二字也是大有来头。

  《诗经?国风?召南?甘棠》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史记?燕召公世家》有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朱熹《诗集传》亦云:“召伯巡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甘棠是一种高大落叶乔木,又称棠梨,花白色,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因为先秦时期,辅佐周天子周成王的贤臣召伯巡行乡邑从不扰民,总是在棠梨树下现场办公,决狱政事,呕心沥血,勤政为民。召公身后,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对召公总在树下办公的甘棠也倍加爱护、不忍砍伐。因为召公“甘棠遗爱”,赋予了甘棠树一种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心系百姓、勤政爱民官员的化身。时至今日,在全国各地以“甘棠”二字作为地名的多达一百多个地方,多为村、乡、镇名,据说多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某位勤政爱民的清官。

  我看过县住建局做的燎原村申报传统村落的PPT,其中村域传统资源介绍说,有明清遗留的马头封火墙、庭院深深、雕梁画栋的窨子屋,清代的土楼民居,古老的渠江码头,腊郎、山口、墙背等众多的古井,还有大宋驸马黄龟年墓。我略微知道黄龟年乃是两宋之际有名的谏臣、忠臣。《靖州直隶州志》历史人物简介一章关于黄龟年也有专门的词条记载,相比其他历代名人,算是记得较为详细的,其中说到黄龟年和好友谭鳌乃是隐居在靖州龙宝乡上黄寨。由此可知,彼时甘棠原是名为龙宝乡的,也不知是何时因何缘由更名甘棠的?其中有何典故?窃以为,莫不是因为大宋谏臣、驸马爷黄龟年而更名?便很想去燎原寻访一些黄龟年的踪迹,以慰仰慕之心。

  春节刚过,城市和乡村人家都还沉浸在一派节日的安宁祥和之中,我们便慕名前往甘棠镇游览燎原古村。

  燎原村距县城约22公里,村域面积8.6平方公里,是一个苗、侗、汉多民族和谐混居的村落,有12个村民小组,人口423户1792人,村寨依山傍水、田畴开阔,渠江环绕、溪河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光秀美、地灵人杰。

  大约刚下过两天冷雨,雨后初歇,沿路所见的燎原村老团、高梘等几个寨子都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高低稀疏错落的树木掩映着木筑青瓦的农家,朦胧而婉约,田野远山绿树人家,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清淡山水画。墙背寨是人口比较集中的中心团寨,包括燎原村第六、七村民小组,有79户400人口,以黄姓汉族为主,杂有几户宋、唐、林等姓苗、侗村民。虽是春节刚过,寨子里也见不到几多人,约五六十岁年纪的燎原村委副书记老黄抱着小孙女为我们当向导,他的老婆、儿子、媳妇都外出打工了,因为他是村干部不能外出打工故而留在家里,以爷爷的身份既当爹又当妈地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孙女。看得出小孙女近乎缺少安全感似地依恋着他,一刻也不肯离开他的怀抱。

  我兴致勃勃地向老黄打听黄龟年在燎原生活过的历史遗迹,被告知剩下的就只有位于平原村的那座墓葬了。又问,那么黄龟年旧居遗址在什么位置呢?带我去看看。又被告知,黄龟年当年并不曾在燎原村住过,而是住在建国村的覃黄团。并且,近千年过去,早已面目全非,没有人能够指出其居住的具体方位了。我奇怪,黄龟年生不曾在燎原村居住生活,死后也不是葬在燎原村,为何燎原村申报传统村落将黄龟年作为村落文化资源呢?老黄想了想说,因为我们都是黄龟年的后裔,我们的先祖子嗣繁衍壮大了,就从建国村搬了一部分到燎原来居住发展。老黄接着说,我们黄家还有一个人物叫黄凤池,曾经是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在南京政府里也当过官,他的老宅还在,如今有未出五服的族亲居住着,保存得很好,有两百多年历史了,就在墙背寨。我们跟着老黄去参观了一下黄凤池的老宅,确实不错,六排五开间的两层木房子,做工考究,梁枋大气,穿梁斗拱,雕花镂云,楼上一层前面均是镂花的格扇窗,尤其大门上方的弧形藻拱装饰十分大气,大门两侧的梁下壁端还雕饰了凤凰、牡丹图,堪称精美木雕。

  我记得在靖州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的第二辑靖州文史资料中曾读到一篇《靖县近代县团级以上人物简介》,其中有介绍黄凤池,生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八月十六日,此人曾是中国青年党的主要负责人、一九四六年的靖州国大代表、南京政府监察院委员,一九四九年四月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据说,离开大陆前,他在长沙清泉池试馆内召集靖、会、绥、通等县四十余人话别,签名留字,表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其中介绍到,黄凤池的故居在甘棠祥贝世荣村,我不知道是否作者笔误,一般来说,本地村名不会是四个字,但是就算后面“世荣”二字是笔误带出的,“祥贝”二字跟如今的“墙背”二字除读音大致相同,字是大相径庭的,不知孰是孰非。不过也由此可见,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正如我纠结的黄龟年是甘棠建国的、还是燎原的,其实意义不大,彼时连甘棠之名还未有呢!哪来的建国、燎原?

  黄龟年墓坐落在平原村贯头乐山坡,在满坡枯黄衰草、苍翠幼杉林的映衬下,条石砌筑的圆形坟墓醒目而突兀,看得出是最近刚进行过修葺,围坟的条石之间新敷了水泥,墓前有逐级抬高的四层宽敞平台,镌刻在最高一层石阶上、用红漆描过的“万代荣昌”,簇新而醒目。大约黄氏后人过年刚来祭拜过,遗下一地鞭炮燃放后的红色纸屑、清冷中添了几许热闹。墓前镌刻着双龙抢宝纹饰的墓碑上有黄龟年的生平简介,有宋高宗封黄龟年为兴国侯的诏书内容,还有宋徽宗、宋高宗对黄龟年的钦赐御赞,昭示着墓主人生前的显赫身份地位。

  黄龟年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字德邵,号鲁颈,福州永福县(今福建永泰县)人。宋崇宁五年(1106年),黄龟年刚十八岁就高中进士,初调洛州司理参军,后调河北西路提举,任职期间,以忠直勤慎著闻,为宰相吕颐浩赏识,荐升为太常博士。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王朝覆灭。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继而南渡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身为太常博士的黄龟年在建炎元年至建炎四年的四年时间里,为保护赵构脱险,从商丘移驾定都临安,运筹帷幄、抗金作战,立下了赫赫功勋,深得高宗赵构恩宠,不断擢升。初升吏部员外郎,又升监察御史,尔后,迁殿中侍御史,太常少卿,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兼给事中。在黄龟年发妻李氏病逝后,高宗又将哲宗之女云阳公主许配给他。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以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主张割让河北三镇(太原、中山、河间)与金国议和,遭到黄龟年等主战派忠臣的反对。黄龟年见微知著,以国家利益为重,甘冒生命危险,挺身而出,两次上奏宋高宗,弹劾宰相秦桧卖国求荣、专主议和、植党专权。“臣闻事君之道曰忠,而人臣之罪莫大于欺君。辅政之道曰公,而宰相之罪莫大于徇私。宰相徇私,则刑赏私用,爵禄私授,合党缔交,相与比周,荧惑主听。故附下罔上之党盛,而威福之柄下移,祸有不可胜言有。”高宗罢免了秦桧的宰相之职,改授观文殿大学士。黄龟年又接着上奏高宗,例举种种事例,揭发秦桧欺君、私己、庇护通敌卖国的种种劣迹,请求严惩卖国贼。宋高宗然其言,罢免了秦桧一切职务,并表示永不叙用,以戒奸臣。随即升任黄龟年为太常少卿史,屡迁起居舍人、中书舍兼给事中,拜吏部尚书,后又迁兵部尚书。

  由于黄龟年、赵鼎、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文武大臣的齐心协力,抗金局势大好,中原收复在望。岂知宋高宗满足于半壁江山苟且偷安,纵情享乐,根本没有收复失地的念头,尤其忌惮一旦中原、汴京收复,徽钦二帝返京,自己皇位不保。绍兴八年三月,宋高宗忘了自己当初罢免秦桧相职并永不叙用的圣裁,又启用秦桧为右相,罢战言和,与金隔江而治。十月,左相赵鼎被秦桧陷害罢相,此后秦桧独揽相权,勾结金寇,劫制君父,倡和误国,独霸朝廷。

  由于抗金战争的影响,特别是金兵袭陷潭州(今长沙市)的破坏,溃兵散卒的骚扰,加之赋税徭役的空前沉重,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湖南境内各地少数民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绍兴八年,正值辰州苗王吴太玉起义,秦桧为报复黄龟年,又奏请宋高宗派黄龟年挂帅南征平蛮,黄龟年以仁义之师感化苗王,不费一兵一卒,迅速平定了苗乱,移师回驻靖州。

  随后,为稳定边疆之大计,答应了苗王求婚的请求,娶苗王吴太玉之女,结秦晋之好。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主战派抗金主帅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屈死风波亭。不幸的消息接连传来,黄龟年心灰意冷,拒诏不回。绍兴十四年(1144年),高宗派谭鳌至渠阳宣旨,诏封黄龟年为“兴国侯”,留驻渠阳镇守南疆。在黄龟年的挽留下,谭鳌亦改姓覃,共住龙宝乡上黄寨(今甘棠建国村覃黄团)。

  如果历史记载无误,黄龟年从绍兴八年(1138年)奉旨平定辰、洪苗乱到靖州,到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离世,在甘棠生活了三十八年。这么漫长的岁月,一个曾经那么显赫的人物,究竟在靖州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我没有找到任何记载。我曾经猜想黄龟年作为一介文臣,至少会留下几首诗词什么的,但是从有限的史志资料里也没有任何发现。

  我请老黄带路去高梘寨的渠江古码头走了走,青苔斑斑的古老青石板台阶寂寂地延伸到江畔,这样早春的枯水季节,渠江波澜不兴,江流从淡灰色的天幕下缓缓地流过来恰到好处地形成了一个回水湾,两岸的青山一抹黛色,千年的古柳依旧伫立在江岸边,静默的乌篷船孤独地泊在老柳树下。风过千年,往事如烟。冷风微雨清寒中,我似乎能够体会几许驸马爷内心的寂寞。八百七十二年前的这个码头上,大宋驸马爷黄龟年独立寒秋,迎来他的好友谭鳌,二人抵足而眠,彻夜长谈,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忠良受陷,外敌强悍,大宋国运不久,非你我一己之力可以改变颓势。“繁华萧然落尽,秋水深处泊舟。江山一派岑寂,岁月几度闲愁。”君莫如随我从此远离朝廷,远离权利党政,相携纵情渠阳山水,得半生逍遥自在。且学前贤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又想到了宝庆元年(1225年)因得罪权相史弥远,被劾欺世盗名,贬谪渠阳的南宋名臣、理学大家魏了翁。魏了翁二十二岁进士及第,进入仕途,起起落落二十五载,阅尽了官场风云。四十九岁时被贬来边地靖州,年纪跟黄龟年相差不过一岁,都是半百之年。了翁似乎远不是驸马爷黄龟年那般对朝廷看淡看透、灰心丧气,而是潜心养性、顺势而为。了翁在靖州城北纯福坡创办鹤山书院,开门纳徒讲学,积极播撒程朱理学的种子。自宝庆二年(1226)创办书院起,到绍定四年(1231)秋复职离开靖州的六年时间,了翁不仅教学授徒,而且勤于著述,《九经要义》、《周易集义》、《古今考》等重要著作都是在靖州成书的,占了他一生著述的绝大部分。“风来传消息,枝头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了翁终于赢得了理宗的垂爱,开启仕途新的春天。复职之后,了翁官至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督视京湖军马,掌管边关兵马战事,操练兵马,与犯境入侵的元军对垒,杀敌报国,终得圆满。嘉熙元年(1237年),病死在福建安抚使任上,被理宗追封为太师,谥号文靖,累赠秦国公。

  在我看来,魏了翁谪居渠阳六年,比之在靖州生活了三十八年的驸马爷黄龟年的名气似乎大多了。却是为何呢?按说,驸马爷的官职名气都胜过了翁,为何如今却不及了翁的影响声望?

  这主要还是二者在逆境中的思想境界和所作所为不同,因而结果不同。驸马爷黄龟年以兵部尚书之职统兵南征,留驻渠阳,是因为看透了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对朝廷奸臣当道,中原收复无望的彻底心灰意冷,从今往后只想着寄情山水,远离政事,远离党争,只想着跟知己朋友月夜清谈,快意人生。魏了翁志趣不同,仕途不畅,则转攻学问,传道授业,另辟蹊径来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重境界似乎较龟年略高一层。

  当然,我对黄龟年作为大宋有名的忠谏之臣的学识人品操守都是深信不疑的,我相信他只是对皇帝、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对百姓的体恤和爱护是一以贯之的。我甚至愿意相信黄龟年在靖州、在甘棠做了很多利民休养生息的德政工程,而“甘棠”二字便是当年靖州龙宝乡的人们为了纪念他而改的,只是因为靖州有元以来的修史工作做得差,没有秉笔直书记下驸马爷的功绩。

  然此终归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燎原黄姓先祖、大宋驸马黄龟年在靖州,对于我仍是一个渴望解开的谜。

来源:红网靖州站

作者:姜雪峰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www.jingzhouxw.com/content/2017/02/14/743405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