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靖州:用好乡土教材 办好农味学校

  靖州新闻网·红网靖州站10月8日讯(通讯员 秦明 谢真燕) 沿着209国道,从靖州县横江桥中心小学到中学路段,泛黄的柑橘挂满树枝头,惹人喜爱,摘下尝上一片更是清甜可人。当中论个大、皮薄、汁甜又尤以横江桥中学教学楼后的柑橘园为甚。这是由该校师生共同栽种、轮流浇灌施肥培育出来的。

  农村的中学生怎么会种植柑桔呢?这是靖州县建立学农基地、深入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的一个缩影。该校校长杨思武说,这里曾经是学校的一块荒地,现在不仅变成了学校的20亩学农基地,也成了改善学生生活水平的“菜篮子”。

  近年来,靖州县将勤工俭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按照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种养”相结合的方式,改建、新建基地1075亩,帮助学校引进先进养殖、种植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实现了勤工助学,每年资助贫困学生426人,弥补了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推进了靖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开发校本教材:勤工俭学课程化

  靖州是山区县,全县境内盛产木材、药材和水果,以种植、养殖、加工为特色的地方经济发展迅速。栽培、种植、养殖业也相继成为该县农村学校勤工俭学的传统项目,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有经验。县教育局借此优势自主开发了认识身边蔬菜、栽培果树苗木、养殖生猪为主的劳技地方教材,在初中阶段开设《靖州县农村实用技术》课程,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走进开心农庄》课程。各学校也组织“土”专家设计了富有乡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校本教材,艮山口中学的《雕花蜜饯的制作》、大堡子中学的《茯苓加工》、三锹学校的《天麻的加工》、藕团中学的《灵芝的加工》等。

  为开好课程,靖州县教育局通过对原乡农校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发挥教师特长、教师技能培训、聘请专业人员的途径,为每所农村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农技课教师,同时建好一个达标劳技室和一个劳技成果展示室。该县县委、县政府今年投入3990余万元建设8所合格学校,到年底,全县将全面完成合格学校建设任务,建成劳动技术教育教室31间,劳技室31个,成果展览室29个,确保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均有上劳技教育课的教室和劳技成果的展览室。

  “我们学校每周有1课时的劳动技术教育课和1节劳动实践课。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劳动技术教育专题讲座和劳技课开放日活动。”横江桥中学教导主任冯显慧说。靖州县从小学3年级至初中9年级,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劳技课。劳技教材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体,每一课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仔细观察,然后提出问题,最后再通过观察、查资料、请专家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目前,全县劳技课开课率100%,小学、初中毕业生劳技课合格率95%以上,实现了开展学生劳技教育和校外实践活动“教、学、做”三统一。

  太阳坪中学设立了多个活动小组,开发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剪纸、种植、木工、雕花蜜饯、刺绣、花卉等6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采取“菜单式”教学,由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选择,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自发组成多个劳动小组。秋收时节,组织学生参观田野、认识各种粮食作物、参加田间丰收劳动等活动,感受农民热情而质朴的生活,激发了学习参与劳的兴趣;农忙时节,孩子们在基地学习挖地,进行大蒜的种植、移植,了解大蒜、胡萝卜、扁豆等蔬菜的生长过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的不再是单调、呆板的条条框框,而是有机形成系统的知识。

  有些学校劳技成果展示室里开辟了“农物风情”宣传栏,展出了玉米、花生、红薯、马铃薯、大豆等各种农作物的实物、图片和介绍,创意角里摆放着学生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这些环境的创设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农情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为了与校本课程开发配套,靖州县于2000年启动绿色证书教育实践活动,对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初中毕业证》和体现劳动技能的《绿色证书》,使农村普通初中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目前,靖州县建成绿色学校18所,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培养了3000余名乡土人才,发放了近万本绿色证书。

  荒山变“菜蓝子”:自给自足

  绿油油的小白菜,紫茵茵的茄子,或紫或绿的扁豆,还有豇豆、萝卜、包菜、白菜……这些原本在大棚里种植的蔬菜,现在都可以在靖州县新厂中心小学的“劳动实践蔬菜基地”里看到。“这是我们利用学校空余荒地建设的学农基地。”校长黄立坤说,学校蔬菜基地采用人畜粪便施肥种植,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天然食品,为学生提供了新鲜营养的放心菜。

  新厂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目前在校学生746人,该校的“劳动实践蔬菜基地”以前是一块荒地,无人看管。2013年靖州县启动了基地扩建升级体质行动,学校争取资金20万元对教学楼后的空地进行规划整理,建成菜园,成为学生营养午餐的食材提供点。蔬菜基地由学校劳技教师杨琼管理,专门负责指导学生种植蔬菜。杨老师介绍,现在学校的景象与过去完全不同了!学校背靠山坡,山坡上垒出块块畦地,除了操场外几乎所有适合种植的地方都种上了绿油油的蔬菜,校园内的23亩蔬菜基地每年就能为食堂提供近6000公斤新鲜蔬菜,真正做到了季季产蔬菜、天天吃鲜菜,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食谱,极大地改善了学生营养不均衡的状况。这与过去“夏天吃酸菜,冬天食冷菜”的历史相比,真是大变样了。

  靖州县于2012年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3年开始全面启动食堂供餐模式。像新厂中心小学这样利用空地打造营养餐“专属”菜园的学校有12所。

  “学校下这么大力气搞‘菜篮子工程’,是现实逼出来的!”学校蔬菜副食无法自给、就餐条件差,一度造成师生流失。新厂中心小学校长黄立坤对当年农村学校办学的艰辛记忆犹新。

  近来年,靖州县针对农村寄宿生吃菜难、就餐条件差等难题,把工作重点从保障学校正常运转放到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上来。2013年,靖州县财政投资20万元建立了新厂中心小学劳动实习基地,基地共有菜地23亩,苗木10亩。菜地安装了灌溉系统,时令蔬菜供应基本做到自给自足、自产自销。今年又投入20万元改造了横江桥中学学农基地,利用校内20亩空地建设果园和菜园,其中果园19亩,菜园约1亩,每年能产1—2万斤水果和近千斤新鲜蔬菜,丰富了学生的餐桌营养。

  目前,全县已有23所学校建有160亩蔬菜基地,今年春季至今,全县23个蔬菜基地已为学生食堂提供5.5万千斤蔬菜,有17.3%实现蔬菜完全自给,72.8%基本自给。

  闲置校舍改养猪场:变废为宝

  膘肥体壮的猪在猪圈里撒欢,猪圈旁边的菜地里,嫩绿的青菜长势喜人。每块菜地前都插着牌子,标明是哪个班的实践基地。“我们希望通过养猪种菜,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改善食堂伙食,让学生吃饱吃好。”寨牙学校校长杨方元说,“学校食堂每天产生的菜叶、泔水、剩菜剩饭扔掉了可惜,卖了不值钱。现在把这些剩饭剩菜做成猪饲料用来养猪,既解决了垃圾处理难题,又可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

  近年来,随着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城镇化过程不断加快及中小学布局调整,靖州县2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利用闲置的土地和校舍资源,建设生态养殖场,已有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成了小型生猪养殖场。

  为了加强对基地的规划、建设、生产等常规工作的指导,基地实施局领导及机关股室挂钩基地制度,指导学校养殖生猪开展勤工俭学。同时,靖州县还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学校发展种养工,对工作积极、成效显著、规模较大的基地给予5—20万元的补助金。近三年来,全县共发放奖励补助金80万,提高了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部分学校的学农基地已产生了效益,多数学校实现了蔬菜自给自足,定期为学生免费提供肉食。

  “我们的学农基地不仅是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还是帮困助学的公益项目。”该县教育局勤管站负责人姚希明说,各个学校基地每天向食堂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果蔬,再将学生的剩饭剩菜带回来喂猪,猪粪用来种菜,形成了一条勤工助学的循环链。

  新厂中心小学采取“学校出钱、责任到人、风险同担、效益共享”的管理模式,通过循环养殖(学校存栏12头,每周宰杀两头后又购进两头),保证学校食堂每星期有猪杀,学生天天可以吃到放心猪肉。据统计,到2014年6月,该校共出栏40头猪,存栏10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万多元,不仅保证了学生食堂新鲜猪肉的供应,每年还能资助贫困学生百余人次,减轻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寨牙学校通过发展“小猪场”,实现了对全校302名学生每人每顿饭补贴1元钱。学校食堂除早餐和免费午餐外,每餐5元的成本只向学生收取4元钱。

  现在,靖州由最初的7所试点农村中学扩大至全县所有农村学校,改扩建基地23个,面积1075亩,与当地科技示范户、种(养、加工)专业户建立了近100个联系点,大部分农村学校建立了初步的劳动基地和学生实践基地。“到2017年,力争勤工俭学种养基地达27个,30%以上创建成省、市示范性学生基地。全面改善学生的伙食,有效解决贫困寄宿学生的困难,从‘养猪、种菜、办食堂’发展到‘办好一个食堂,资助一批困难学生’。”靖州县教育局局长吴玉乾表示,勤工俭学的开展,对改善靖州办学条件、提高贫困学生的在校生活水平和缓解当前教育经费不足将起到积极作用。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秦明 谢真燕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