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浅谈靖州苗族歌鼟中的童谣

  靖州苗族歌鼟是苗族民歌中多声部合唱歌曲的统称,主要流传在靖州县“锹里” 地区(今三锹乡、藕团乡、平茶镇、新厂镇、大堡子镇及周边苗区)一带。苗族歌鼟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是东方无人指挥多声部演唱形式的代表作,是中国原生态民歌的活化石,被贺绿汀、白诚仁等誉为“民歌奇葩”、“天籁之音”。

  苗族歌鼟的歌唱语言既不用纯苗语演唱,也不用纯汉语或侗语演唱,而是采用苗语汉化的语言形式,当地称这种地方汉话为“酸话”。现在除了饭歌调、童谣歌调等个别曲调采用纯苗语演唱外,其它苗族歌鼟都用“酸话”进行演唱,这在其它民族中非常罕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靖州苗族歌鼟分为多声部歌鼟和单声部歌鼟两种类型。按其旋律、演唱方式及民族习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鼟歌调、三音歌调等多种歌调,均属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歌调。单声部歌鼟包括当地流传的白话歌调、四句歌调、童谣歌调和哭嫁歌调等几种。其它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在不同场所有不同的歌词而旋律不变,靖州苗族歌鼟却在词曲、旋律诸方面有突破,呈现鲜明的独特性。苗族歌鼟大多为四声部合唱歌调,其曲体结构都是一人“讲歌” ,一人“领歌” ,众人“和歌。歌曲的四个声部每个声部概念十分明确。即:“讲歌”为低音、“领歌”为中音、“和歌”两个声部为次高音、高音。即便是歌唱的进行中几个声部同唱相同旋律,也是作为几个声部来看待和处理的。

  那么,苗族歌鼟中的童谣调有什么特点呢?在以往有关苗族歌鼟的学术刊物上没有详细的记载,以下是笔者向多位民间老歌师请教后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苗族民间文学因其口头文学相当发达,神话传说、故事寓言、酒歌茶歌、礼词款词、巫词款词、祭词、谚语、童谣之多,在其所有苗族不同支系部落中算得上是最为丰富的之一。苗族童谣通过民间口口相传,是苗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谣围绕儿童启蒙、教育、娱乐主题,涵盖了苗族的苦难历史、生产生活、健康乐观生活态度等内容,童谣形式多样,知识性、趣味性浓厚,朗朗上口,深受群众喜爱。

  靖州苗族歌鼟中的童谣由四句相等或不等字数的歌词构成,基本上是吟唱的形式。童谣原来和四句歌调一样都是单声部歌曲,发展到现在,很多民间歌师都把童谣和四句歌调改编成了二声部。因为童谣与四句歌调很相近,只是个别歌词有不同。所以现在很多童谣除用苗语演唱外,有的也采用酸话来吟唱。它的旋律线条十分明朗,全曲一般只有四个音。使用大量的切分音和平稳的八分音节奏。在儿童齐声吟唱的同时奇妙的产生了非常协和的三度、四度和声音程,连西洋音乐中少用的大二度也运用得相当自如,特色鲜明。童谣欢快流畅,幽默风趣,适合在喜庆的场合演唱。

  以下是笔者记谱整理:

  例1、《读书歌》:

  读书郞,每日读书上学堂。读书数你成绩好,上京去考状元郞。

  酸话译为:透需郞,摆衣透需向学党。透需算你文章好,向京克考状元郞。

  

 

  在本歌中,出现了很多协和的三度、五度及西方音乐中禁忌的大二度,听起来别有韵味。

  例2、《杨梅歌》:杨梅杨,生在路边逗人尝。人人过路吃一颗,十人吃了九

  思量。

  

 

  本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大小三度、纯四度和大小二度音程及切分节奏。

  例3、《采抛歌》:茶油抛,生在树立头高又高。他是手长就得吃,郞是手短就得看。 (注释:“抛”指春季时油茶树上结出的空心果,可生食;“郞”是指我的意思。)

  

 

  例4、《放牛歌》:月亮圆①,每天放牛上云盘②。如果大人不准我吃饭,我就不准牛吃草。如果大人不准我喝酒,我就不准牛喝水。 (注释:①形容清晨去放牛傍晚才回来;②指山锹乡境内的一座山。)

  苗语翻译:累累团,雷雷丈了计银盘。阿爸咪niong 伊弄改,伊秀咪 niong 了弄酿。阿爸咪 niong伊候脚,伊秀咪niong了候呕。

  

 

  例5《老表歌》:老表老,老表老,老表家里好个郞。又好人才又好话,姣是得见好思量。

  苗语翻译:达摩达,达摩达,达摩亮斤务达拉。务达拉细务达拉,又务拿久又务西,好蒙美办楼拿哇细楼拿哇。

  

 

  再如《过路歌》:金鸡①过界尾巴长,你良②过路不喊郞③。你良过路不喊我,喊我一声也无妨。 (注释:①指山中野生锦鸡。②指年轻的姑娘。③指年轻的后生。)

  众多的靖州苗族歌鼟童谣浩如烟海,不胜枚举,但我们也可从以上几例中看出靖州苗族童谣的一些鲜明特色。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苗族歌鼟及苗族童谣都能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目前,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众多苗民走出大山,在外求学、工作、生活,苗族歌鼟的传承面临空前压力,会讲苗语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已经很少会唱苗族歌鼟,基本不唱童谣了,可以说苗族歌鼟与苗族童谣正处于濒临灭绝状态。当前,靖州县的旅游开发工作正在火热进行,如地笋苗寨已逐渐走出深闺为人识,该村的苗族歌鼟表演激起八方来客对苗族歌鼟的探究欲望。笔者借此呼吁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靖州苗族歌鼟的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中,在保护传承歌鼟中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旅游开发事业反过来促进苗族歌鼟的传承发展,使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奇葩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吴顺全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