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抗美援朝片断回顾

  抗美援朝距今62年了,时年81岁的我,对当年参战的情景记忆犹新。与我同住光明井水团的七个青年,不是在当年战斗中阵亡,就是在转业回来工作期间因病陆续逝世。生前,除牺牲的战友外,一个个叮嘱我将他们在朝的战斗事迹写成回忆录,其目的以示后人。几年前,我想动笔写写,但苦于读书太少一直不敢动笔。随着年事已高且身体日渐衰弱,想完成这篇回忆录的意识愈来愈强烈。不写,对不起死去的战友;不写,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不写,对不起子孙后代。几番考虑后,我终于拿起笨拙的笔,拼上老命也要把这篇回忆录写好。

  (一)

  1950年,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一八团将靖县的残余土匪彻底消灭后,协助当地党组织建立了新政府。从此,铺口光明井水团的老百姓与全县人民一道过上了安宁温饱的日子。谁知,好景不长,就在全国人民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却发动了侵朝战争,严重威胁我们祖国的安全。毛主席、党中央在我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号召全国有志青年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生死存亡的战斗中去。井水团的适龄青年不甘落后,踊跃报名参军,共有7名青年应征入伍,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斗的最前线。

  这7名青年,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才16岁,平均年龄不到18岁。他们是:杨良福、杨良柏、杨良桂、杨良泽、杨传根、杨传来、杨贤安。我们这7个年轻人当年12月到新兵连后,同所有新兵一起集中学习一个月,中心议题全部围绕“为什么当兵”、“怎样当好一个兵”展开学习,展开讨论。在统一认识,提高觉悟的基础上,于次年(1951年)元月底分配到四一八团二营各连。从井水团参军分到四连的有杨良桂、杨良柏、杨传根;分到六连的有杨良福、杨良泽;分到机炮连的有杨传来;只有杨贤安一人安排在营部卫生所当卫生员。同年(1951年)2月整批新兵从靖县城步行出发,翻过雪峰山通过四天行军到达湘潭。为了掌握一般的作战要领,我们在湘潭军训一个月。训练内容:有射击、投弹、野外战术、班组(含个人)战术等。发给每人3发子弹打靶,发一枚手榴弹投实弹。完后,三月份从湘潭乘火 车到东北沈阳丹东,四月初,来到中朝边界鸭绿江。

  (二)

  那段时间,因公路、铁路桥都被敌机炸坏了,我们过鸭绿江走的是浮桥。到朝鲜我们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训川抢修飞机场。具体时间:四月中旬。从鸭绿江边到训川有600多公里,长途夜行军的劳动强度比在家上山砍柴挑担大得多。每人要携带一支步枪、100发子弹、4个手榴弹、1个背包(装有棉被、床单、换洗的衣裤、鞋祙等);1个水壶、1个袴包(装有日用品、牙膏、香肥皂、洗脸巾等);还要背一个星期吃的干粮,即:粮袋一根10斤米,炒面、炒米、压缩饼干6-7斤,铁锹、铁镐各一把,班内共用的菜盆、饭盆、洗脸盆各一个;有时还要帮炊事班背干菜(猪、牛肉罐头、黄豆、黄花菜、花生米)。负重少者60-70斤,多的达80-90斤。为了隐蔽和安全,行军都是夜晚。一晚最少行80多里,多则100来里,甚至到110多里。行军顺序由营部安排。走前走后轮流来。今天四连走前头,明天五连走前头,后天六连调前头,再后天机炮连调前头。一轮完后再从头轮换。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只有行过军的人才知其中奥妙。原因是走前头轻松些,走后面相对累人些,辛苦些。因为夜晚行军多是走小路,途中有不少溪沟、木桥、跳岩等。

    行走这些路段速度很慢,前面过溪、过桥、跨跳岩时后面的人等着停着,等后面的人过时前面的已去了很远。为了不掉队后面的人只得拼命往前追赶。一晚行军少则过两三道水沟、木桥和跳岩,多则三四道,甚至更多。后面的人所走的路程多是小跑。因此,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每到半夜过后2-3点时,是战士们最疲倦的时候。经常出现刚停下就有人撑着枪杆呼呼打盹的现象。为使这个战士不落伍掉队,后面的同志路过时就轻轻对他叫一声或拍下肩膀提醒:“你睡着了。”这个战士猛一惊如梦方醒,然后边搓眼睛边追赶队伍。

    为了抓紧时间赶路,吃饭多是安排在休息时间。饭是出发前每人用洋碗(实际是专用磁碗)盛一碗饭到半路吃。连续行军到6-7天时,不少人的脚板脚指打起了血泡。两个肩膀被背包磨得红肿酸痛,坐下休息就不想起来了。我们农村出来的背累了改为挑,挑累了,又改为揹。城里人因没挑过担子就吃亏多了,少数人休息后因站不起哭了起来。掉队的由营里组织的收营队负责搀扶慢慢走。为了使后面的人不迷路或走错道,营里专门安排人打路标。走右边,标打左边,走左边,标打右边。行过军的人一看就明白。

  行到宿营地天已快亮。根据连、排长指定的山脚、高墈、干水沟,每人挖个防空洞作为睡觉休息地点,等炊事班做好饭,吃了就睡觉。下午3-4点起来开会。晴天住在野外,雨天住进老百姓房子。利用借宿时间帮助老百姓打扫院子、劈柴、挑水,做群众工作,宣传志愿军中朝友谊政策。五点钟又准备出发。经过连续十多天的夜行军,我们终于到达训川一个松树林里,仅仅休息一天,就投入了修建飞机坪的艰巨工程。机场南面有座铁路桥,敌机为了破坏我们的铁路运输线,每过三、五天就来轰炸一次。

    修机场同样很辛苦。既要挖土方、填坑凼、打夯,还要运石头,挑水泥。拿挑水泥来说,力气大的一人挑两包,体力小的两人抬两包。每天断黑时就到工地干活,早晨麻麻亮搞伪装。方法是将高梁杆、玉米杆砍成尺把长一节一节的,并把它夹在绳子上作为掩蔽物盖在飞机场上面。第二个方法,是用一束束松树枝叶拴在绳子上,然后按第一个方法操作掩盖。绳子由各班自行准备。紧急突击一个月后,土石方工程基础完成,正当我们进入用水泥沙浆全面硬化时,目标被敌人发现了。这些狗日的急派出几十架飞机来轮翻轰炸。最多的一次达12架,这些飞机被我方守桥的战士用高射炮打下了几架。其它的飞机不断向飞机场投炸弹,计数500枚以上。这些炸弹中不少还是定时的,每天爆炸的约10几枚,要等全部爆炸完至少半个多月。上级安排有的排挖未爆炸的炸弹,由工兵将挖出的炸弹御下底火和定时器。组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将堆积如山的土快挖快装,其他人员负责挑运。我们排负责填炸弹坑。填时挖出松土,再打夯。一层一层的完成。这样突击了几天,还未完成任务,上级令我们上前线。后来,修飞机场工程转给了地方友军。听说不久,在他们努力下完成了扫尾工程并且投入使用。

  (三)

  五月下旬,我们连接受了第二个任务:上前线,跨过临津江到三八线的天德山右侧某高地修筑工事打阻击。具体任务是挖交通沟、战壕、修掩蔽部及个人射击掩蔽体等。在那里修筑工事长达3月之久,任务完成后把我们调到后方二线休整训练。不到20天,美帝国主义搞所谓“秋季工事”。即参加二次世界大战号称赫赫有名的王牌军——美骑一师和二十五师亲临朝鲜战场,大有一举歼灭中朝二军的嚣张气焰。面对来势汹汹的敌方“王牌”,部队首长紧急动员令我们火速重返前线。当时,我们正在挖一个住宿掩蔽部还未来得及加盖就急忙整装连夜出发了。过了临津江直插上埔坊阵地。那晚急行军40多公里,到达阵地还未天亮。连长把我们二排、三排安排在最前面。二排在左边,三排在右侧。二排左面山头由六连攻占。山顶有敌人,六连还未到半山腰就被发现了。由于敌人的机枪、手榴弹一顿乱打,六连战士几次都没冲上去。此时,天已快亮。敌人借助有利地形和精良武器死死把住山顶。杨良福就是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夜幕降临,六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重新调整组织兵力,既与敌军斗智,又与敌军斗勇。一阵激烈战斗后,终于夺回了制高点。

  白天,我方阵地不得安宁。不少挨敌人的炮击和飞机的轮番轰炸。某天下午(具体时间记不起了)两点多钟我们才吃早饭(实际那天只吃了一餐饭)。饭后我换黄组长站岗,这时四架敌机俯冲下来,第一架轰炸半山腰;第二架扫射战壕前;第三架直朝我的岗哨冲来,我见机不妙,本能往地下一蹲,弹头就从我的头顶落下掩体内爆炸。黄组长身负重伤,肚子炸烂,两条腿炸伤,副班长与我也受伤了。当时右腿只觉麻木,怎么移也动弹不得;第四架往山顶投了两颗汽油弹,浓浓的火焰将我方洞口封锁,上半个班的战士冲不出来。只听到洞中传出一阵紧似一阵的咳嗽声。

  营部刘参谋长协助我连作战指挥。天黑时正在连部掩体内研究作战方案。这时突然一发炮弹落在洞顶爆炸,幸好洞内只受震惊,无一人受伤。洞外却有三人惨遭不幸。副指导员身负重伤,与我一同参军的杨良柏和新厂一个姓唐的通讯员牺牲了。

  接下来一系列战斗,我们打得非常顽强,四连六连的勇士们连续攻占了几个山头夺回不少阵地,打倒后面,兵少不足时,营长把一些后勤人员,警卫员、通讯员、炊事员都补充到一线组织进攻。美军则依仗他们的飞机、大炮轮番对我方阵地轰炸。敌人的步兵在其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多次组织冲锋,一次又一次都被我军战士打下去。这一天战斗(具体日期记不清了)打得异常激烈。经过几个日日夜夜反复较量,我军不仅守住了阵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而且最终取得了上埔坊战斗胜利。美帝国主义在“三八”线发动的“秋季工事”被我四十七军彻底摧毁。美骑一师、二十五师两个所谓“王牌”军被我军打败后被迫转到日本休整补充兵员。战后我四连、六连被志愿军总部批准为集体创立一等功一次。并赠送四连“死打硬拼,歼敌致胜”的一面锦旗。有战斗,就会有牺牲。我方损失也不少,二营营长丰垫员同志光荣牺牲。教导员李海波、参谋长刘洪作负了重伤,四连连长牺牲,副指导员负重伤。

  (四)

  第三次任务。时间:1953年3月。上级命令我们二营四连,五连各组织,两个排的兵力向高旺里敌人阵地两个排偷袭,要求只要有一个排的敌人被消灭就撤回。两个连都在一点钟进入敌阵前的铁丝网外埋伏好,等待命令发起冲锋。为了取得作战的主动,我连头几天晚上就派人观察地形并悄悄地剪断铁丝。上级命令一下,我连迅速拆开铁丝网冲上敌阵占领交通沟,阻止敌人火力掩护。此时敌人哨兵发现,并向我们投手榴弹,把后面一个班的两个战士炸伤了。战友们瞪着为受伤战士复仇的双眼,用冲锋枪朝敌阵一顿猛扫,一枚枚手榴弹向敌人甩去。敌人在洞中懵里懵懂就报销了,剩下的还未从梦中醒来就当了俘虏。这次战斗前后仅花了几分钟就把一个排的敌人全部消灭。

  五连冲锋就不那么顺利了,我们这边打响后,他们还没有占领敌人的阵地。敌人展开火力太过密集,五连连续发起几次冲锋都没成功。上级命令我连火速支援。我连组织两个班的兵力从敌人的右后侧插过去。敌人腹背受击,五连抓住战机冲锋上去迅速把敌人消灭。这时,敌人的探照灯照得阵地如同白昼,炮弹打过不停。接着,他们的坦克、增援部队也赶过来了。见此,上级令我们撤出阵地。撤的过程中,我们想把被抓的七、八个鬼子俘虏押送回来,只见这几个俘虏兵坐在原地打赖不动,不仅抗拒配合,反而动脚逃跑。情急之下,为了不留后患,迫不得已把缴来无法带走的部分武器堆在一起,连同这几个美国兵用手榴弹一起炸毁。只带走一个李承晚兵回阵地。天快亮了,敌人的炮弹、轻重机枪封锁很厉害,我们的人还未到战壕边就被打死或打伤。一部分战士趴在山沟里的敌阵前就一整天,挨到天黑才抬着伤员和牺牲的战友回来。

  战后清点人数时,才知道我们连的损失全都是撤出阵地及增援五连时造成的。但这是战斗,战斗是残酷的,无情的。在战场上只能分敌我。在内部是不能分彼此的,因为我们都是志愿军,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抗美援朝的目的就是保家卫国嘛。

  附:井水团参加抗美援朝七名指战员的生平简介

  杨良福,男,1933年5月生,铺口乡光明村井水团人。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在四十七军一四O师四一八团二营六连。1951年10月在朝鲜上埔坊战头中光荣牺牲。追认为烈士,与六连全体指战员集体创立荣记一等功一次。

  杨良柏,男,1933年5月生,铺口乡光明村井水团人。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在四十七军一四O师四一八团二营四连任连部通讯员,1951年10月在朝鲜上埔坊战斗中光荣牺牲。追认为烈士。与四连全体指战员集体创立荣记一等功一次。

  杨良桂,男,1930年生,铺口乡光明村井水团人。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在四十七军一四O师四一八团二营四连,任连部文书。1951年10月在朝鲜上埔坊战斗中与四连全体指战员集体创立荣记一等功一次。1953年1月在凤火山阵地被敌机轰炸右背负重伤,到后防医院住院时锯掉右手并安上假肢,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1955年转业回到靖县,安排在新华书店工作,后调到铺口乡中心小学当教导主任。1959年病故。

  杨良泽,男,1934年5月生,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在四十七军一四O师四一八团二营六连二排,1951年10月在朝鲜上埔坊战斗中负伤住过院,病逝前身上仍留有子弹。1953年3月在高旺里作过战,并且还参加过伏击战,个人荣记三等功一次,与六连全体指战员集体创立荣记一等功一次。1954年9月从朝鲜西海岸回国驻扎湖南耒阳县,在部队历任班长、副排长、排长,连里副、正指导员,营副、正教导员,团副、政委等职。1980年转业到怀化市中方县任人大、政协副主任、副主席。1990年退休,2011年病故,终年78岁。

  杨传根,男,1932年2月生,铺口乡光明村井水团人。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在四十七军一四O师四一八团二营四连二排五班。1951年10月朝鲜上埔坊战斗中右腿负伤住过院,1953年3月参加高旺里战斗,个人荣记三等功一次,与四连全体指战员集体创立荣记一等功一次。1954年9月从朝鲜西海岸回国驻扎湖南耒阳县。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连副指导员、团后勤处助理员等职。1964年10月转业到靖州县农行,任办公室主任。调粮食局任办公室主任,调组织部审干办工作。1972年8月调民政组任组长。组改为局后任副局长,直到1986年3月退休时转正科级干部,现年81岁。

  杨传来,男,1932年4月生,铺口乡光明村井水团人,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在四十七军一四O师四一八团二营机炮连二排。1950年10月朝鲜上埔坊战斗中配合四连、六连作战,以后多次配合四连、五连、六连作过战。1954年9月从朝鲜西海岸回国驻扎湖南耒阳县。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连副、正指导员。1968年在长沙军分区管支左工作。后来调至湘西永顺县武装部政工科任营职干部,1979年转业到通道县财政局,任书记(正科),1985年病故,终年53岁。

  杨贤安,男,1934年3月生,铺口乡光明村井水团人。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在四十七军一四O师四一八团二营,任营部卫生员。1951年10月参加朝鲜上埔坊战斗。其职责主要是负责伤病员的包扎和转运到后方野战医院。以后四、五连每次战斗中的伤病员都由营部卫生所负责包扎和转运到后方野战医院治疗。杨贤安表现积极,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1954年9月从朝鲜西海岸回国驻扎湖南耒阳县,1957年转业怀化地区精神病院,任医生(当时医院设靖县)。后来医院迁往怀化市,1994年在怀化市医院病故,终年60岁。

  杨传根本人提供素材

  民政局石宪贵作文整理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杨传根 石宪贵(整理)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