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贺显久
春节将至,我回到家乡,也就是远近闻名的“靖州杨梅”发源地——坳上镇木洞村。这里,连绵起伏的群山栽满了杨梅树,平整宽敞的水泥马路进村入寨,政府重点建设的杨梅生态博物馆建设正如火如荼,沟渠的维修改造正不断推进,社会祥和进步的景象很令人感叹......
闲暇中,我漫不经心的独自爬上屋后叫顶盘田的杨梅山头,穿梭于叶枝繁茂的梅林,触摸着遍山梅林的葱茏,感受着那久违了的山林清香和静谧,惊异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环视中,突然,蜿蜒穿行于梅林山间的一条“古道”掠过我的眼前,那是一条我童年时放牛、打柴、摘野果时曾经留下许多梦想和记忆,宽约一米,并不断向远处盘旋延伸的“古道”。由于来往的行人较多,那时“古道”两旁虽然古树林立,但路面宽敞,路上花格状铺就的石块油光铮亮。听老人们说,“古道”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是这样,修建于明清时期还是更久远?也没人去深究。
我记得小时候,因汽车少,坳上、三锹、大堡子等地方的人到靖州县城,也是走这条“古道”,它从坳上镇木洞村毛坪头的姚石冲,经三个寨,穿互通坡,转四湾界,到艮山口的下乡,过三里坪,直到靖州县城,约四十里路程。那时这是一条比较繁忙的商贸交流驿道,每天都有人来往,路途岔路口还建有几处凉亭供行人歇息、乘凉和避雨,甚至常有一些善男信女去凉亭内“上红”和摆放祭品求平安、求子、求雨等,后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交通发达后,此“古道”才日渐荒废,很少有人走了,致使许多地方的路面和路上的一些凉亭也被损坏了,甚是可惜。这是否为行将消失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分支?它又曾经承载和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这些都有待有兴趣的专家学者的深入调研考证了。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贺显久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