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姑娘们载歌载舞,拉开了活动序幕。 刘杰华 摄
傩师赤脚沿刀梯登上莲台,手脚丝毫无损。 刘杰华 摄
游客被傩师踩过的锋利刀梯“吓傻”。 刘杰华 摄
傩师对着尖利的皂荚刺“施法”,口中念念有词。 刘杰华 摄
傩师滚过铺有尖利皂荚刺的刺床,安然无恙。 刘杰华 摄
傩师滚过的刺床铺有锋利的皂荚刺。 刘杰华 摄
傩师徒手将翻滚的油锅里的糍粑捞出。 刘杰华 摄
傩师展示在油锅里滚过的双手。 刘杰华 摄
一块烧得火红冒烟的铁犁放在地上,傩师准备赤脚踩上去。 刘杰华 摄
傩师赤脚踩上烧得火红的铁犁片,发出“吱吱”声音,脚却完好无损。 刘杰华 摄
观众觉得很神奇。 刘杰华 摄
靖州新闻网·红网靖州站8月18日讯 (分站记者 刘杰华 通讯员 ) 农历七月十五前夕,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文溪乡下堡村麻溪团苗寨,村民自办巫傩文化表演,村里几位“金盆新手”的傩师“重出江湖”,为众多游客展示惊险神奇的巫傩绝技,让人大饱眼福、尖叫连连。
巫傩绝技尽显神奇
24把锋利杀猪刀扎成刀梯,竖立在傩堂前面场地中央高搭的“莲台”两边,傩师赤脚沿刀梯登上莲台,手脚丝毫无损;几块烧得火红冒烟的铁犁放在地上,傩师赤脚踩上去,发出“吱吱”声音,脚却完好无损;数十枝皂角刺平铺与地面,形成2米左右的刺床,上方再铺一层薄薄的黑,傩师在此床翻滚,身体没有受伤的痕迹;一锅烧得翻滚的菜油,下方有燃烧柴火,傩师将籼米粉做成的糍粑放过锅中油炸(糯米做成的糍粑炸熟后会漂浮起来,而用籼米做的糍粑会一直沉在油锅底,更增加表演难度),随后徒手将油锅里的糍粑捞出,手掌都没被烫红;两个装满水的碗,保持一段距离,中间将一双筷子横卧在两个碗之间,傩师用大斧从筷子中间劈开,筷子应声断成两截,碗中的水一滴也没有洒落……
靖州县对巫傩文化颇有研究的李全义先生是本村人,他介绍说,当天表演的是傩术中的传统节目“上刀梯”、“踩火犁”、“滚刺床”、“抓油锅”,这是傩术表演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巫傩文化也有精华
“傩”是上古先民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形式。“傩戏已有3000年的历史,包括祭祖仪式在内的巫傩文化则有一万年的历史了。”李全义告诉记者,巫傩文化中有很多以民族艺术形式存在,它以傩师歌舞戏剧为载体,涵盖了人类发生、原始宗教、民族形成、民情民俗、文学艺术等诸方面的内容,其表现形式又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刻、剪纸之大成,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巫傩绝技面临失传
但令人担心的是,部分巫傩绝技面临失传。对此,李全义分析说,巫傩文化濒危是因为时代的进步。一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太信神,追随者少了;二是现代文明的冲击。巫傩既是一种祭祀活动,也带有一定的娱乐性。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了,从事巫傩的人自然就少了。三是传承人少了。本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黄始军说,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学巫傩,很多人出去打工,能吃苦练绝技的年轻人则更少。
巫傩绝技面临失传危险,也与其传授方式有关。“绝技一般都是父传子。”84岁的黄光梅是当晚第一个走上刀梯的女傩师,她颇为神秘地告诉记者,绝技一般只传给儿子,她是个例外。
“对包括巫傩绝技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我们将进行抢救性保护。”活动的另一个发起人,现在长沙市工作的黄祥友表示,将尽己所能挖掘和保护好家乡的巫傩文化遗产。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刘杰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