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巷人——
难忘的水上生活
宪贵、昌达、宏焕
旧时,杨家巷人的水上生活丰富多彩。主要通过撑船、划棑、捕鱼来体现。这三种劳动方式从头至尾充满辛劳、拼搏、智慧和惊险。从生活上来看,酸、甜、苦、辣、咸、涩、麻味味都有;以精神感受形容,喜、怒、忧、思、悲、恐、惊样样齐全。二者综合,构成了红、黄、蓝、绿、青、橙、紫七彩人生。下面采用回忆手法一一展现。
镜头一:
渠 江 货 运
船,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撑船,用篙钻抵住河底使船行进。当然使船行进的工具还有上半圆柱型,下半扁平略宽木制的桨。船有两种类型:帆船和轮船。轮船只适合在海洋、湖泊和大的江河行驶。帆船呢,多是在江河行驶。帆船又分两种,一种货船,一种渔船。我这里着重讲货船。
解放初期,靖州陆路交通仍然比较落后,许多货物靠河运。如水果、药材、兽皮、粮食、油脂等物质要通过木船运往洪江。回来时也不放空,同样靠木船将白糖、食盐、布匹、煤油、煤炭等商品运回,至于食盐还要通过木船上运通道、广西、洪州等地。靖州成了名符其实的物质转运站。那时码头水深船多,商贾云集,百帆竞发,相当热闹。靖州的手工业十分发达,如造纸、纸业作坊、制伞、粮食加工、编织篾货、制造家俱、做皮货、刺绣的成品也要靠木船运出。其原料自然靠木船运进,这种装运物质的船叫货船。当时这种船长3丈8尺,宽4尺左右,也叫驳船。这是根据渠水江小滩多,水涌石繁,弯弯曲曲的水势而制作的。这种船下水两吨半,上水一吨半。造船地点多半在江东浮桥边。撑船的人几乎全是生长在大河边上的人。这些人胆大心细,水性极好,体力上乘,技术过硬。那时渠江弯多、滩多、怪石也多。为了使撑船人熟记沿江地形地貌,古人将弯、滩、石取上形象有趣的名字,每个名字的来历几乎都有典故,古人考虑周全还将这些名字编成路头歌。如“三百篙头问一讯,黎平壕里要小心,王家洞,陡屹屹,一篙一篙撑上来”等。通过韵味十足的歌谣指点,引起船工们的注意,闯过一滩后,又为迎战下一个滩做准备。
撑篙划桨手法很多。划桨有:正划、倒划、勒倒、挖倒;使篙有撑、抠、挨、撇等。撑船有许多高手,如杨家巷的胡世福,人长得又高又大,同时力气也足,从小在水里滚打,游起泳来像白鳝似的飘来飘去灵活快速。每到险滩陡坎,他那三篙名曰“画眉跳间”不仅动作惊险,而且姿势漂亮(指撑后艄)。上滩时撑艄人不仅要眼观四方,与前面撑船人配合协调,而且还离不开“画眉跳间”这种技术的操作。如上渔滩的鹅翅膀,马鞍洞的狗槽里就是典型事例。船头一出溶口,前面撑的人正好抽了篙子,要跑上鳌头撑第二篙,而后面的人背篙也快送完。此时掌艄人决不能松篙,否则,船有马上退下去甚至惹祸的危险。所谓“画眉跳间”就是在一个背篙放完之后,不抽篙子,借篙子的反作用力跃身向前数步,脚一缩接着猛地蹬“围挡板”再一个背篙下去,船一傲就上去了。这种技术的使用,虽然撑过船的人都会一二,但撑得如此有力和非常漂亮的人为数不多。许多与胡世福打伙撑过船的人都佩服他这一手。碰到滩长滩险两个人的力量有限时,撑船的人会互相帮助集体行动。其目的有两点:一是好“递会”。“递会”就是集中力量先撑一只船。撑的撑,划的划,推的推,拉的拉(拉纤),人多力量大,一会儿功夫船就上去了。将船停到潭(塘)里,并把它栓在靠河边的树上,然后再撑第二只,第三只,直到所有来的船全部上完滩为止。二是遇到危险好照应。如装石灰,遇船漏水石灰会起火,水是绝对不能泼的,泼了不仅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助纣为虐。办法有一个,只能用桐油灭火。人手多,一下子就扑灭了。
撑船运货一般是白天,碰到特殊情况晚上也行船。如遇到年关来了或家有急事时,就必须打破常规了。内行的人都知道,撑船划棑关键是靠记“号岩”,谁的“号岩”记得多,谁就事故发生少。较之划棑,撑船的人除记“号岩”外,还要具备“认山定航”,“听水响”的特殊本领。漆黑的夜晚行船看不见“号岩”,抬头看前方总还有一丝亮光。对山的大致形状,座落位子多多少少还能看到一点点,加之对水声大小的分辩,这就为如何行船做到心中有数了。一九六三年,“苦日子”才过不久,粮油困难,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私下贩卖粮油视为投机倒把。为了生存,个别人也冒险为之。时值腊月,年关迫近,许多人家为过年粮油而发愁。舒宏焕的岳叔因运货撑船来到通道,正准备返靖回家过年。这时来了一个人,要搭他的船回靖,顺便还想带几十斤茶油。彼此都是熟人,怎能借故推辞。来人也知道宏焕的岳叔忠厚老实,想必不会走漏风声,亦可逃脱沿路检查,更为放心的是他划船的技术过硬。晚上麻风细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船到檀木湾“鬼抓痒”僻静处,那人带着茶油像做贼样急忙上船。宏焕岳叔生怕来人后面跟着“尾巴”,立马向岸边猛撑几篙,船像箭样驶入江心。船到江口时,宏焕岳叔回头观察后面见无动静,一颗悬着的心才得以平静。一路上月黑风高,每过险滩,船行如箭,惊涛骇浪咆哮着拍打船身,座船人头冒冷汗,心脏紧缩,生怕船惹祸,紧张极了。经历十来个小时,行程数十里,船到金滩,安 然无恙。那人自认为这晚乘船是一生中的奇迹,对宏焕岳叔的胆量和撑船技术赞叹不已。
旧时,佛教盛行,船上也有许多忌诲。其中许多规定掺杂不少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的内容。上船必须洗脚,决不能穿起鞋子上船,以免弄脏船板。妇女上船不要踩扁脑壳(船头第一块厚厚的横木板)。人坐船上不要把脚吊在水里,筷子要叫“篙子”,抹桌布要叫“展布”。说话要忌“打”字。凡逢要用“打”字的,就用别的字代替。如打酒,要说讨酒,打架,要说挄架,打蛇,要说制蛇,打凼,要说挖凼。没有米,没有油,要说米满了,油满了。以此类推,完了就是满了。啊!还有船上互问,不要问人家得多少鱼,要问人家生意好不好等等,等等,不以而足。遇到逢年过节时,船工们还要到江东杨公庙敬杨公菩萨。其目的,祈祷神灵保行船平安。
镜头二:
划 棑 掠 影
何谓划棑?划棑就是用杉条木与竹篾做成似桨的棹,以拨水方式将杉木、松木、毛(楠)竹编成的筏子推向前进。
水是船和棑的载体。能够撑船的地方,可以顺水划棑;不同的是能够划棑的地方,不论顺水逆水都能撑船。撑船划棑有如一对孪生兄弟,亲密无间,形影不离。故此,前面写了撑船,下面讲讲划棑。
(一)
靖州山峦重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很适合林木的生长。直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山上的樟、梓、楠、椆、榉等名贵木材比比皆是;抱大的参天杉树和需几人围的松树漫山遍野,举目可见。木材蓄积量仅次于会同,在整个湖南棑行第二。那时的靖州交通闭塞,要把丰富的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流通的主要渠道靠渠水。即通过渠江将木材运往洪江,然后再通过洪江销往全国各地。“划棑”这个工种,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划棑具体始于何时,笔者阅历有限不得而知。总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吧。
有木材,就有木材商,有木材商,就必然有划棑的。与撑船一样,做“划棑”这种事的人多是生长在渠水两岸胆大心细,体力上乘,水性极好,技术过硬的中青年。老板付棑工的报酬是记“钱码子”,即多少码子多少钱,发货(棑)地点在大码头,交货地点在洪江,通过验收后结账付款。解放后,成立了棑筏工会,大部份棑工由单干变成了国家职工。参加了单位的划棑工人领棑划多到水酿塘木材(也叫靖城站)站登记。发棑的地点在水酿塘或大码头。当然也有到通道县溪领棑划的工人(指单干个体)。这些人的报酬是统包,即一个棑多少钱。交货地点仍然是洪江。
从靖城出棑运至洪江,来去一转顺风顺水十来天。碰到枯水或惹祸也有要划个把月的。为了方便住宿和吃饭,棑工们创造了“棚子”。这种低矮窄小的“棚子”就是他们临时的“家”。制作“棚子”的材料是寸板和竹篾。棚子的大小是根据住人的多少而定的。大的棚子可住十来个人,小的只住4-6人。“棚子”内空分上下两层,上层略矮,下层略高。上层放被单衣裤,以防大浪冲湿。下层住人,睡的地方是用寸板搁置而成的统铺。棚子内筑有生火煮饭炒菜烧水用的泥巴灶。两边搁有木板:上面摆米、油、盐、菜、酱、醋等物质。切菜用斧头,客气的也有用水果刀的。没有茶、开水,喝的用的全是大河水。为了卫生,棚子里不设厕所。大小便解在棑缝里或棑的边缘流水处。有人说棑上的卵没人管,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尽管划棑工人全部是男性,一但大小便急了,选择方便多是棚子边。其目的借用棚子作掩蔽。河边行路人或在码头上洗衣的妇女莫说怕丑不想看,就是无意瞟一眼也看不清楚。对面河墈上的人因距离太远,就更加不用说了。怎能不作调查乱说一通呢?这里我替划棑工人说句公道话。划棑工人也是堂堂正正一个人,难道靠卖体力挣钱盘口的人,就低人一等,任人挖苦?!
一块大棑分三节,每节并列两小块。节与节之间用“逗纽”连接。大棑安五匹棹,即前后各两匹,旁边列一匹。前后棹起配合“拨”棑的作用,旁边的棹叫“爬水”,起加速作用。平时划一个大棑只需两个人。前面头工是师傅,后面梢工是徒弟。头工的职责任务是负责侃价、领棑、指挥、结账和分配。梢工负责按头工要求搬棹、吊棑以及煮饭、炒菜等杂事。报酬分配:“三七开”,即,头工七成,梢工三成。
(二)
看外表划棑既简单又轻松,实则辛苦且技术含量高。在棑的行进过程中,头工在前一边搬棹一边认“号岩”、观水势、把方向。说具体点,通过仔细观察“号岩”露出水面的高度,判断溶口的深浅,识别“花水”之规律,确定棑头前进的方向。棑走正溶去得稳,梢工少搬许多冤枉棹,而且人棑安然无恙。稍不小心,会有惹祸“打棑”伤人,甚至丧命的危险。所以,技术过硬的头工,人人佩服,威信很高,说话响当当的。据不少老棑工反映,家住太阳坪的明师傅就是手屈一指的头工。
一九六五年,我也划过三次排,那时还只19岁。二哥划头我划尾。共一个棚子的还有杨友贵、杨宗钦、粟周祥,梢工是杨炳明、杨通锡、罗元刚。有次棑至“300篙”时,途中因头棑挂角去得“太老”,棑尾处在流水上,眼看就有打棑惹祸的危险,二哥扭转身用手势指挥我与锡锡从下(水流)朝上快搬槕。我们手握棹把一绷一拉,脚踩踏板一缩一蹬,头和身子一卧一仰,一股作气足足搬了几百棹。此时我俩大汗淋淋,全身湿透,气喘吁吁,口冒“青烟”。幸好头棑解了几棹,整个大棑很快摆直进入正溶,顺利越过了一排排怪石嶙峋的急流险滩。到深潭后,我与锡锡像泄了气的皮球瘫软下来,仰面朝天躺在被火红的太阳烤得滚烫的木棑上。
下洞更危险。会同有个螺丝型,螺丝型有个坎叫“洼板”,“洼板”以下连续几个滩,这段水域叫“下洞”。下洞很凶险,操作需“递会”。四人划一节棑,两个头工在前,两个梢工在后。开棑时,因水大,杨友贵问二哥“走边上,还是走洼板”?二哥果断地答:“走洼板”。前后配合搬了几棹后,棑即问江中正溶飞也似地驶去。前面突然发现一个陡坎,足有两丈高余。水像贵州黄果树瀑布样往下倾泻。我与锡锡挂了棹,手里紧紧攥着救命索(黄缆),仿如拳击手双脚下着马步。棑随着急流“哐当,哐当”掉进深渊,并且“扎扎扎”地响过不停,浪头浪花直扑面门,整个人几乎被水所淹没。鼻子和口灌进不少水,热辣辣地“呵啾,呵啾”喷嚏连天。恍如梦中的我,神还未转过来,只见棑似水蛇样溜向左手边山,如脱疆的野马咆哮着向大井小井奔腾而去。棑到下流深潭(塘)吊好后,四人即刻从河墈右边操小路返回。沿河仔细观察,短短几里路险滩足有六七个。两边石山,高高耸立;幽幽峡谷,阴森恐怖;山上松杉,林涛阵阵;水中怪石,狼牙犬错;飓风过峡,“呼呼”作响;水涌浪高,碰闯翻滚。几人看后,汗毛竖立倒抽凉气。师傅说,这个鬼地方,不知淹死多少人,有的至今连尸首都没捞到。
棑惹祸搁浅在岩棑上想要撬脱很有学问。首先是新老棑工各拿一根“撬棍”脱衣脱裤下水撬排。将“撬棍”从搁浅的棑边斜插进水撇住岩棑,把露在水上的另一头杠在肩上。由头工喊着“嘿呀!来呀,快着力呀,嘿哟!”的号子,大家齐心把力用在“嘿”字上。一般情况下,棑会随着撬棍的作用慢慢移动,最后脱离岩棑上浮。此时,头工梢工快速上棑,各就各位履行职责。如果撬棑无效,亦可砍断几处“别子”缆子,让条木(或栋子)上浮。待棑脱离岩棑后,即刻将砍烂的地方重新撨好。再不行,便采用“放杖”的办法。什么叫“放杖”?“放杖”就是借用流水的冲力将搁浅在岩棑上的棑自行撬脱。“放杖”需先做“擂”。如中棑的中间靠右搁在岩棑上,先用一个栋子(叫横栋)横摆在木棑被搁浅的前面挺梁上用缆子固定。再用一个栋子(叫竖栋)从横栋正中竖搁呈飞机头状(十字架),同样用缆子固定。取两根“立竿”(实际是两根杂木),将大的那头削扁削尖,从竖栋两边棑缝插进并用斧子强行敲入,上面依然用缆子紧紧缠绕。
此时“擂”即做成。操作时,取来一根“小吊”(青蔑制成,特韧),一头牢牢栓住“擂”,另一头拉直吊在后棑最末挺梁上。作用在于使中棑和尾棑紧紧相牵,并使尾棑不再向右移动。准备工作就序后,棑工们手执撬棍纷纷下水,在头工指挥下,齐心着力朝左边流水撬棑。与此同时,还安排1-2个梢工上棑搬棹。棑上棑下一起动作,使尾棑慢慢向左边流水移动成“弓”形,由于流水的冲力,被搁之棑缓缓松动,最后终于脱离岩棑而上浮。用“放杖”的方法撬棑成功率高,因准备工作麻烦,只在关键时刻运用。“放杖”法实际是物理学之力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棑工们因文化低,不会讲理论。只会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和创造。毛主席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句话用在棑工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连绾(吊)棑亦不可小瞧。因棑宽而长,不宜晚上划夜棑。再说人不是铁打的,白天劳作十几个小时后,也需停下来歇息歇息。每逢日落黄昏时,棑工们会找一个水势平缓(最好是深潭)而又僻静的地点绾棑。当然绾(吊)棑时间地点的确定,头工自有安排。到时头工(主要是划棚子的师傅)会用手势提前命令梢工作准备。聪明灵活的梢工,见到手势后会马上脱下衣裤,手拿小吊头子下水,目不转睛向对河墈边柳树游去。棑上的人配合放小吊,不快亦不慢。梢工上了岸如旋风般围着柳树转两圈,然后双脚蹬树,双手紧握缆子身子往后仰,缠绕树的小吊会随着“嘟嘟嘟”的响声慢慢拉紧。棑随着小吊的绷紧缓缓捱墈。此时,梢工会将缆子打上活结(此结既难刷脱又易解)。因小吊的头子长度有限,打不起结时,趁棑吊煴,即刻解缆,手执缆头又朝下游墈上柳树奔去,用同样的办法迅即将棑吊好。这种前后吊棑的过程棑工们称其为“插犁”。如河岸无树可吊棑,可执一根长约两米,大约茶杯粗一头削尖的木棒,将木棒插入土中使棑慢慢固定,此法亦叫“插犁”。
热天吊棑还可,如遇寒冬腊月,梢工们就惨啰。人下水,水浸得透骨,攥缆的手指头麻木生痛;嘴唇发乌,脸上铁青,牙齿还会发出“嘚嘚嘚”的磕击声。尤其上岸后,脚踩在硬泥上,或碰到石头和荆棘,不仅发麻,而且还有针扎般的刺痛。造孽呀!造孽。棑工们挣几个钱不容易呀!
(三)
别看这些靠卖体力挣钱的棑工平时样子邋遢,实则他们对生活安排还十分讲究。棑绾(吊)在潭里靠江墈。墈上长有许多竹笋、龙须菜,初春还有野油菜、野芝麻、野胡葱。这些野菜可随扯、随洗、随炒,原汁原味,口感特好,要说多鲜就有多鲜。这些在繁华都市高级餐馆都难见到的“山珍”美味,对划棑汉子来说,倒是随时可吃的家常菜。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会撑船会划棑的人不仅多数会捕鱼,而且还有一套煮饭弄菜的本事。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只要人勤快,餐餐有鱼吃,顿顿都新鲜。
捕鱼时,既不用罾,也不用网,办法有的是。一是摆车钓。车钓只有米把长,上面有线盘。线头上有钓钩,钓线可收可放。由于车钓占地空间小,一般棚子里都有1-2竿这种钓。需用时,把人吃了鸡蛋后排出的特有粘性的大便捏成丸子安在钓钩上作诱饵。将线和诱饵抛入水中让其慢慢沉底,钓则摆在木棑上,线盘一响并连续转动放线即可判断大鱼上钩。此时钓鱼人手拿钓竿,一手握线盘,视情况一放一收,待鱼筋疲力尽后即可将鱼拉出水面。二是安刷钓。刷钓制作法:取一节拇指大二尺长的竹子,一头用斧子或柴刀剖开(约全长的三分之一),用一节2寸长满指粗的竹棍横安在内。竹子另一头削尖,黄昏时将竹桩插于河边并用斧子(或石头)敲紧。再用上有钓线,锡砣、蛐蟮的竹竿,按竹桩在前,钓竿在后的顺序,将竹钓插于泥中,再把钓竽尖弯成弓形,将钓线与前面竹桩丫岔做个活动机关。
次日清晨,钓竿均刷,鱼垂半空,插的钓越多,钓的鱼亦多。三是搬“鼎罐罾”。将留有锅粑的鼎罐用黄缆蔸好,小心翼翼沉入河底(注意放正),只需二袋烟功夫,可将鼎罐从河底轻轻拉上。鼎罐临水时,会看到鱼儿在罐内不停地打转转。四是“指头钓”。用长约丈余的粗麻线,一头安有锡砣和钓钩,并上有蛐蟮(红色的)作饵料。另一头绹在手指上。将诱饵抛入水中,由于锡砣的原因,钓线会慢慢沉底。此时人在棑上可坐、可躺、可闲聊。当指头被线阵阵牵动时,即可将线拉出,无需怀疑,鱼儿肯定上了钩。以上办法捕的鱼多是肥赏、羊鼓跳。用蛐蟮作饵的还可钓到鲨鳖、团鱼、鲤鱼、鲫鱼。棑上生姜、大蒜、四季葱、味精等佐料样样齐全。通过黄焖或清炖的新鲜鱼,自然成了下酒送饭的美味佳肴。
碰到途中涨水不能开棑时,排工们干脆放假休息。晒得黝黑发亮的头工们洗了澡,一个个换上客客气气的响铃纱衣服,头戴崭新的黄得发亮的马尾斗篷,脚穿一双白生生的麻草鞋(比现在的高级凉鞋还客气实用),摇摇摆摆有说有笑去赶集。回来时,头工们,有的手里提着一绷腰排肉,有的提着一“网蔸”萝卜、包心白、芹菜,有的提着瓶子酒,哼着小调,满面春风进棚子。口中连说“今晚我们好生干一杯!”吩咐梢工“快煮饭、快炒菜,”好象碰到喜事,或来了客人似的。说改善生活,实际上也只是用大块大块的肥肉焖大砣大砣的萝卜烫大皮大皮的白菜叶。大家坐在火炉两边,围着锅子,大碗大碗喝酒,大块大块吃肉,兴趣来时“一鸣惊人,二朵梅,三进三城,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子团圆,八大发,九九归一,十全十美”发发拳。不一会儿,个个喝得面红耳赤,摇头晃脑,大有那种一醉方休之豪爽。
有天上的生活,必有地狱之清苦。碰到棑惹祸或“递会”时,棑上的生活则一落千丈。水是不讲情面的。棑搁岩棑,不及时撬脱,碰到晚上倾盆暴雨,河水猛涨时,棑会自行从岩棑脱落向下游茫茫漂去。“递会”当天不完工,则会造成一部分棑停在滩上,一部分棑停在潭里,既不好管理,又不好睡觉,一心挂两头。若是丢失一块棑或数根木材还要当赔老倌,家里穷得叮当响的棑工们又怎赔得起。就因这头工梢工,拚了命也要在当天把“会”递完,把棑撬脱。如遇这种情况,棑工们经常饿肚子,吃不上一顿安逸饭。饿慌了,为了填肚子,辣子切成一节一节的,倒下锅里放几颗盐炒一炒, 作点水煮一煮,半生不熟舀上来。为了赶急,有时干脆烧几颗辣椒,放点酱油或打点盐水汤,凑合凑合做下饭菜,胡乱扒几口生米饭,丢下碗就走。所以划棑人的生活,闲时在“天上”,快活像神仙,忙时在“地狱”,俨似苦行僧。
(四)
人的生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二是精神。划棑汉子与所有的人无异,在求得生存的基础上同样追求高尚的文化生活。
唱山歌是他们的首选。《渠江棑歌》是古时棑工们自己创作的。歌词通俗,形象风趣和幽默。曲调简单、大方、优美和动听。唱起来琅琅上口,很适他们的味口。唱山歌的时间和地点无需选择,随时随地可哼可唱。棑工们经常在棑越过急流险滩驶入深潭时,站立棑头,昂首挺胸放开粗犷歌喉唱起来。那样子,显得自由,显得豪放,显得潇洒。
白天,棑工们由于紧张忙碌,日子还易打发。每到晚上,没有油灯(排上风大点不亮),只能借淡淡的月光和微弱的暗亮作伴,度过漫漫的长夜。棑绾在深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即使有村,有店,因人生地不熟也不好造访。聪明的棑工们自有自己的过法。他们或躺或坐,一个领头,众人附和,便天南海北侃起来。内容多是戏剧故事,民间笑话,风土人情,男欢女爱之类。高兴起来,哼哼京戏、阳戏、黄梅戏、民谣和唱唱孝歌。无聊时,自编笑话互相讽刺和挖苦。不过玩笑归玩笑,过后从来不计较。侃古说今哼小调多半是头工(其实不过30-40岁),因为他们较之梢工年龄大,辈份高,经历深,资格老,经验多,见识广。梢工们一般只看、只听、只笑,极少插言。我最佩服的是杨友贵。他虽然个子矮矮,相貌平平,棑技一般,但他的性忆力好得惊人。侃起古来,像说书样慢条斯理,有板有眼,丝丝入扣,引人入境,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哼起山歌来,一首接一首,没有重复,亦无错误,声音悠扬,使听的人,如醉如痴。
十个指头不是一般齐。棑工中也有个别人偶尔越轨寻欢作乐(指年轻头工)。由于长期在外,天高皇帝远,没有老婆管,这种人精力充沛,不甘寂寞,赶集时打扮得像个“清水客”逛窑子,与暗娼干了“那个”事后,票子一数,各得其所,互不欠谁。其他棑工知道后,装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充其量开个玩笑,凿破窗纸便了事。因为这种“事”一但家中老婆知道,定会闹得天翻地覆,几天几晚不得安宁。女人的眼里是藏不得一粒沙子的。到时不仅骂“男人”,而且还会敲门枋惊柱头,泥鳅黄鳝一串穿,把所有共一个棚子划棑的人全骂完。排工们也很精,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他们是绝对不做的。还有个别棑工(仍是年轻头工)喜欢对河边姑娘挑逗调情,其结果往往是羊肉没吃到,惹得一身骚。当棑到深潭(塘)时,他会一边“扯趴水”,一边观码头,当看到一群群打扮入时的姑娘洗衣时,眼睛忙眨,鬼点子就来了。自编一首山歌挺着胸脯放开嗓子:“枫木叶子三角尖,掉落一皮进花园;花园有个十八妹,只得看来不得恋”唱起来。唱完后,摇头晃脑,显得十分得意。谁知洗衣姑娘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听就知道此歌是冲着她们来的。这些人当中天生聪明的,泼辣的不乏其人(一般指已婚的年轻女子),她们认为划棑佬太野,得想办法整治整治。于是几个人低着头叽叽咕咕,你饾一句,我饾一句,一首歌谣瞬即编成。推出一名“朝天辣椒”,扯着尖尖的嗓子 “回敬”——
“划棑佬,划棑佬,
脚踩木板手搬棹;
一阵太阳一洸雨,
淋得(你)脑壳臭尿骚。”
歌声一停,年轻棑工就傻了。万万想不到这些文静漂亮的姑娘唱的歌比自己唱的还要“野”。直“呛”得他像电影《刘三姐》对歌的秀才样吹胡子瞪眼睛。一向口齿伶俐的他“呃、呃、呃——”呃了半天也呃不出一句歌词来。
“活该!活该!你是叫化子着米压——自讨的。谁要你空起没得×事做惹她们!现在才晓得天外有天啦!嗯!害得我们这些老的小的受连累。”资历更深的老棑工瞪着眼愤愤地说。
镜头三:
渔 舟 奇 观
捕鱼工具多多,大致可分四种类型。即钓、网、罾、转。每种类型又分若干小类型。前面《怀古杨家巷》、《划棑》等文章论述了一些。本文不想重复,只着重写写渔船奇观的现象,供经历过的老人怀古,给没有经历过的年轻人欣赏。
且说这渔船,有两舱、两夹斗。睡舱六尺八寸,火舱六尺。火舱与鳌头之间有个夹斗,叫鱼夹斗;中间叫米夹斗。鳌头长八尺,艄尾六尺,总长三丈左右,宽三尺多点,由十一块船板组成。这十一块分别是底心三块,大专二块,包艄二块,登杆二块,包底二块,船帮高约一米欠一点。人说长船短马就是这个意思。船上有棚,座棚长八尺,盖在睡舱上。二棚六尺五,头棚六尺。船棚系楠竹破篾织成。坐棚五尺宽,前宽后窄。二棚六尺宽,头棚六尺五宽,两层篾的中间夹以棕叶。做得好的棚,雨再大也不漏。把棚做好后,使用还要加工。破开刀把大的竹子,两头捆扎结实。中间顺棚杆拢线饯,这拢饯就是小竹一破两开,扦在棚顶,头棚不须,二棚可以直盖到坐棚上,这样就露出了船身。棚子也可推去拉来,因上面有拢饯,很光滑,不会拉烂棚。比如夏秋天热,到了晚上把船棚推开,以便乘凉。白天太阳大,可用拱子把棚撑起来,叫凉棚。空间升高,人在棚下,绾于柳阴之下,河风吹来,水波清凉。此时可纳凉补网磨钓,亦可三朋四友谈天说笑。晚上蚊子多,可绾到滩上去睡。滩上水响流急,一般蚊子少。万一潭(塘)大而长,因无滩蚊子多,还可点蚊香,有的还做有特制的蚊帐。人在帐中睡,蚊子外面哴;只能流涎水,没能怎么样。
冬天寒冷,也不要紧,睡舱上有风门斗,中间有个四方洞,上面订有一块厚布,把布撩起就能看到外面是否天亮。放下能隔风,里面暖烘烘。船上有柴刀斧头,老早就砍了许多柴。这些柴夭得短、劈得细、晒得干。船上还准备了枞膏、火柴、木炭之类,过十天半月一点问题也没有。再者,水有保温作用。人睡舱底处在水平线以下,加上煮饭炒菜烧火,暖气充满船的空间,两头把风一挡,舒服极了。三九严寒,漫天大雪,北风呼啸,只要在钢灶上烧点火就万事大吉。船外冰天雪地,船内温暖如春。
油盐柴米四项,船主早有准备。蕨菜、笋子、龙须菜,椿香叶、鱼腥草根、水芹菜、蒿菜、野生菌,尽可上岸寻找食用。河底鱼虾、螺丝、蚌壳多的是。至于干辣椒、鲜辣椒、大蒜、葱、生姜、胡椒、味精、酱油、麻油、米酒等佐料,一应俱全。只要岸边有人家,萝卜、白菜、菠菜等小菜随时可买。渠江就是水缸,冬天想洗澡,只要烧起开水,倒进鳌头里,用水筏子舀点冷水兑一下,就可以了。万一下大雪大雨,也可用脸盆舀水擦一下。反正冬天也不用天天洗澡。总之船上干干净净,掉了饭在船板上都可捡来吃。如果家庭富有,生活在船上是令人向往的。渠江沿河许多地方有沙井,热天喝了许多上等凉水。写到凉水,要数泡里鸬鹚洞石壁鼎罐井的水为最佳。井离江面米多高,处在悬崖陡壁上。只有撑船的人才能独自享受。此水清澈碧透,有如甘露,口感极佳,沁人心脾,长期饮用,不仅生津止渴,而且还可治病防癌。再者一日三餐吃的是新鲜鱼,顿顿吃的是香喷喷的鼎罐饭。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渔船渔船,顾名思意就是用来专门打渔的船。不少的渔民养有鸬鹚。鸬鹚捕鱼有三种方式,其中既放网又放鸬鹚占两种方式。夏天进小河,先放网,再放鸬鹚,小河江面不宽,水也浅,鸬鹚一下去在河墈洞中一搅扶,鱼儿就会吓得没命地逃跑,多数不幸被网绹住。有的被鸬鹚夹住,因为水浅,看得清清楚楚。其实,鱼在水中游的速度比鸬鹚快得多。因为鸬鹚多,加之网拦着,鸬鹚在河中来来去去如穿梭,哪有鱼儿还能逃脱的道理。鸬鹚的嘴非常锋利,半把斤的鱼几口就夹断。那嘴的边边好似刚磨过的菜刀口子,非常锋利。以上叫“打热水”。冬天叫“造塘”。可在小河,但多在大河。也是先放网,后放鸬鹚。第三种方式叫“照火”。用雪亮雪亮的煤气灯照射,顺河而下。一般只放四五个鸬鹚,先把鸬鹚的颈捆起来,松紧适度。太紧影响它呼吸,太松,它吃饱后就不动了。晚上鸬鹚一路抓鱼,逮到鱼只能存在喉管理。鸬鹚的脚上系有一根小棕绳,竹篙上捆了一片篾在篙尖上。看到鸬鹚的颈胀起,就用竹篙往它脚上一扯,蔑片就把小绳夹住。鸬鹚乖得很,它会站到篙上,人将篙往后缩,迫使它站在船帮上,头朝里,把口松开,鱼就溜出来了。鸬鹚懒得很。捕鱼人一直把鸬鹚处于饥饿状态,收工以后再喂它,吃饱了就在船上睡觉。鸬鹚的消化能力很强,大便永远是泻出来的液体。鱼骨鱼刺则圆成丸子夹着许多“消食虫”(又叫化食虫)从口中吐出。收工后,十几条渔船绾在一起煮饭炒菜和聊天。冬天,大家围成一个圈,一起吃饭搛菜,一起喝酒,像一个寨子的少数民族样非常义气和豪爽。完后,讲故事,唱山歌,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江湖义气,充满渔船。
在渔船上生活,何止打鱼与喝酒。东方欲晓或日临黄昏时,还能看到许多野生动物。
往日野生动物多。在有田土和山坡但无人烟的河边绾船,有树隐蔽的情况下,会经常看到竹鸡、斑鸠、野鸡匆匆觅食和追逐嬉戏。一次,海青的船停在“小岩坳”,隔着一条河,几个人亲眼看到棑楼坡田里一群野猪,大大小小十来只。接近黄昏,这群野猪玩得很开心。公的两颗长獠牙露出嘴外,样子十分狰狞。这群野猪在那里打闹了40多分钟,直到有几人过路,才被吓跑。宏焕有一次在网塘“白岩湾”看到两个野羊在半山腰吃草。它们时不时抬头四处看看,短短的尾巴经常左右甩动,警惕性非常高。在竹山墈脚,晚上听到竹狸子咬食水竹的声音。第二天清早,上墈察看,果然看到咬断不久的竹子。宏焕很快找到竹狸子用杂草和泥土封口的洞眼。随即从船上拿来锄头、柴刀,提来两桶水,把洞扒开,用锄理洞而挖。洞入七十公分则转弯横进,他们又挖了两米多,洞口向下而去,估计不远了。两桶水倒下去,两个竹狸向外直蹿。说时迟,那时快,一人手执柴刀用刀背敲下去,正中头部,一命呜呼。另一个相继仓惶窜出,也被他们用同样的办法打死。两个竹狸都很肥,大约6——7斤。烧开水,烫了毛,修剖好,洗干净,用茶油爆炒过,再加八角桂皮、茴香、花椒炖烂,饱享了几餐好口福。一次他们在五龙潭高山挖得一个草狸子,这家伙专门吃丝茅草根,大约七、八斤,很肥,也是美味佳肴。上山装套那是家常便饭。套的多是山鸡和野兔。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姚家饯,海清和伍开科几个人划船去割丝茅草,打盖瓦土坯的棚子,看到一只活生生的斑斓猛虎。时间:仲秋的一天天刚麻麻亮。哑巴(杨德武)起来解手,突然看到一只大老虎,人都吓懵了。只见它伸出一只前足试着在船头按一下,那船一沉而荡开去,老虎很快把脚缩回。老虎摆了摆头用十分好奇的眼光看着船,仍然想试着上船。哑巴清醒过来后即“哇啦哇啦”叫起来。船上的人听到惊叫声,纷纷钻出船棚跟着大吼大叫。老虎见人多势众,翘起尾巴,几蹦几蹦似箭般逃跑了。
宏焕几个人看见老虎的事,一直讲了好多年,至今记忆犹新,仿如昨天。
2013年7月
来源:靖州新闻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