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丫丫”的靖州情

贝华被孩子们包围着,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慈爱的笑容。 刘杰华/摄

  靖州新闻网·红网靖州站8月18日讯(分站记者 刘杰华 何嫘)8月17日,农历七月十四。靖州岩湾歌场内,人如潮,歌如海。这天,湘黔边界苗胞成群结队而来,簇拥成上百个“歌堂”。

  岩湾村小的孩子们也陆陆续续来了,来找他们的“贝丫丫”。

  丫丫,是靖州当地对长辈的亲切称呼。孩子们心心念念的“贝丫丫”,就是年过六旬的贝华。这位厅级干部2012年退休后来到岩湾村小,义务支教整整2年。2年里,孩子们和“贝丫丫”已经难舍难分。

  昨天,贝华回到了学校,到附近孩子家中走访。今天,没见着“贝丫丫”的孩子们特意赶到了场上。

  孩子们挤过人群,围拢到贝华身边,一句一句“贝丫丫”亲切地叫着。孩子们有的牵起贝华的手,有的很自然地就依偎了在贝华怀里。

  “贝丫丫,你吃饭了吗?”

  “贝丫丫,你今天不要走好不好?”

  ……

  贝华被孩子们包围着,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慈爱的笑容。

  “贝丫丫,送给你。”冯秋艳将一条项链递给贝华。这是今天在她在场上买的,她说“这是最漂亮的东西,要送给最喜欢的贝丫丫”。

  眼前离别的场景,又将贝华的思绪拉回到了2014年6月的一天。

  那天,是贝华结束支教、离开岩湾的日子。乡亲们和孩子们不停地把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贝华。茶油、蜂蜜、腊肉,还有两个布娃娃、三条手链和数不清的信和画,将贝华汽车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送行的队伍,前前后后有500多米长。孩子们簇拥在他身边,亦步亦趋,一刻不离。乡亲们在自家门口纷纷放起了拦路炮,希望贝华在岩湾多待一刻。

  从学校到官田路口,一公里,贝华和孩子们乡亲们走了足足一个小时。

  孩子们的依恋,乡亲们的深情,让贝华的心始终离不开岩湾。

  离开的这两年,贝华和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联系。每个星期,他都要和孩子们通电话,彼此诉说着思念。对靖州贫困学生的支助,贝华也未曾停止。

  离开的这两年,贝华回来了三次。

  第一次回来,是去年5月初。当时贝华得了重感冒,但他坚持按原计划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岩湾村小。

  见到贝华,孩子们高兴坏了,围着他迫不及待说起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听说岩湾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在学区得了四个第一名,贝华心里乐开了花。

  在学校的两天,孩子们上课贝华就到校园和村里走走。他不敢走远,总要赶在下课之前回到学校,尽量多陪陪孩子们。

  放学了,贝华就随着校车一个村一个村送孩子们回家。乡亲们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嘘寒问暖。而孩子们在中途下了车,却站在路边久久不肯离去。直到校车返回再次路过,和贝华招手说再见后,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而这次回来,贝华捐赠了300册《岩湾塾师记》。《岩湾塾师记》记录了贝华在靖州支教期间的教学实践、见闻经历,以及他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岩湾,关注农村,关心农村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是贝华出版书籍的心声,也是他的岩湾情、靖州情,更是浓浓的农村情。

  相关链接:

  贝华,1952年生,原籍浙江宁波。1968年从长沙市一中初中毕业,下放到怀化市靖州县成为插队知青。后来,贝华参军入伍,经历多岗位锻炼,担任了广东省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一职。2012年9月,为圆母亲未教过小学的夙愿,同时回报第二故乡,刚刚退休的贝华带着“支教梦”重回靖州,来到大堡子镇岩湾村小义务支教。贝华用两年的时间,多方筹措资金,悉心教育学生,将一所破旧不堪的村小建设成一座功能齐全、温馨亲切的现代化小学。两年间,贝华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记录了岩湾村小的变化和发展,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对农村教育的思考,并编辑成《岩湾塾师记》一书。为更好地报答第二故乡人民的深情厚谊,同时激发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热情,贝华老师决定向靖州县捐赠300本《岩湾塾师记》。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刘杰华 何嫘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特别推荐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黄忆钢报道集
  • 张艳阳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