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文化基因与时代使命激活公立医院思政工作

以文化基因与时代使命激活公立医院思政工作

公立医院是党领导的卫生健康战线的主力军,是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思想政治工作是公立医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拓展公立医院发展的强基固本工程和千秋大计。在医学教育“新医科”改革的浪潮中,面对技术理性膨胀与价值理性式微的困境,如何通过思政教育唤醒医者的“职业灵魂”,使其在救死扶伤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公立医院的思政工作转而成为一场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重构与生命伦理的觉醒运动。需要我们从哲学高度审视思政工作的本质,以文化基因的传承为根基,以时代使命的践行为导向,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思政教育生态系统。

一、文化觉醒:从“历史记忆”到“精神图腾”的转化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而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唤醒医者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在我国古代,传统医学不仅是一套诊疗技术体系,更是一部承载人文精神的生命哲学,体现在《黄帝内经》“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智慧中,在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的誓言里,在《千金要方》“苍生大医”里,等等。天人合一、仁和精诚……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医学伦理范式,并在与现代医学的对话中,贡献着东方智慧。我们不妨从历史的宝藏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设“医学史实景课”,让青年医生在名家大医的诊室旧址进行病例讨论,这种“历史在场性”教育,不仅解决了文化传承的断裂问题,更让医学生在与先辈的跨时空对话中,完成职业信仰的自我确认。常州一院的“5S体系”就是通过对标与叙事的融合,将抽象的道德准则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行为范式,通过口述历史项目“真儒记忆”,记录18位老专家的从医历程,将医德教育从“你应该”的规训转化为“我可以”的自觉模仿。这种文化内化机制,使得医学人文精神不再是外部的道德律令,而是内生的精神基因。

二、价值重构:在技术主义浪潮中重塑医学的“意义之网”

“治病救人”作为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治疗不仅仅是身体的,更是心灵的。现代医学的技术化倾向,使得部分医者陷入“见病不见人”的异化状态,犯下了“庸医治驼”的错误。思政教育需直面这一困境,构建“技术-伦理”的平衡框架,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终极目标。“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伦理不是创新的枷锁,而是“护航者”,只有通过制度、技术、文化的多维协同,才能实现科技“暖实力”的最大化释放。例如,娄底市妇幼保健院一方面坚守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质,通过惠民措施每年减免患者费用近百万元;另一方面创新“三范一树”工程,将医德考核与绩效分配深度绑定。这种制度设计,使“以患者为中心”从口号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准则,重构医疗行为的价值评价体系。

三、主体确定:从“教育客体”到“意义生产者”的跃迁

在效率至上的医疗体系中,思政教育常被简化为采用会议传达、文件学习等“快餐式”教育,往往忽视了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将复杂的价值观培育异化为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某三甲医院的调查显示,87%的医务人员认为传统思政课程“内容空洞,与临床实践无关”。以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作为哲学支撑,思政教育的目标不是灌输既定价值观,而是通过创设“选择情境”,把医务人员的思政教育从“改造对象”升华为“唤醒灵魂”的生命对话。作为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党委的领导下,创新性地在多学科会诊中增设伦理审查环节,要求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同步提交《伦理风险评估报告》,促使他们在技术决策中始终锚定“生命至上”的价值坐标。正如特鲁多医生墓志铭的现代诠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唯有当医者成为价值观的主动建构者,这句格言才能真正融入医疗实践的毛细血管。

四、时空延展:构建贯穿职业生涯的“精神生长链”

医学教育的终身性要求思政工作突破阶段性局限。《高校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家共识》提出的“三阶段育人体系”,将医德考核贯穿职业全程。例如,医院开发“医德成长档案”,记录医生参与公益诊疗、拒收红包等行为,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不可篡改,为职称晋升提供人文佐证。这种全周期追踪,使医德修养成为可持续的生命实践。例如,在手术室设置“人文关怀记录板”,要求团队在术前讨论中不仅分析病情,还需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系统,并将人文干预措施写入手术记录。这种将人文考量纳入医疗文书的标准重构,使思政教育从外部规约转化为医疗行为的本体要素。

五、全球视野与在地化实践:在文明对话中培育“中国医者”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个现代术语,但在中国古代,在全球化的早期语境下,中国思政教育已具备对话世界的胸襟和实践。例如,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将古代中医药学一并带入,逐渐形成了“汉方医学”。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中华礼制,船队在到达目的地后,会让稳婆为当地人传授接生经验,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促进中医妇产科医学。近代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指引下,党领导人民推进医改攻坚克难和全面建设健康中国。我们在推动公立医院思政教育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特别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腐化侵蚀,才能保证公立医院在市场经济大潮与文化激荡中,“本固任其枝叶动”。例如,将“一带一路”医疗援助案例纳入思政课程,组织青年医生研讨“跨国诊疗中的文化冲突与伦理抉择”,培养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在文明互鉴中塑造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医者形象。

六、结语

最高明的思政教育,是让医者在救治他人时,完成自我的精神涅槃。当诊疗技术日益高尖化,医学的人文属性愈发珍贵。公立医院的思政工作,本质上是一场化解技术异化的精神救赎。唯有将教育从“知识传递”升华为“生命对话”,从“制度约束”进化为“文化自觉”,才能培养出真正具备“父母心”的苍生大医。

作者:何松锦

职称:助理政工师

单位及职务: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 党政办副主任

来源:靖州融媒

编辑:李帮旭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特别推荐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黄忆钢报道集
  • 张艳阳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