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玉萍
我突发奇想,想在六年级上一节“自相矛盾”。
上课的钟声刚刚落地,人送绰号“四只眼”的我(学生私下称我为四只眼)夹着课本进了教室。
“起立!”班长用洪亮的嗓音喊道。
“老师好!”齐刷刷的声音。
“同学们好,请坐下!”我微笑着说。
看着台下的一双双稚嫩的脸和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我的心情异常的愉悦。“今天我们续说一个多年前的话题,话说那个楚国人为了卖出他的矛和盾,一会说他的矛锋利无比,没有什么刺不穿;一会说他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他的盾,有人说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试问。”在简单的总结课文后,我顿了顿,故意压低嗓音说,“如果那人真的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出现几种结果?说明了什么?”孩子们先是愣了愣,继而兴奋地讨论起来。有人说:“矛断了,说明他的矛不锋利。”有人说:“盾被刺穿了,说明他的盾不坚固。”还有人说:“矛戳到盾面上,打滑了,说明他的矛不锋利,盾很坚固。”我满意地看着一个个晃动着的脑袋,说:“嗯,大家……”“还有一种情况,老师!”我刚想夸赞几句,冷不防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话。我望过去,原来是我的得意门生学生甲。“还有哪种情况?”我面带微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学生甲站起来,自信满满地说:“矛被卡在盾里面,出不来,说明他的矛不锋利盾不坚固。”
我用欣赏的目光看着我的得意门生,赞许地说:“嗯,不错,想象力很丰富。同学们,那么这则寓言故事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我们说话不要前后矛盾。”“做事不能前后抵触。”“对的,那么,如果是你在卖矛和盾,你又会怎么吆喝呢?”“这个……老师,让我想想。”学生甲挠着头说。“好,大家都想想。”“如果是我在卖,我该怎么吆喝?”孩子们一个个皱起了眉头。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矛和盾本来就是相互抵触的,放在一起卖,没法吆喝!”“对,得分开卖。”“说得有道理。”我呵呵笑着说,“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哎,说什么说啊,摆在那,什么也不说,愿买的就买,不愿买的不强求,这就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照这样的态度,肯定卖不出去。得想办法啊。”“嘿嘿,你们真笨,得抓住客户的心理,现在的人可会精打细算了,可以促销啊。咳咳,都注意了,听我怎么吆喝。”一个胖小子挥舞着一双圆乎乎的手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我的宝贝物美价廉,不为赚钱,只为造福于你们。且买一送一,大家快来瞧一瞧,看一看……”“哼,俗,没新意,我鄙视你!看我的!”学生甲打断胖子的话,推了推眼镜,鄙夷地说。
学生甲大方走到讲台前,清了请喉咙,大声说:“各位看官,今日我有一批绝世珍宝,可曲可伸,刚柔相济,就看各位看官是不是和我的宝贝有缘,有缘者得之,它可助你杀敌无数,屡建奇功,为保家卫国立下赫赫战功;无缘者得之,它乃废铁一堆……”我微闭着双眼,摇晃着脑袋,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说:“此狗皮膏药卖得甚是天衣无缝,此方法新意独特,甚好!还有不同的法子吗?”台下一片寂静。我笑着说。“看来大家都彻底理解了自相矛盾的意思,今后无论做事还是说话,不可前后矛盾,以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切记切记!”“老师,我有问题。”学生甲露出一脸的迷茫说:“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又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我们中国人讲究凡事三思而后行……老师,您能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吗?”“对,老师,您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心一惊,背上冷汗涔涔直冒,脑子一阵嗡嗡作响。这意外的插曲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叮铃铃!”下课铃声骤然响起。毕竟在三尺讲台打拼多年,我在微笑着看着我的学生同时,脑子也在飞快地运转。大约一秒的功夫,心中已有了对策。我一脸深沉地说:“嗯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矛盾组成的,凡事有得必有失,切记切记!。”说完“淡定”而去。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张玉萍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