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秦汉镡成——越之西瓯、汉之陆梁

  在今天中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南部、湖南南部、贵州南部及越南。从原始社会起就生活着越族,因为分布较广,面积大,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部落众多,所以历史上称这些时期的越族部落为百越。这些越族部落和南方的楚国、齐国靠的较近,在经济和文化上联系较早。《尚书·尧典》有尧“申命羲叔,宅南交”的记载。大戴《礼记·少间》有舜“南抚交趾”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经》则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训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上述记载真实性是否可信度有多大,但至今不易确定,然而有事实肯定。百越与中原地区的邻国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联系。夏商、周史籍记载的百越与中原王朝记录较多。如《夏本纪》记载九州之一的荆州贡物中不少即出自岭南。《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商初名臣伊尹令会岭南贡物的越人即有“柱国”、“产里”、“九菌”、“损子”等。西周王朝与百越的交往甚是频繁。《礼记》称南方曰蛮,雕体交趾,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交趾”之南有越尝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国以三象重泽,而献白难曰:“道路悠远,山川蛆深,音使不通,故重泽而朝。”在西周王朝中《周礼》记载,“七闽”、“八蛮”“九貉”就是百越中的闽越,荆蛮越和貉越等的涉及范围。

  春秋时期,百越与中原的联络更加密切,越人建立的雄国雄据东南,后到晚期,越王勾践参与大国争霸,“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不但雪会稽之耻,灭掉吴国,而且,北上齐鲁,一时让中原诸国刮目相看,到战国初期,长期与楚国结盟,在文化上受楚国文化影响,因而与楚国文化及其相似,又因它与楚国江汉平原最近,才与楚国发生密切的联系,但双方发生的冲突也很大。楚悼王时,得到吴起的变法,促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387年,吴起“南平百越”将岭南的许多地方纳入了楚国的势力范围。战国中期,越王无疆自认力量强大,可以与中原争雄,于是兴师伐齐,西伐楚,后来经过齐威王使者一番说服,越国放丢攻齐,全力向楚国进攻,但此时的越王自不量力与楚国实力相差甚远,“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越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长江,而越由楚国强占,造成东西南北分散而立,越王的诸侯族子们都纷纷自立为王,或为君国,沿江南沿海立侯国朝服于楚国,也就形成楚国对百越地区的影响,百越越来越大,加速了荆楚文化与百越文化的融合。

  越国被楚攻散后直到秦朝统一中国都没有形成一个能号令一致,幅圆个阔的越族。自立君主,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攻伐,因而对秦攻越时的力量自然就影响不大,然而越族之地有东南的瓯越也称东越,闽越,地处浙江、福建、江南一带,南越或貉越应在广西、广东岭南地区,岭南越族除瓯越,东越、闽越、南越、貉越外还有一个西瓯越族,应在岭南之上,地处岭南西端即武陵山以南,雪峰山脉以南的广西北部,湖南西南部,贵州东南部的夜郎国之东南部即湖南怀化西南,广西桂林西北,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侗(峒)民族发源地(聚居区)而湖南靖州四乡镡成就是西瓯族之中心后来也是汉代陆梁国之中心。

  一、西瓯族与今侗族之关系

  1、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以及岭南居住众多越族,因其支系繁多,故称“百越”,西瓯族是湘黔桂交界地区山岭之上秦代桂林郡、象郡北部的主要部族,以靖州四乡龙为中心向周围地区扩沿,分布于渠水流域、清水江流域、巫水流域、柳江流域、桂江流域、西江流域。西瓯族人主要生活在这六大水系之上,与今侗族居住地相吻合。由于西瓯族与楚国相邻,其文化体现与楚国文化相近,是一族比较先进的越族,通过靖州新厂斗篷坡考古遗址确定众多印文陶器和青铜器证实为新时器时代器物。西瓯族先进文化领地,它是中原文化与西瓯越族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铁证。

  西瓯族人是原始部落山野之人,是华夏人种的一大支系,他是最初从原始山林中进化而来的优秀人种,所以习惯于深山丛林,山野溶洞中穿行,与禽兽相处。人类从山林走出,生活到平原低陆,这是人类发展之规律。由于秦攻西瓯越之后,致使西瓯实际控地缩小,大部分之地被秦所统一。靖州镡成之地包括今之靖州黎平、锦屏、天柱、会同、洪江、通道、绥宁等。在汉初,西瓯还自称为王,那么西瓯领地就缩小到都柳江上游流域的西部榕江,从江、融安和黔东南地区。柳州地区、桂林地区、怀化南区、黔东南黎平,锦屏被秦统管,移民与之杂处,从而使秦军南下,继续平骆越。西欧族位置根据史记南越列传第五十三“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佛诛”秦朝灭亡后,赵佗就起兵攻占了桂林和象郡,以南越武王的名号自立,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宽赵佗对他的讨伐。赵佗攻取象郡和桂林郡是否全攻破呢?那么就从广州番禺往西沿河进攻就必须攻下珠江周围水系即桂林地区、柳州地区以及南宁地区和沿海地区,唯独只有越岭的镡成方向是否攻取。越城岭以北,大苗山,九万大山以北也是秦象郡所属,赵佗不一定有能力攻取,这里是汉高祖九年部分封给长沙王部下须毋侯的陆梁候之地,与陆梁地相靠的西瓯族也收复失地,乘机称王。南越国的中心在南海郡的广州番禺,那么西瓯在南越国的什么方向呢?根据史记南越列传第五十三论述,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祼国亦称王……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赵佗对汉使说东面闽越几千人众就称王,西边的西瓯、骆越这样赤身祼体目不知羞耻也称王。我只是为取乐,怎么敢向天王报告呢?这一论述清晰西瓯在南越国之西,又根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赢,南面称王,可见 “译吁宋”应是西瓯的国王,这里清晰论述西瓯在蛮夷中的西南部,西瓯族在中国南方,在南越西部、蛮夷南部称王,那么西瓯族就在西南夷与南越的结合部,也就是当今的湘、黔、桂交界处地区服岭之西。这一地区靖州镡成四乡是中心,也就是新厂、藕团一带,解放初期为中洞乡。

  二、侗民族与西瓯族在地理位置上相类似。秦汉时期侗族主要属黔中郡和桂林郡、象郡,汉代属武陵郡和郁林郡,魏晋南北朝时至隋代称为“五溪之地”,唐宋时期为“溪洞”。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则说:“峒僚者,岭表溪侗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拓浸广。”从而把侗,僚越几种称呼串连起来。因此据顾炎武论述,峒僚者就是山岭上和溪谷中的以及好深山洞穴的山民,古称山越。从中国几千年的少数民族分类而言,完全不同的语言其发源决不是一个民族部落,因而没有哪一个学者把侗、僚、越三者区分开来,其实根据侗族之民的生活地区、习俗,他应该是古之西瓯族的后裔,僚人是隋唐之后南迁的苗民,而今天的越族则是古之骆越即为今之壮族。壮语、侗语、苗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主要语种,是三种完全不同民族起源部落发源地。只有把它们正确区分开来,才能对西南少数民族发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千百年来人们把百越族混为一坛的观点得以辨清。镡成位于湘、黔、桂交界之地,既是西瓯族之中心,又是侗族之中心,根据汉音字的读法,今天的峒、洞、侗读(dòng),秦人对“瓯”族读(ǒu),为了区别其它越族,对西瓯族吃饭叫吸呕或乞藕(jìǒu),就“瓯”族因为在南越之西就叫西瓯族。

  三、镡成在秦前为西瓯中心。正因为这里是西瓯族人祖辈的发源地,山峒之民,因山洞纵横,有险可守,可防,又有粮盐物阜,大江、大河遥远,加上这里气候湿热,虫兽出没,山险路窄,不易攻取。从侗族分布就可推断出西瓯族的分布情况,回溯秦汉西瓯族应该是在沅水上游的南岭之上,由于秦皇的进攻才使得西瓯族向镡成西南撒退。如今在四乡河镡成的黎平、通道、榕江、三江、融水、龙胜等地是洞族为主的主要民族寄居地,侗族即为西瓯族推断论的根据无庸质疑。从靖州、黎平两县侗民族分布发展论镡成四乡的论述。

  族源:历史上对侗族曾有过多称谓,据史籍记载,秦称“黔仲蛮”、“西瓯族蛮”;汉称“武陵蛮”;三国称“仡”;隋称“南蛮”;唐称“僚”;宋音译称为“仡伶”,以后还称“仡佬”、“仡缆”、“仡倭”、“峒”、“洞僚”、“洞蛮”;明称“峒人”、“峒僚”、“峒苗”、“蛮僚”;清称“洞苗”、“生苗”,有的也称为“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确定为侗族。

  侗族并非“骆越”而是西瓯越族。在今之靖州、黎平县志中有一推论说侗族属古越“骆越”的一支。前面的古越是正确的,骆越是不正确的,该“骆越”的推论来自于《后汉书马援传》卷二四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在黎平境内早就有铜鼓出土,在“黎平府志中”载:“曹滴,古州渚洞,往掘地得之……洪州所一带多有、开泰县亦有其一”的因果得出马援的交趾善骑就在得铜鼓的结论,就是在黎平。

  交耻在黎平、靖州岭南一带是错误的。学术界公认:骆越古国的范围百越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其文化源头在中国。历史文献主要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及越南的红河三角洲一带,因而骆越不在云贵高原东南侧和湘黔桂交界地区。侗族东汉称侗僚据“民族词典”记载。侗僚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隋书·地理志》“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汉初通道、靖州、黎平、会同、黔阳为古镡成县,武陵郡镡成属二十五郡之一。宋代以前洞已成为侗族民族村寨和民族集团聚居行政区域,洞名,洞款就是侗民族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名词。在黎平县以洞为名的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平坝或者溪边较大的村寨,其余附近的高山小寨皆为所;二是治所所在地都系侗寨,没有汉族村寨,因而以洞引伸侗族,据黎平县志载今黎平以洞为名的村寨有101个自然寨。元代以后封建王朝不断加强这一地区统治,一些洞改为了土司、卫、所、屯(堡),但没有设置这些机构的村寨,仍然沿用以洞为名称之缘故。所以在靖州四乡龙也留下不少以洞为名的村寨,但相对黎平、从江、榕江少多了,这就是侗族在秦攻西瓯族时西移的结果,把大量的洞寨改为团寨的原因,秦皇略取陆梁地把西瓯洞寨改为团寨,驻守垦殖军团。至今,靖州侗族人口有6.7万人,占全县人口25.6%,黎平侗族人口22.87万人,占全县人口60%,成为黎平民族的绝大多数组成部分。故侗民族从镡成西移也就是西瓯族西移的结论所在,在秦代镡成为大秦所控后,移置大量汉人入镡成即周围与未逃的西瓯族杂居,设置大量的农垦团寨。西瓯越族即侗族只有西迁到榕江、从江部分黎平、广西北部建立西瓯郡王之地。总之,前秦西瓯越族(今之侗族)地区范围应是今天的湖南怀化市西南、黔东南州,黔南州、桂北的柳州市、桂林市的北部都柳江流域、桂江流域、沅水上游各支流等地区。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粟堂远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