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再唱棑歌话渠江

 

  再唱棑歌话渠江

(粟多寿、李仁荣口述)

(李寿如收集整理)

  “托口进江大板滩,鸡笼阳岫过关难;

  跑马射箭桃花溶,烈火炼金是漠滨;

  流瀑乱石三尺浪,沙堆门口剪刀滩;

  大井小井象条冲,滑板山窝象条龙;

  两个土磊似猛虎,朗江叉里侃英雄……”

 

 《渠江棑歌》

  托口进江大板滩, 鸡笼阳岫过关难,

  跑马射箭桃花溶, 火炼真金在漠滨;

  流瀑乱石三尺浪, 沙堆门口剪刀滩,

  捡到铜钱穿线眼, 划不熟的上梁滩,

  大井小井象条冲, 滑板山窝像条龙,

  两个土垒似猛虎, 朗江叉里侃英雄,

  朗江上头普行洲, 枫木塘里慢慢游;

  落马洞头打一望, 望见青朗与木洲,

  木洲上来客寨塘, 要吃细鱼虾耙梁;

  止奔场上买小菜, 饱吃茶饭酿口塘,

  上止奔,下止奔, 都是一些出门人,

  三百篙头问一讯, 犁坪壕里要小心,

  王家洞,陡崖崖, 一篙一篙撑上来,

  妹几滩头唱支歌, 岩头妹妹笑呵呵,

  岩头场上买小菜, 高湧洞脚等对来,

  高湧洞上猫沙滩, 好女出在大菜湾,

  绣花岔里洗个澡, 连山妹妹都来闹,

  撑架岩脚烧把火, 烧得坛子出青烟,

  打破坛子是江口, 青水不渡白石滩,

  波蛳游海张公角, 懒龙吃水太阳塘,

  金滩银滩滩连滩, 蚂蟥过江窑底塘,

  鸡公吃水贯堡渡, 铁板架桥是板滩,

  仙人骑马马鞍洞, 神仙打鱼是网塘,

  网塘上来绹马墩, 鲤鱼盛籽是鱼滩,

  弯弯扭扭牛门角, 黑漆门路桐油岭,

  峰回路转水推磨, 花花绿绿观音滩,

  水酿塘头望靖州, 手把浮桥进东门。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渠江流域的船夫,排工们广泛传唱这首民歌。歌曲从渠江汇入沅水前最后的险滩托口大板滩唱起,顺江而上,一直唱到靖州县城的东门浮桥。歌词作者是谁已无从考证,也许是千百年来船夫、棑工、纤夫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将渠江主要的险滩,河湾、乡村按从下至上的顺序编成歌词,曲调则采用少数民族山歌的模式。当年渠江谋生的船夫、棑工、纤夫搏急流飙险滩,辛苦劳作之余,经常独唱或合唱这首歌曲。一方面是挑战命运苦中作乐,另一方面是通过唱歌记忆熟悉河道水路,做好迎战下一个险滩的准备。

  从歌曲中可以听出渠江船夫,棑工是如何团结互助,乐观从容,共克途艰的。棑歌词曲轻松自然,悠扬豪放,朗朗上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是渠江流域少数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曾在渠江河边长大,当过知青,后又成为渠江棑运工人的我,借助渠江跳出了“农门”,获得的第一笔薪金 ,即是来自渠江的馈赠,当然对渠江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永远忘不了生我养我的渠江!

  一、渠江水运

  在没有公路、铁路的时代,渠江是湘黔桂边境地区各族人民的交通要道和物质来源。当地出产的山货土产依靠渠江运出,又从沅水、长江流域大都市换回生产、生活必须用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通道、靖州、会同三县各年产木材7—10万立方米,三县木材的大部分及缓宁、城步、洪江、贵州黎平县木材的一部分依赖渠江运出。初步统计每年运量达30多万立方米,平均每天水运近千立方米。

  通道、靖州两县由于水运里程较长,熟练棑工缺少,为了确保木材生产任务按时完成,将各种木材锯成2-4米长的规格,采用江水自然流送方式运输木材,沿途棑工跟踪护送导流,俗称“木材赶羊”。

  两县分别在托口镇设立木材赶羊流送指挥部,用杉条木撬扎连接成长条大棑,将渠江水面拦住,俗称“关保”,使顺流而下的木材在“保”内停留,然后陆续扎棑,经沅水送交洪江贮木场。

  从1970年起,木材赶羊流送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每次流送约二万立方米。

  木材赶羊流送方法虽好,缓解了放棑劳力不足,熟验领工缺少的矛盾,争取了时间,节省了物料费用开支,但也存在很大风险。松元木、枕木沉没河底不少,途中优质杉木被盗现象时有发生,1974年春季甚至发生了因山洪暴发,导致系棑钢绳折断,保棑破裂,大量木材流失的情况。

  二、渠江水产

  每年春夏之交,长江、沅水的鱼类按照古老的迴游产卵线路,成群结队逆江而上,到活水源头渠江“生仔”产卵,繁衍后代。渠江多而常见的鱼种依次是哈鱼、短头、黄泥巴、金沙鲈、鳊鱼、青鱼、鲤鱼、草鱼、红翅鱼(羊牯跳)、鳜鱼、钟鱼(铁夹口)、棉花条(抢口)、鲶鱼、白鱼(翘口)、黄刺股、回尝、鸭胡子、鲫鱼、沟鱼、丁子棒、白鳝(鳗鱼)、油鱼、岩鲤、杉木刺、大眼鳊、苦鳊子、硬头股、泡鱼、红眼草、水底羊等。

  渠江还有众多的水陆两栖动物,出没于河岸、沙滩或水中。常见的有脚鱼、沙鳖、乌龟、水獭、鸳鸯、野鸭、鹭鹚、鳝鱼、大鲵(娃娃鱼)、蝾螈、青蛙、螃蟹等。笔者少年时曾经在浮桥上游猫屎岩附近见过金黄色的乌龟,在五老峰山脚的磨把滩捡过河蚌和江螺。

  靖州县的鹭鹚洞是鱼群洄游产卵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它位于狭长的骑步滩之尾,婆婆滩头的悬崖之下(水酿塘电站大坝上游约200米处)。自古以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到汛期数十只渔船在这里排队捕捞。约定每只船在洞口轮流张网捕捞一天,机遇好的可捕得数百斤的哈鱼、短头、黄泥巴、鳊鱼等洄游产卵鱼种,相当于平常数日甚至数十日的收获。

  大跃进时期,靖州县江东乡在老鸦溪城墙界地段建了一座水轮泵拦河坝,名叫新坝,初始每到汛期,迴游产卵鱼群在坝下跳跃不息,试图越坝,老百姓在坝下用网筛接取,收获颇丰,此地后称为鱼梁坝。

  秋季,渠水碧蓝,每当雨后初晴,旭日东升,在渠江及其支流的滩头,人们常见鱼群在滩头晒太阳“凉白”,鱼欢水跃、银光闪烁,青山绿水,相映生辉,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老人说,从前渠江鱼多,架好辣锅子(油锅)去钓鱼也不迟。渠江最好吃的鱼名叫“水底羊”,形似鲶鱼,嘴巴长在下颚,以沙虫、藻类为食,数量稀少。自古以来,它的售价就是其他好鱼价格的两倍。

  据说在渠江捕获得最大的鱼有90多斤,是佈放挎钓捕得,名叫湖萍钟,它以小鱼或动物尸体为食,老百姓俗称“铁甲口”。人们见到的大鱼有鱼船一般大,在会同洞头塘和靖州水酿塘有人目睹它的王者风范,它深居简出,偶露峥嵘,出现时前后左右有鱼群跟随,缓缓而行,大鱼鱼翅露出水面尺许,像皇帝出巡,好不威风!估计它的重量在500斤以上。

  笔者少年时,看见靖县浮桥下侧,成群的小鱼在江面游荡,等待路人丢弃食物,铁甲口、棉花条等肉食性大鱼不时向小鱼进行攻击抢食,惊得小鱼四散逃逸。常有人在棑上、沙滩边捡到鱼,即是鱼群遭到肉食性大鱼追击,慌不择路逃跑时,给路人留下的礼物。还常见妇女在码头或木棑上清洗鸡、鸭、肠肚时,引来许多鱼儿争食,此时随意向水中划一刀,就能砍死几条小鱼。稍不留神,漂洗的肠子就被大鱼咬去。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会同蓑衣塘电站和托口螺丝塘电站等大坝相继修建,阻挡了鱼类洄游产卵线路,加之人们滥捕滥捉和工业污染,使得渠江水产资源急剧减少,时至今日,鱼类数量不及从前百分之一。哈鱼、短头、黄泥巴、白鳝、油鱼、水底羊、水獭、岩鲤、湖萍钟、棉花条、铁甲口、娃娃鱼等水生动物已经绝迹,其他鱼类和两栖动物也风光不再、处境堪忧!

  呼吁政府和渔政部门加强渠江水资源的管理,严禁炸鱼、毒鱼、电鱼,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和生活垃圾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禁止汛期捕捞,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得以休养生息,重现昔日风采。

  附《渠江棑歌》、放棑图片

  图为作者(左)放棑递会经过会同流瀑滩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李寿如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