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靖州南团四乡,其为千古镡成(二)

  秦始皇军塞镡成岭,古兵洞奇现三省坡

  揭秘秦皇攻越(考古)迷团——粟堂远

  座落在湖南省靖州县西南34公里重镇古镡成(现为四乡龙之地)的大山上,天登坡、青云山(唐为鸡公山)、南华山枫树坳有许多神奇的古兵洞,古为三省坡交界处,最早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表面上看各有奇异,天登坡兵洞洞口奇小,上层洞有三岔,左右各一岔,洞内成立体穿插结构,有两个小天窗沉入下方(下内未知),正洞被石头填封,不可通行,进入内部非常复杂,当初人们并未知道为何填封,青云山、枫树坳古洞也以同样的方式填封,其工程之大不可清算。30年后,我通过考古发现略知它的秘密,它应该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攻越留下的镡成藏兵洞即在军事基地,汉初应为陆梁国之地。

  这些洞目前还是无名洞,这里我把其命名为镡成之岭秦皇藏兵洞。因其地理位置和构造非常特殊重要。如今地处湖南省靖州四乡龙(镡成)的天登坡、青云山(鸡公山)、枫树坳三山古兵洞遥遥相靠,并形成椅角之势。从洞口都可府视整个四乡河沿岸,是进入南粤和黔中古道之上的理想前哨和战场。在方圆几十公里上万亩的大山里,洞穴无数,阡陌纵横,自然溶洞比比皆是。可要寻找这些洞口,就是千军万马也无从找到。

  为何是秦始皇的藏兵洞呢?

  这要从这里的秦汉凤云历史研究开始,靖州其地据史书记载,周时被称为“南蛮”,春秋战国称“百越”,楚称“荆蛮”,秦为黔中郡(经研究因秦始皇在四乡潭重镇驻大量军队而改为镡成县),汉初为陆梁国象郡镡成,后并入武陵郡,魏、晋、南北朝因之。是湘、黔、桂毗邻地区世居侗民族为主,并融入外来中原汉族杂居之地。据1988-1990年在湖南靖州四乡河斗篷坡发掘古人类遗址,其带柱洞房基,墓葬形成,生产工具、用具与当今侗族居区境内基本一致,说明在3000年前这里就是百越西瓯族----侗族的集居地。古兵洞与斗篷坡遗址距6华里,因此,靖州四乡龙(镡成)在秦之前是百越之地。居住着乌黑服饰的广大侗民族。西瓯君译吁宋曾经是秦时的百越西瓯族之王。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赢政亲政,除掉吕不韦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并着手进行统一六国之策略。公元前230年攻下韩,229年破赵、逼燕,前226年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然而矛头指向魏国,公元前225年派王剪的儿子王卉,率军10万大军利用大梁城地势较低将黄河、鸿沟水引城下,魏王假降被杀,灭魏伐楚。公元前225年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轻敌冒进,选胜后败。前224年派老将王剪率60万伐楚。大破之于蓟南、杀楚将项燕、占楚国大片领土。公元前223年,王剪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剪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而后吞并齐国。公元前222年六国全破入秦,紧接着秦将任嚣首次领兵攻打岭南,但此次未败。在降服百越的过程中,秦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秦灭楚之前,服岭(南岭)以北,五溪上游地区都属百越之地,靖州四乡龙(镡成)属之,秦王必攻(镡成)百越要塞,进入广西、贵州。秦王攻越分为两次战争,第一次为秦瓯战争,第二次为秦骆战争。

  第一节——“秦瓯之战”

  史书记载,公元前221年见《汉书:严助传》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云;臣闻长老言,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越人逃入林丛,不可得攻,留军屯守空地,旷时持久,士卒劳倦,越人乃出击之,秦兵大破,乃发适戍备之。据《淮南子·人间训》(秦始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成之领(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从“秦瓯战争”的兵力分布来看,只有两支是攻打百越西瓯君的部队。一支是往靖州西南沅水上游秦象郡)镡成方向进攻的秦将尉屠睢率领军,一支是往九嶷山西南进攻的赵佗率领军,人员不过20万人。其余30万攻打东越、闽越和驻军番禺,由蒙武等诸将带领。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军使监禄凿渠运粮,指的是凿沅水上游地段,也就是靖州的渠江的礁石、暗礁,浅水深挖,河道疏通凿渠。而不是九嶷山湖南宁远南的灵渠,其灵渠是第二次秦骆之战才开通的(公元前214年)。因而两支大军同时进发,一路沿沅水上游进攻,一路沿潇水上游而进,两军同时对西瓯军进攻,起初进攻顺利,占领了所有沅水上游的百越之地,打死了西瓯君王译吁宋,百越军大败,无力与大秦军抗衡,致使百越军遁入山林丛中,这里的山林丛指的就是现在靖州西南四乡(潭)河附近的天登坡、青云山等山林溶洞中,不与秦军正面交战。此时,秦将尉屠睢已进攻到靖州西南四乡河之地,在荒山野外扎营宿兵,而越人藏匿在四乡河沿岸的登坡、青云山、南华山、中华山的溶洞之中为天然防守屏障,形成既能攻又能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主动地位。镡成之地(四乡河)是百越西瓯族人富饶之地,屯粮充足,这是秦瓯之战的主战场,西瓯军在山上,秦军暴露在山下旷野之中,旷日持久,粮食绝乏,公元前218年,以西瓯军为主力的百越军在新首领桀骏的率领下,对秦军发起反击,两支军队都遭反击,西瓯军采取夜袭方式进攻,秦兵大败“伏尸流血数十万”,尉屠睢也在一次路过四乡河九里岗时,被百越军熟悉地形埋伏在天登坡沿线的溶洞突袭而亡。百越军乘秦军不备,倾巢而出,击毙无数秦兵。秦军只得收集残兵在山下四乡潭修建一座堡垒城池,等到外地的援军到来支援。此次战役,秦将屠睢战死,群龙无首。公元前217年秦始皇亲率部队南下,日夜调兵遣将,紧急把九嶷山南线的赵佗军、蒙毅军开往撤回四乡河之地,在四乡河的四乡潭周围构筑镡成与百越军形成对峙局面。山下是秦军,山上是百越军,上十万的秦军驻守在镡成,并把镡成周围的粮食全部拉入城中,而几万的百越军又无力攻城,从公元217年至公元前214年,百越西瓯军洞内粮食用尽,山下又无外援,此时秦始皇北边已定,大将王剪修筑长城,南方又调集50万逃犯、商贾人、缀婿之人略取陆梁地,即四乡龙之地。西瓯军在人少粮尽的情况下放丢镡成之岭南撤到广西三江、融水等地,而秦始皇亲派赵佗军占领镡成之岭即青云山(鸡公山)、南华山,并亲自登上天登坡修筑兵洞,防止西瓯军再次反攻。为此秦始皇在四乡河沿岸,把他南调的50万大军,除驻守山上的兵洞和镡成外,又分配各军以团为单位占领附近的田土之地,拨军下寨,以团为寨,携妻屯驻,形成闲时为民,战时为军的局面,因而湖南靖州四乡龙村寨为何叫团的来历于此。据推秦始皇到过镡成,因大将蒙毅是秦皇的贴身大将,秦皇到那里,他必到那里,因而文溪蒙氏应是蒙毅的后代。蒙毅被害后其子孙流落致镡成。通过秦始皇亲自调查考证,以镡成为南方军事中心打下坚实基础,镡成四乡为控制南方诸郡可以起到极为便利之地,有城有山、有墙有洞、山城相连、洞天相宜,形成控制中国南方的军政中心,据靖州梁氏族谱记载,梁氏祖先是秦汉时期以中原戍军到镡成而至。第二次战争是秦骆之战,他是秦统一南越的主战场,这里无须阐述。

  瓯越族史集来源

  《逸周书·王会解》记载了“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种族。

  宋期罗泌的《路史》说: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供人、目浑、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所谓百越之地。

  《秦始皇本纪》南取百越以为桂林、象郡,南攻百越有以下几处:

  一、百越 1、五岭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戌,张耳陈余传;2、又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汉书萌伍汉息夫传。3、务欲广地,南越五岭,北筑长城----文献通考。

  二、杨越,汉既平中国,而佗能集杨越以保南藩,纳贡职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太史公自序《史记集解张晏曰:杨州之南越也,史记正义夏禹九洲岛本属杨州,故云杨越》。

  三、南越地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秦皇本记(史记正义谓戍五岭, 南方越池)

  1、藕团的推算来历

  藕通瓯读音,藕团之地应该是瓯越之地,ǒu,秦皇攻越时,瓯越军大败秦皇军于四乡龙古战场,至使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不得已秦王亲自南征与蒙毅(贴身大将)至镡成之地,招回赵佗到现四乡潭修筑城池,使军队驻守得到安全、保障,诚然,秦汉人为什么把镡成之地民族叫瓯越呢?听音应该是侗族说话吃饭读jì ǒu, jìan ǒu(纪藕),即四乡龙就是有饭吃的地方,故秦汉人叫这里为瓯越人,曾经也是瓯越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当然,瓯越人走后,从瓯字过渡到藕字,音同字不同,也许是时间推移缘故。

  2、瓯越之地从字意上讲,区、瓦是春秋战国时陶瓷器非常繁荣之地,在四乡龙现南团和瓦窑一带,有大量的古代瓷窑群,故藕团即瓯越之地是古陶瓷繁荣之地,从字意上讲就是做砖瓦和陶瓷之地。《资治通鉴》注吴蜀以湘水为界,以东为吴,武陵、零陵以西蜀,后来史料记载南团故为南城,《直隶靖州志》卷十二载:诸葛亮南征于此(后人)在今姚家建武侯祠。《湖南省志》依据《读史方舆(主要)》明确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经此所住,原为土城名曰“南城”,不一一明细,南团即为三国之南城,七擒孟获之地,此地现有地名为一把盐,实为盐泉县,据推该盐泉矿应在平茶至藕团地下阴河处有盐矿流经而成。

  3、瓯越乃侗族之民

  侗族居住地区,中国西南部,约东经108至110度,北纬25至31度之间,连成一条长形地带,东西宽约350公里,南北600公里方圆近20万平方公里,251.4万人(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黔、湘、桂三省比连广大地区、鄂西山区。贵州黎平、天柱、榕江、从江、锦屏、三穗、剑河、镇远、岑巩、铜仁、玉屏、万山、石阡、江口、松桃、三都、独山。湖南通道、新晃、芷江、靖州、会同、洪江、溆浦、绥宁、城步、武冈、洞口、新宁、广西三江、龙胜、融水、融安、罗城、柳城、车兰、湖北恩施,咸丰,利川等与汉族苗族等族和睦相处。

  4、《淮南子》人间训,《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前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内容原分为内中外篇,现仅有内篇21篇,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综合儒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所以,一般认为这是杂家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料和神话寓言故事,也记载了不少秦汉间的轶事,内容比较丰富。

  5、现存四部史集记载镡成在靖州之西南。(1)为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人间训》;(2)为清代四库全书;(3)为乾隆永顺县志;(4)光绪靖州直隶州志。

  6、关于秦皇发卒凿渠通粮道之事

  历代史学家都认为是在灵渠,其实最早(公元前221年)应该是秦军进攻镡成四乡之岭瓯越军时修建的靖州渠水河,后来尉屠睢在四乡河受重创,秦皇继续于沅水上游凿渠运送粮道,过横江桥、新厂十里驿,善里驿等)入镡成,据史记史书记载公元前214年灵渠才通,而秦皇攻越在公元前221年开始,尉屠睢于公元前218年战败而亡,凿渠通粮道应从进攻就开始了,由于秦皇军缺粮,要继续攻下镡成之岭就得有后勤保障,于是对沅水上游进行疏通运粮。

  7、中华山古兵洞符号说明

  靖州藕团乡与平察乡交界的枫树坳古兵洞口的类似芭蕉叶符号的记录说明西瓯族人没有文字的记载,只有用象形文字取名记录,以此证明该洞最初是西瓯族人使用过,“瓯”字、“镡”字都是秦始皇所造之字。

  8、西瓯族乃战国至秦时期百越中的一大支系,长期以来都认为是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其原因是把秦之时的秦瓯之战主战场放在灵渠之地,而真正的主战场是在湖南沅水上游的靖州渠水上游四乡藕团(即瓯ǒu团)之地,也为镡成之地西瓯之地,是战国时期瓯越人的中心居住地,主要是今天的侗族民族,而不是说广话(粤语)壮族之民,最近十年来考古挖掘表明,这种四乡河出土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

  9、通道之来历:即为秦皇攻越入南越之路通道之口,也为必经之路,故曰通道。据北魏著名地理学家丽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蛮越沅水出武陵镡成县,此界沅水谷、水出辰州府黔阳县,故镡成也。辰州及为成州,辰为龙也,四乡龙为辰也,镡成在随唐时改为成州。自古“楚南极地,百越襟喉”之称。

来源:靖州新闻网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