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靖州县农业投入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又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完善和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将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主题。本文尝试以靖州县为例,提出新时期健全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的些许建议。

一、靖州县农业投入的基本情况

1、财政农业投入年递增速度较小。  

靖州县财政农业投入年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自2002年以来,该县每年农业投入增长率都在12%以上,其中2010年支出9827万元,比上年增长20.5%2011年支出10315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8.6%,这些都现了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支持,但与发达地区农业投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相比,投入水平仍较低,一方面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比例不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基金上浮幅度不大,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侧重点不突出。 

2、金融机构农业投入力度不大。  

靖州县目前涉农金融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等,除农村信用合作社外,其他金融机构的农村业务并没有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而有所增加。从新世纪起始年至今,靖州县金融机构人民币第二三产业的贷款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而其中农业政策性贷款、农业经营性贷款等农业贷款绝对规模却在出现下降趋势。

3、农户农业投入渐渐萎缩。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投入主要以农户的资金投入为主要方式。目前靖州县农户投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农户投资从种植水稻转向了特色农业产业,十五规划期间,靖州县农户人均家庭经营费用中用于特色农业产业的支出呈上升趋势;二是农户投资成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主体;三是农户投资的短期性和非农化特征明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劳务的农民增多,农户连人连家一起涌入城镇生活和工作,他们的投入资金大部分已经转向了商业或者服务业等行业,在农业方面的投入额渐渐萎缩甚至终止,从而影响了该县农户农业投入方面的总量。

4、农村集体、企业农业投入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靖州县蔬菜、瓜果、烟叶等种植业和木材、农产品加工产业特色农业产业新增长点的形成,农业投资效益增加,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也逐步提高,现全县已经拥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这些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生产补贴、利润返回等形式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支农服务,但碍于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的现实,此类资金投入尚不足以缓解农业资金短缺局面。

二、靖州县农业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靖州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县,当前,该县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推进的转型阶段。虽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但从总体上看,农业投入依旧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农业投入与发展需求存在差距。

近几年,县乡财政投向农业的资金,绝对数额和增长幅度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与其他产业相比,投向农业的资金基数相对偏少据大部分农户反映,财政用于投入农业的政策落实不够,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由于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农村范围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与农业的基础地位还不相称,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从资金的投向来看,靖州县直接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资金比重相对较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许多农村泵站、灌渠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设施严重老化;用于农业发展的实用性项目,如农业品种改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支出比重相对较小由于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支农资金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目前,靖州县农业整体发展规划严肃性不够,随意性较大,少数地方一些现代农业建设项目朝建夕改,保护不力,积累不多由于管理体制原因,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投资渠道较为分散,资金投不到基层最急需的地方,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投放的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农业项目化管理还不够严格,非生产性开支挤占项目资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农村项目建设不够积极

乡镇对上争取工作不平衡性较为突出,部分乡镇对农业项目库的建设重视不够,项目储备不多,对上争取工作还有待加强部分地方对有严格的配套资金要求的项目申报积极性不高;部分项目仅仅依赖于上级拨款,基层项目配套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正常推进,而且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农业投入扶持政策执行还不够到位。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突破土地流转难的瓶颈,为此,靖州县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些办法和基本政策,但由于实际操作方面的原因,目前有些政策名存实亡,大部分乡镇都没有落实到位,缺乏相应的法制保障和制约力。

三、保障农业投入的几点建议

1、政府主导加大市场化农业投入。

要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府首先必须培育农业投入环境,一是不断培育与完善市场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直接投入;二是完善农业投入方式及管理体制,保证农户与企业获得正常的平均利润率,确保农业投入稳定、持续增长;三是完善财政引导功能,积极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确定农业投入重点领域为模式,积极发挥财政支持与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三农”领域;四是引导农业企业投入,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通过政府发文,企业投资,农户出力的协作方式,促进本地相关农业企业加大投入并发挥对农户的带动示范作用,在规范现有民间农业合作行为方面,发挥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而自发组建农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培养企业与农户成为农业投入的稳定来源,实现由龙头企业来主导市场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    

2、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

为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加,政府应在预算内加大农业投入基金的同时,合理界定各级部门财政支农职责,优化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金补偿制度,征地过程对农户“多予”,返还过程对农业“多给”,规划过程对农村“多留”,此外由县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各个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政府农业发展基金,并将基金涉及范围逐渐扩展到特色农业、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3、明确财政农业投入的方向和重点。

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应对市场无法或难以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领域进行投资,而不能只投资于盈利性、竞争性项目,比如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乡结合部道路、水利、电网等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山坡旱田整治等农业综合项目开发,优化农业补贴制度,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等,进而增加社会主体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4、完善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体系。

政府积极引导,形成以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国有商业金融为辅助,小型商业金融和贷款组织为补充,相互竞争又各具特色,具有内在互补功能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对涉农金融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介入农村金融领域;三是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基金,积极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险,建立农村保险合作组织并给予政策扶持;四是培育发展农村担保机构,可由县政府牵头,由财政、银行注入资金,并吸收其他资金,组建一批支农担保机构,财政对涉农担保公司予以贴息、补偿,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5、构建政策执行主体协调机制。

农业投入涉及财政、金融、企业、农户等多元化主体,各项投入保障机制政出多门,业务职能难免有所重叠,如何实现各主体协调开展农业投入,提高投入效率,事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的实施效果,因此,财政方面应发挥牵头的主导作用,合理运用上级拨付及县乡镇级财力直接引导各方投入主体,比如,通过贴息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各项补贴及资金配套引导农户,利用设施建设及税收减免及优惠引导农业企业,运用政策出台引导资本市场介入“三农”领域等;金融方面应发挥扩散的辅助作用,获得财政贴息支持后,通过信贷投放及业务创新引导农户与农业企业;企业方面应发挥引导的补充作用,以产业项目合作为平台来调动农户投入积极性并引导其投入方向。

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者:靖州县委党校 李建武

编辑:redcloud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乡镇传真
  • 部门动态
  • 美丽靖州
  • 其他视频
  • 靖州新闻
  • 怀化新闻
  • 特别推荐
  • 专题频道
  • 书记县长报道集
  • 时政要闻
  • 走进靖州
  • 社会民生
  • 通知公告
  • 文化艺术
  • 学习教育
  • 文明创建
  • 聚焦
  • 疫情防控

阅读下一篇

返回靖州新闻网首页