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成功的事情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的事情避免不了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尽管课改前方的道路怎么崎岖,我们坚信越是崎岖的道路,越是比平坦的道路更能绽放我们的精彩。
老师们“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今后的课改也许我会再经历走走停停,停停想想,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目标在前方,而我在路上。
照葫芦画瓢,碰得鼻青脸肿
班级小组建设就是模仿别人的建设模式——挑选导学员,培训导学员,把学生分组,建立课堂评价体系等等,搞得热火朝天,可是“照葫芦画瓢”的结果确是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话多了,学习成绩下了,家长怨声载道,真是费力不讨好。我也曾经彷徨,曾经动摇。但转念一想,当前课改的鼓声敲得震天响,如果不做课改,已经没有退路,而且小组建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火车头,如果没搞好小组建设,课改也就更没有出路。我也给自己下了一副安慰的药——失败乃成功之母嘛!
用实实在在,堵住小组建设漏洞
后来我在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中得到启示:何不深入学生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或许会发现症结究在哪里呢。于是我每堂课,寻找小组建设中的漏洞,并主动听听班上其他老师的上课情况。经过深入课堂实际,我发现:“捆绑前进” 式的小组管理机制中出了漏洞——即“本组优秀同学帮中等生,中等生帮后进生”学生为了组上得高分,或者在中等生帮扶后进生中,由于帮扶的人厌烦了,所以他们帮助同学是告诉被帮助同学的答案。于是这一机制为那些列在被帮助对象中的同学养成了极坏习惯——懒动脑提供了温床。学生不是主动去求知,而是被动地机械地接过知识。学生没有经过咀嚼、消化,吞进肚子里的东西又怎么能变成营养被吸收呢?这不就是笑话中的囫囵吞枣吗?
我与班上的科任教师商量,把“捆绑式前进”模式的要求中增加了这样的两条:
一是帮助的同学只能给被帮助的同学提示学习方法,不可讲问题答案,凡发现一次,扣完当天本组所有得分,如发现两次,帮助的同学不能评先进、这个组当月也不能评先进小组,并且由组长在全班检讨。
二是同学乐于助人,被帮助的同学,如果在严格的测试中成绩提高了,那么,平时帮助和被帮助的同学都可以加上较高的分数(可加10——20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风气也随着发生了改变。随即而来的是课堂学生实实在在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环节,也就是不再只是“热闹热闹”了,而是学生的思维火花的碰撞,是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探索,去领悟知识的真谛;交流不再是作秀,展示提升,不再是游离于真实之外的“风风火火”。
从而,课堂也就有了动态生成。
抓好双轨评价,就是为火车添加了“强力助推器”
课堂是师生双方借助一定媒介,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方对话,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平台。
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你真能干!”“你真会学习!”“你是一位特别优秀的聆听者” “你是未来的……”等等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评价,毫无疑问,这样的评价很受学生的欢迎,能激起他们的成功的体验和旺盛的求知欲,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今后良好的人格素质的形成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
但实践中仅仅有激励的评价是不健康的,没有纠错的评价同样是残缺的,好的就错方法,同样可以催人向上。譬如贵州德顺小学来我校搞联谊活动时,可能是学生看到了许多陌生的教师,也可能是接触了感兴趣的内容,有不少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见此情景,我只说了一句“我认为四年级的学生应该知道上课是该做什么了”。宽容地指出了问题,全场立刻鸦雀无声,良好的课堂秩序一直持续到最后。这样以来,课堂就是:一首首肯定激励和纠错鼓励的和鸣画。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习惯得以培养,健全人格得以历练,良好班风的已形成。
作者:吴显兰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