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读你》 文/阿鬼
——给司法局调解中心高建敏
从你那里出来
港田路边的莲花开了
好像满世界的人都在微笑
我从苏州的园林开始读你
读你的小桥流水,读你喜欢的所有植物
由内向外散发的清香
读你眉间掠过的风,也读你眼角飘逸的云
每读一次,故乡的槐花开了
稻花也香了。你成了我想象的草原
也是我对大海的记忆
读阿鬼诗集《季节的秘密》有感——
那天下班回家,雪儿递给我一本书,说是阿鬼寄过来的诗集,我接过一看:《季节的秘密》。
诗集挺厚,正文280多页,可见阿鬼用了不少心血!
初识阿鬼,还是几年前、她创办《左诗苑》诗歌杂志的时候,我和余音等几位朋友一起给她做编辑,一转眼,四五年就过去了。也是从那时起,慢慢走进了她的诗歌领地;
阿鬼的诗歌,以关注当今社会时事、关注底层生活居多;她在《一群人》里,对众多背井离乡、游离在城乡之间的打工一族的生活是这样写的:……多少年过去了,一张暂居证/是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唯一证据……
是的,没有暂居证,就不能证明他们的身份,不能证明他们是打工者,必须驱离或者按照身份证上的地址,返回故乡!
在城里人眼里、故乡、才是打工者们最好的归宿;
一座厂房,一个工地,一段飞跑的时光/他们不断的为城市整容/却无法彻底地翻新自己……
每天十几个小时,只能奉献给车间、工作台、建筑工地……电影、图书、欢声雷动的演唱会……从来与他们无缘;他们用双手、用青春,不断的创造着奇迹,拉动攀升的经济指标,城市的外表,一次又一次的被他们翻新;然而,不管他们怎么努力,始终摆脱不了打工者的卑微身份……
类似的诗歌不少,我只举一个实例;
一个跳字、一个落字,整首诗就那么活了;
我不说她诗歌的肌理,也不说她的诗歌是一个个怎样的建构,她的诗歌不需要刻意的去解构,人为的肢解成很多个版本,这里,我只说她的语感;
阿鬼也和我们众多的异乡人一样,远离故土,融入他乡的打工者,她有着普通人的底层生活,也许,她更偏 重于接近底层生活的人群;所以她的诗歌普通人都能看得懂、她的语感、可以直抵人心。
比如:《这是个富裕的城市》
某条路两旁,先前是庄稼
之后是荒地,再之后
成了现在的草坪。每年的地边上
总会长出一些玉米,大豆
这些不屈的植物。不等他们长高
就会被绿化工作者细心拔出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几大片土地仍没招来商,引来资
这是个富裕城市
农民种粮,他们种草
乡下人想融入城市、而城里人却又向往着乡村生活;当乡下人大块大块吃肉时,城里人却把青菜当成佳肴……呵呵,这应该是多大的反衬啊……
又如:《季节》
海棠花刚开,桃花便不见了
至今我弄不明白桃花来自何处
又去向哪里。我遇见她时
她正在为春天浓妆艳抹
而我依然用一些模糊的诗句
痛惜她的身世。此刻
不知她在安抚那些跳动的词语
抑或去赴一场空前的盛宴
只是在她转身的瞬间
春天便消散的无影无踪
这个桃花,也许就是季节里的桃花,也许又是装在阿鬼心里的某个人、一个好友……整首诗不矫揉、不做作,伤感与别离,是那么的自然而贴切,不露一点痕迹……
再如:
《致死,不愿》
一位忍受了半辈子病痛的老人
扶不起被风摇断身腰的小草
黑暗的角落安放着他的旧砂锅
竹躺椅。躺椅上的小棉垫
又多了几个洞。他颤巍巍的躺下
开不开口,空洞的牙床都露着微笑
他从不与人谈起关于公平,仇恨
不到冰天雪地,他都不肯
关上这扇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致死都不愿交出对人间的眷念
她的句子很痛,读过后往往会在心里产生一种痛感;她会在句子中留下适当的空间,供人们在空间里停留、遐想、思考、回味……
对于这首诗的标题,我认为不怎么契合,如果改为“眷念”,我想应该更合适些。只是建议,不妥之处,还望阿鬼别介意!
我没有写过诗评,也写不来诗评,仅仅只是读后的一点感觉,权当读后感吧,没来得及细读,匆匆而就,还有很多没有去认真体会;当然,如果真要说是诗评,那么我就写两句话:阿鬼在打蛇,一棍子下去了,刚好打在七寸上;
是的,阿鬼的那支笔,正在切时弊的要害……
写诗歌写成这样、夫复何求?窃以为:足够了,足够了!!!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吴会军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