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甘官锡
王七官锡
从早年靖州县渠水河江东村民打捞出两块铭文官锡谈起,这两块官锡一直在收藏者家中多年,通过飞山文化中心粟堂远同志初鉴为唐代官锡,并为中晚唐大诗人王之涣与胆臣李甘之物,此发现是靖州县乃至我省、市的重大发现,对填补靖州县唐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靖州县及全省、市的旅游开发有着更大的吸引力,能提升文化旅游空间,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这两块官锡每块重约14斤,长24cm,宽15cm,厚4cm左右,一块正面刻有“富仁监锡十斤半炉之高专典李甘”官字,背面刻有“高官锡”。一块正面刻有“富仁监锡十斤半炉户工匠表专典蘇吴”,左下角落款“武”字,背面写有官“王七”。
一、这两块官锡为何是唐代的呢?
官锡乃唐时期稀有之物,只有上层官吏所有,属库锡,与库银相当,民间无力收藏,只用于官方使用,目前在全国仅发现三块,其中靖州就两块,官锡可能是唐盛集权发给官员的象征和证明。①从文字来看唐代的“富字”上面没有一点,“蘇字繁体一致”。②从唐代度量衡来看,唐代一斤相当现时的688克左右,当时的十斤就相当现时的十四斤。③官字“王七”左下角落有“武”字与唐武则天时代相合,王之涣又名“王七”,正属武则天时期出道。④“富仁监”专属唐岭南道管制。⑤“典”秦汉时期为管理少数民族事物的官职,唐时期可能沿用,那么高专典与表专典就有可能是高级管理少数民族官职和中级管理少数民族的官职。李甘、王七分别为高专典和表专典的官职。靖州正属少数民族集居地,与之相符。也许为军队的其他官职。⑥王之涣年轻时在京城天宝年与宰相、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说明几人的关系非常不一般,王昌龄曾贬为江南道黔城县尉,而郑昈做过叙州通判,此时王之涣做相邻岭南道封州表专典也合情理。⑦另一块署名李甘,史载为唐敬宗、唐文宗(公元823年)后时期高官,长庆末进士,太和中侍御史,因得罪宰相郑注被贬封州司马。
二、两块官锡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①对研究唐代南方州府属地,修改历朝记录不实有着重要证据,如唐代岭南道有着二十几个州,其中封州与梧州都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清晰记录,因后来的司马光在京城没有到岭南实地考录,把唐代封州与秦汉时期的封州一样看待,造成历朝和现时人都把唐代封州误指为封开县和封川县,而梧州一直以来有上千年的史录记载,唐代两州不过几十里地就设一州,根本就不合情理,与实际矛盾,李甘贬为封州司马,在靖州捞到李甘铭文官锡,有可能靖州唐代就是封州,它离岭南中心最近,与史书记载封州与全州、连州、桂州、永州相邻一片而合。②对研究中晚唐诗人与官吏及其经济文化有着重要价值。王之涣、李甘作为唐代中晚期著名边寨诗人与胆臣、名臣,他们仅留下佳作而没有史书详细记载,特别是李甘作朝庭侍御史连生卒年都没有记载,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唐官府对靖州或封州历史不利公开的一面、不予记录,可能遭黄巢起义军或民族起义军攻破而亡,这官锡掉入河中。二种是后唐至五代非常之乱,不留遗迹,无法考证。王之涣少年有才,结交甚广,周游山川,与唐代王昌龄、高适、岑参、孟浩然、宋之问、郑昈等等诗人官臣互赠诗甚多,而多少诗人名臣赞扬李甘之诗不少,因而两位唐代名人对研究唐诗、唐史以及政治经济有着极其重要意义。③弥补湖南靖州唐史空白,完善唐代靖州唐代历史。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封州秦为南海郡,汉为苍梧郡广信县地,梁于此置梁信郡属成州,当时,成州府可能管到封开县或封川县,州府在成州,唐朝后来把封州移到成州之地,因此,唐代封州可能不是与梧州相邻不过几十里的封开县(或封川县),而是启封称为羁糜州的成州,如今视为靖州地界。它是岭南以西最近的州府,这里是唐王朝新启封之地,因而叫它封州。同时因为五代时期这里非常之乱,这块地盘几易统治者,从成州到封州(唐)再到辰州,再至诚州(宋,说明这里统治者已忠于朝庭,言而有信,在成字前加了言旁为“诚州”)。后两字都与成州同音不同字。从封州到诚州可能有二种原因,其一是宋王朝在开封建都,都城也叫封州,因而不能用此名,其二是封州之地已归宋王朝所管,统治者忠于朝庭,在用以前成州同音之名,改为“诚州”。除以上研究价值外,还可以对唐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度量衡、金融、货币以及冶金等方面有重大的研究参考价值。
三、两块官锡见证两大名人,李甘与王之涣为何名之大?
①李甘乃唐晚时期不畏权势的敢于纳谏的忠臣,写有雄壮诗《九成宫》内容为“中原无鹿海无波,风辇挛旗出幸多。今日故宫归寂寞,太平功业在山河。”他敢于同掌军权李训,宰相郑注两个得势小人做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公元830年左右被贬封州司马,朝庭有多少人写诗赞扬李甘,连同朝为官的监察御史杜牧赠诗云“大和九年,训注极虓虎 。吾君不省觉,二凶日威武。喧喧已传言,明辰相登注,和鼎顾予去,我死有虑所,明日诏书下,滴斥南荒去”。诗人贾鸟诗在访长安李甘原居时,写有“原西居住静,门对曲江开,石缝衔枯草,翠微泉夜落,紫阁鸟时来,仍亿寻其岸,同行采蕨回。”李甘有可能思念长安的母亲河曲江,故把居住地封州(靖州)之河沅江之头改为渠江,音同字不同,因为道路曲折漫长,把曲字改为渠字之利向子言。②王七为何是王之涣,又为何这样出名?王之涣(688-742年)出生官宦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自幼聪颖好学,20岁能精研文章,才豪气盛,豪放不羁,常出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宴词》、《送别》等,特别是《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历代诗人之不及,为此,高适在西北边塞地区从军时在哥舒翰幕府对王之涣《凉州词》写了一首酬和之作。题为:“和王七玉门听吹笛。”即“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根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所载,这里的王七指的是王之涣,为此,唐代诗人写王七的有“孟浩然的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宋之问的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从以上诸文中可断王七就是王之涣。
四、两块官锡的发现可证实李甘和王之涣在靖州为官过,为何相隔几十年的两大名人遗物丢落到一起,他们的官锡标注高专典与表专典的官位到底为何职,其职位是否是从军之职?“蘇吴”之名到底是不是王之涣的艺术名或曾用名,王之涣才高望族为什么不参加科举,靖州藕团王姓与王之涣字派相同,是否有同源。李甘与王之涣是否是亲属后裔,因为王之涣之妻姓李,史有记载,李甘下落为什么“资治通鉴”没有记载,诸多历史疑存问题,在此有待研究考证。
总之,唐代两大名人与靖州有不解之缘,是湖南靖州的幸事,是大好事。为将来在靖州修建王之涣、李甘博物馆,再现唐代靖州盛况,再显唐朝边塞诗人高风傲骨、侠骨义胆,体现晚唐胆臣李甘与奸臣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复古与唐人故事,用诗呕歌体现诗人报国忧国情怀,增强历史名城知名度,为湖南旅游增添光彩。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粟堂远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